夏自鋒,溫賓玲,王炳煒,劉玉橋,秦秀合
(1.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招遠市 265400;2.山東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招遠市 265400;3.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夏甸金礦, 山東 招遠市 265414)
合理的采場結構參數與采場穩定性不僅能保證礦山安全開采,還能提高礦山生產效率,因此采場尺寸參數與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針對這方面,Barton[1-2]提出Q分級系統方法,給出經驗法計算公式,可進行巖體評價以及支護設計;Mathews、Potvin等[3-4]基于Q系統分級,提出了采場穩定性圖表法;Pakalnis、Brady等[5-6]利用臨界跨度圖方法確定采場最大跨度;董金奎、李江等[7-8]分別運用 Mathews圖表法對焦家金礦、大尹格莊金礦采場參數進行優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以某金礦-860 m中段為工程背景,進行了現場巖體質量評價分析,應用Mathews 穩定圖法、臨界跨度設計法和數值模擬,對現有條件下采場結構參數及其穩定性進行評價、優化,確定出最終采場參數優化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采場的生產能力與安全高效回采礦石。
某金礦7#礦段為礦山開采主礦體,分布于496~559線之間招平斷裂帶主裂面的下盤,主要由黃鐵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組成,屬厚度變化穩定、品位變化均勻的傾斜中厚至厚大礦體;礦床水文地質簡單,但工程地質較復雜,上盤圍巖和礦體之間充填的斷層泥導致了極為不利的回采條件,易垮塌冒落。
目前,某金礦主要采礦方法為上向水平分層充填采礦法,中間留設2~3 m寬的間柱,局部邊角礦體或小礦體采用上向水平分層進路充填采礦法;歷經長期大規模開采之后,開采深度已超過 1000 m,進入深部開采階段,地壓將進一步顯現,深部開采中冒落、片幫等地壓問題也將愈發突出,亟須對-860 m以下深部采場結構參數及其穩定性進行分析與優化。
本次采用SIROⅤISION工業相機及三維圖片處理軟件,結合常規工程地質調查手段對-860 m水平礦巖結構面的間距、產狀、張開度與充填情況、結構面跡線長度、結構面表面形狀、結構面滲水性狀況、結構面風化程度等特征,進行詳細和連續的測量和調查;對礦巖進行了單軸抗壓、抗拉及點荷載試驗,獲得了礦巖物理力學參數。基于現場調查與試驗結果,對某金礦巖質量進行了多方法分級評價及穩定性分析。
Barton[1]從巖體完整程度、節理性狀和發育程度、地下水狀況、地應力狀況等方面提出了巖體質量(Q)分類,可用式(1)表示:

式中,RRQD為巖石質量指標值;Jn為節理組數;Jr為節理粗糙系數;Ja為節理蝕變系數;Jw為節理水折減系數;SSRF為應力折減系數。
Mathews穩定性圖表法由Mathews等[3]提出,后由Potvin[4]進行了改進,建立了穩定性系數N′和采場暴露面水力半徑HHR之間的對應關系,收集了秘魯和加拿大的地下礦山穩定性數據,劃分為穩定區、不穩定區、破壞區的分界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Mathews穩定性圖
穩定性系數N′見式(2):

式中,A為巖石應力系數;B為節理方位修正系數;C為設計采場暴露面的重力調整系數。根據現場調查與文獻[9]的最新計算方法選取參數A、B、C分別為0.3,0.8,2。
水力半徑HHR(或形狀因子S)反映了采場的尺寸和形狀,見式(3):

式中,L和H分別為采場暴露面的長度和寬度。
根據Q系統分級結果(見表1),礦體、圍巖Q值為 6,均為Ⅲ級(中等)。由式(2)計算穩定性系數N′分別為2.78,2.93;由圖1中加拿大數據分析可尋,對應的水力半徑大約是3.12 m,-860 m礦體平均厚度為25 m,跨度分別選擇5,6,7,8,9和10 m時,水力半徑、采場長度與跨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分析圖2可知,采場尺寸為8 m×25 m(跨度×長度)時,水力半徑為3.0 m<3.12 m,采場處于穩定區域,能滿足覆蓋-860 m礦體厚度。

表1 巖體質量評價參數

圖2 不同跨度下采場長度和水力半徑系數關系
根據現場調查與試驗結果,-860 m巖體質量分級RMR結果見表2,評分值為63,屬于Ⅱ級“良好巖體”。基于以往的統計分析[10-11],建立了臨界跨度曲線(見圖3),將RMR和臨界跨度平面內劃分為穩定區、潛在不穩定和不穩定區。由圖3可知,當RMR值為63時,最大臨界跨度是10 m左右,即跨度<10 m時,處于穩定區,采場可保持穩定。

圖3 臨界跨度

表2 RMR分級結果
為進一步驗證圖表法的可靠性,分別建立跨度為7,8,9 m和10 m的數值模型。模型左右邊界x方向位移約束,前后邊界y方向位移約束,底部固定約束。根據室內巖石力學試驗,巖體力學參數見表3。

表3 試驗采場的巖石力學參數取值
基于現場測量孔中獲得的地應力數據,對某金礦深部的地應力場進行反演,得到地應力值隨深度的線性回歸方程。
水平最大主應力:

水平最小主應力:

垂直應力:

式中,H為埋深,m;Hσ為最大水平主應力,MPa;hσ為最小水平主應力,MPa;νσ為垂直應力,MPa,γ為平均容重,2715 kN / m3。
以地表標高+180 m 計算,在-860 m 水平所受的地應力大小為Hσ= 73.47 MPa,hσ= 32.93 MPa,νσ=28.24 MPa。
根據數值模擬結果,采用點安全系數f評價其穩定性,當f>1,處于安全狀態;f=1,處于臨界狀態;f<1,處于破壞狀態。從圖4可知,隨著跨度的增加,采場圍巖的安全系數逐漸降低;當跨度小于8 m時,采場安全系數f>1,采場穩定性良好;當跨度大于9 m時,采場頂板達到臨界破壞狀態,邊墻部分破壞。數值模擬確定采場跨度為8 m。

圖4 不同跨度的采場點安全系數云圖
根據理論測算與數值模擬結果,某金礦在-860 m中段570~574線進行了現場試驗應用,采場進路結構參數為8 m×25 m×3.6 m(跨度×長度×高度),如圖5所示,兩幫及頂板半孔率高,未發生破壞、剝落現象,采場穩定性好。

圖5 -860 m中段574線進路現場
基于Q系統與RMR對某金礦深部采場的巖體質量進行了評價,在此基礎上采用Mathews 穩定圖表法、臨界跨度設計方法和數值模擬對深部采場結構參數進行了優化研究,確定了采場結構參數為 8 m×25 m×3.6 m(跨度×長度×高度),當跨度小于8 m時采場穩定,并在-860 m中段570~574線進行了回采應用,試驗證明,采場穩定性好,兩幫及頂板未發生剝落和失穩現象,可為采場結構參數優化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