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平,劉福春,劉恩彥
(1.四川能投鋰業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23;2.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 長沙 410019)
充填采礦法在采場穩定性和礦石回收率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在地下金屬礦山的應用十分廣泛[1-3]。應用充填采礦法時,尤其是兩步驟充填采礦,學者們的研究重點在于保障礦體回采過程中的安全穩定性?,F階段采礦工作者分析采場穩定性的主流方法有理論模型、工程類別、相似模擬以及仿真模擬等[4]。郭進平、李江、夏長念等[5-7]結合Mathews圖法和數值模擬分析采場跨度與間柱的組合回采方案,優化采場結構參數。羊羽翔、阮喜清、張云韋等[8-10]分析采場沉降位移對采場結構參數的影響。姚囝、李小雙、王東旭等[11-13]建立相似模擬試驗,分析回采過程中圍巖的變形破壞模型,研究其受力變形規律,揭示充填礦柱承載機理,并采用數值模擬方法進行結果驗證。上述研究基本從穩定性的角度分析不同采場結構尺寸、不同開挖深度以及爆破擾動對采場穩定性的影響,進一步揭示采場開挖過程中應力應變的演變規律。李炎峰、安東亮等[14-15]將數學方法和數值模擬相結合,以數值模擬結果為主要指標,通過模糊數學和層次分析法賦予權重,建立采場結構參數優化體系,優選出最佳回采方案。上述文獻中均以采場穩定性為主體目標,研究不同采場結構參數對采場應力和變形的影響,實現采場結構參數優化。
本文在保障采場安全的前提下,結合礦山企業控制采礦成本的需求,基于不同跨度比(二步驟和一步驟采場跨度的比值)和充填體強度提出9種回采方案,并開展FLAC3D數值模擬分析,確定最優的采場參數。
四川某礦礦體賦存于花崗偉晶巖脈中,礦石主要為鋰輝石,巖脈系較硬工程地質巖組,巖石質量好,巖體較完整,穩固性好。頂底板系三疊系上統侏倭組(T3zh)堅硬工程地質巖組,巖體主要呈塊狀結構,巖組的RQD平均值為80.56%,巖石質量好,巖體較完整,穩固性好。主礦體走向長約2000 m,礦體厚度為30~50 m,傾角61°,開采標高為+4074~+3150 m,主要的采礦方法為分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法,兩步驟回采,采場垂直走向布置,長度等于礦體厚度,高度為中段高度50 m,寬度20 m,每5個采場劃分為1個盤區,并設立15 m寬的盤區礦柱。
根據礦體的地質條件和采礦方法建立數值仿真模型,建立三維數值計算概念模型,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整體長500 m,寬300 m,高180 m,礦體水平厚度為50 m,傾角61°。完成后的網格模型共有450 000個單元和467 321個節點。

圖1 計算模型
根據礦山水文地質資料及礦巖力學試驗結果,選定的材料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材料力學參數
根據礦區現有的地應力數據,得到原巖應力的分布情況如下:

式中,σh,max為最大主應力,MPa;σh,min為最小主應力,MPa;σv為垂直主應力,MPa;h為測點埋深,m。
礦山現行采礦工藝為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盤區內共5個采場,劃分為一步驟采場和二步驟采場,采場跨度均為20 m,首先開采一步驟采場,采用膠結充填,其強度達4 MPa,待一步驟采場回采充填完畢,再開采二步驟采場,采用非膠結充填。該工藝雖能實現安全高效開采,但充填成本較高,主要是因為一步驟采場跨度大和充填強度高。因此,本文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從節約充填成本的角度,同時確?,F有開拓系統不進行大調整,重新調整采場布置參數和充填體強度,并設計9種優化方案,并依據礦體回采時序,即采場 1→采場 3→采場5→采場2→采場4,開展仿真模擬研究。開挖步驟如圖2所示,具體采場優化方案見表2。

圖2 開挖步驟

表2 優化方案
采場的垂直位移是判斷采場穩定性的重要依據,采場逐步回采過程中頂底板的豎向位移變化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采場開挖后,采空區頂板出現沉降,底板出現底鼓,其頂底板的變形是持續增加且不可逆的。采場1和采場5的頂板最終變形量約為0.2 m,采場2、采場3和采場4的頂板最終變形量約為0.25 m,采場1和采場5的底鼓變形量約為0.04 m,其余采場的底鼓變形量約為0.08 m,這主要是因為采場1和采場5側幫均有盤區礦柱,起到了較好的支撐作用,而中間3個采場的頂底板一直受相鄰采場回采的擾動影響,故其采場變形量較大。相較于底板位移,采空區頂板明顯變形較大,屬采場潛在失穩區域。同時可發現,采場 2和采場4的位移增量遠大于另外3個采場,如采場4的頂板增量達0.159 m,而采場1的頂板增量僅為0.047 m,主要是因為采場2和采場4為二步驟采場,其回采是在充填礦柱保護下進行的,充填體的力學性能遠不如礦巖體穩定,故進一步導致采場變形量的增大。

圖3 采場變形特征曲線
圖4為采場開挖后采場的應力分布云圖,反映采場回采和充填的應力變化規律。從圖4可以看出,回采一步驟采場(采場1、采場3和采場5)時,采空區主要受壓力作用,其最大壓應力可達45 MPa左右,應力集中區域出現在采場邊角帶,其影響范圍較小,故在此應力條件下采場整體穩定性較好。回采二步驟采場(采場2和采場3)時,采場的最大壓應力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大,如采場2的最大壓應力為 50.24 MPa,采場 4的最大壓應力為 45.67 MPa。二步驟采場頂底板均出現拉應力,雖僅為0.6 MPa左右,但圍巖明顯處于受拉狀態,結合采場頂底板的變形特征,表明二步驟采場回采時,其采場存在潛在的穩定性問題。


圖4 采場應力云圖
圖5和圖6為不同跨度比對采場穩定性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跨度比對采場應力和采場變形的影響顯著??缍缺葹?時,一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9.43 MPa,最大位移為6.52 cm,二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15.13 MPa,最大位移為26.36 cm;跨度比為 1.3時,一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 8.42 MPa,最大位移為4.69 cm,二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15.15 MPa,最大位移為26.91 cm;跨度比為1.6時,一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9.43 MPa,最大位移為3.87 cm,二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15.4 MPa,最大位移為 27.2 cm。分析表明,一步驟采場的應力和變形隨跨度比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幅度較為明顯,這對一步驟采場的穩定性是有利的,跨度比對二步驟采場的穩定性影響與之相反,呈上升趨勢,間接增加二步驟采場的失穩風險,但采場應力和采場變形變化幅度不大,如應力增長率約為1.7%,位移增長率約為3.2%,故二步驟采場的穩定性整體上仍是安全可控的。

圖5 跨度比對采場應力的影響

圖6 跨度比對采場變形的影響
圖7和圖8為不同跨度比對采場穩定性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充填強度對采場應力和采場變形的影響較小。當充填強度為2 MPa時,一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9.39 MPa,最大位移為6.51 cm,二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18.08 MPa,最大位移為30.87 cm;當充填強度為3 MPa時,一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9.41 MPa,最大位移為6.49 cm,二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16.68 MPa,最大位移為29.46 cm;當充填強度為4 MPa時,一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9.43 MPa,最大位移為6.52 cm,二步驟采場最大主應力為15.4 MPa,最大位移為27.2 cm。分析表明,充填強度對一步驟采場穩定性的影響極小,對二步驟采場的影響顯著,尤其是二步驟采場跨度比為1.6時,采場變形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表明充填體主要為二步驟采場的回采提供支撐保護作用,充填強度的提高有利于控制采場變形,提高采場穩定性。

圖7 跨度比對采場應力的影響

圖8 跨度比對采場變形的影響
(1)通過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對分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法進行模擬研究,結果顯示,最大主應力和最大豎向位移均在礦巖穩定范圍內,采場未發生破壞。
(2)礦體開采引起頂板沉降,底板底鼓,隨著采場逐步推進,圍巖變形也逐漸增加。其中采空區頂板變形較為明顯,更容易失穩,采空區主要受壓應力影響,應力主要集中在采場邊角帶,二步驟采場開挖時圍巖局部受拉,影響采場整體穩定性。
(3)跨度比對一步驟采場和二步驟采場的影響趨勢是不同的,其中一步驟采場的應力和變形隨跨度比的增大而降低,其變化幅度較大,而二步驟采場隨跨度比的增大而增大。
(4)相較于跨度比,充填強度對采場穩定性影響較小,主要影響二步驟采場,隨著充填強度的提高,二步驟采場的穩定性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