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龍 ,劉洲
(1.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 長沙 410012;2.中南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83;3.國家金屬采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南 長沙 410012)
現有的工程車輛轉向系統采用液壓助力模式,以液壓油缸帶動轉向拉桿,轉向拉桿帶動轉向車橋的轉向節臂助力轉向,在設計轉向系統時要充分考慮車輛工作各個工況,在使用分析軟件進行分析時最大程度接近實際,如材料的非線性等,如分析不接近實際,會影響車輛安全行駛[1-2]。
某型號五軸車輛在平路行駛過程中,右轉彎至極限時五軸搖臂軸發生斷裂故障,見圖1。針對該故障現象,對發生故障轉向系統進行校核、優化設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得到優化后的轉向系統。

圖1 故障現象
現有轉向系統配置為:第一橋、第二橋與第五橋為轉向橋,轉向橋上布置有雙油缸,油缸大小為缸徑70 mm、桿徑32 mm,轉向器采用滑閥式單回路,最大工作壓力為 15 MPa,齒輪液壓泵流量為50 mL/r。轉向系統設計的目標為滿足滿載原地轉向需求,并且液壓≤系統最大壓力15 MPa,此壓力值也是轉向器安全閥開啟壓力[3-5]。計算和試驗測試結果見表1。
表1中的原地轉向阻力矩Tt由轉向車輪相對于主銷軸線的滾動阻力矩T1、輪胎與地面接觸部分的滑動摩擦力矩T2以及轉向車輪的穩定力矩或自動回正力矩所形成的阻力矩T3組成[3],即

表1 轉向配置

且滿足:


式中,G1為轉向軸的載荷;a為滾動阻力的力臂或主銷偏移距,通常貨車的a值為40~60 mm;f為車輪的滾動阻力系數,計算式可取f=0.015;β為主銷內傾角;γ為主銷后傾角;為內、外轉向輪的平均轉角;φ為附著系數;x為滑動摩擦力矩T2的力臂,,其r、rj為車輪的自由半徑和靜半徑。
由上述理論與實際值可知,轉向壓力實測值與理論值相當,系統安全閥開啟壓力為15 MPa,完全開啟壓力為16 MPa。
轉向桿系布置如圖2所示,五軸懸空極限狀態(相同壓力16 MPa),坐標系設置為:前后為X軸,橫向為Y軸,上下為Z軸。

圖2 轉向桿系布置
計算可得各搖臂座X、Y及Z方向受力[6],見表2。

表2 各搖臂座X、Y及Z方向受力
搖臂支座和搖臂軸的材料及抗拉強度與屈服強度見表3。

表3 搖臂支座與搖臂軸材料及力學性能
基于搖臂軸受力,通過有限元進行初始設計校核第六搖臂軸應力情況(第五軸懸空的極限情況),最大值為518.19 MPa,如圖3所示。

圖3 搖臂軸初始校核
為了更精確地進行有限元分析,通過細化網格,并考慮材料的非線性參數[7],此時可得到最大應力為 880.59 MPa,并發生塑性應變,應變率為1.7%,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趨近極限工況時,搖臂軸載荷過大,超過材料屈服強度;仿真應力集中位置與故障部位吻合。

圖4 搖臂軸精確仿真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造成搖臂軸斷裂的原因為第六搖臂軸受力過大,此時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優化設計,即更改搖臂軸材料提高其屈服強度和減小搖臂軸受力。
將搖臂軸斷裂處過渡圓角由 1 mm改為 3.5 mm,更改搖臂軸材料[8-9],并更改第五軸上的兩個70/32轉向油缸布置[10-11],詳細情況見表4。

表4 搖臂軸優化對比
27SiMn與 42CrMoA兩種材料的力學性能見表5。
由表5可知,42CrMoA焊接性優于27SiMn。由上可知,方案7和方案8均滿足極限強度要求,且無塑性應變。

表5 27SiMn與42CrMoA兩種材料的力學性能
針對上述兩種方案進行對比分析。
(1)原地轉向,方向盤手力對比測試,橫坐標為方向盤轉動角度,單位為度,縱坐標為手力扭矩,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單、雙油缸轉向時手力測試
第五橋轉向時單、雙油缸結構對方向盤手力無明顯影響,實測方向盤轉動力矩為10 N·m,受力為43 N,左右轉動角度為900°(2.5圈)。
(2)一橋轉向角對比。使用轉向輪轉向角檢測儀測量五橋兩種油缸布置下一橋轉角[12-13],雙油缸布置時,轉角為39°/27°;單油缸布置時,轉角為36°/27°。單油缸布置左轉向角略小,右轉向角相當,單油缸殼基本實現原地轉向角。
(3)五橋雙油缸與單油缸滿載油壓對比。測試方法:方向盤按照“中位—左極限—中位—右極限—中位”的順序進行[14-15];工況一:原地轉向,此時拉上手剎,測得數據見圖6。

圖6 工況一單、雙油缸油壓對比
工況二:原地轉向,此時把手剎松開,具體見圖7。

圖7 工況二單、雙油缸油壓對比
工況三:蛇形行駛時轉向,具體數據見圖8。

圖8 工況三單、雙油缸油壓對比
在上述三種工況下,單、雙油缸布置測得的油壓可知,原地轉向時單油缸轉向升壓較快,高壓區較大;行駛轉向時,單油缸壓力略高。
(4)單油缸與雙油缸匹配計算。表6為采用單油缸與雙油缸的匹配計算,由此可知50 mm缸徑雙油缸助力效果與 70 mm缸徑單油缸助力效果基本相當,左右轉向一致性更好。

表6 單、雙油缸匹配計算
綜合以上分析,造成搖臂軸斷裂的原因為極限工況下搖臂軸受到的剪切力過大,故提出以下對策。
(1)搖臂軸材料由 27SiMn改為 42CrMoA,軸徑改為60 mm,過渡圓角半徑由1 mm改為3.5 mm,變截面取消淬火。
(2)減小五橋助力,五橋油缸替換為50/28缸徑油缸。
經過上述優化后,車輛在極限狀況下轉向系統工作良好。
(1)車輛在右轉彎至極限位置時第六搖臂軸最大應力為880.59 MPa,超過材料27SiMn的屈服強度850 MPa,產生了塑性形變,為提高安全性,將材料改為42CrMoA,其屈服強度為930 MPa。并將圓角半徑由1 mm改為3.5 mm,優化后的搖臂軸在相同工況下第六搖臂軸最大應力為845 MPa。故通過優化圓角半徑可降低最大應力。
(2)減小第六搖臂軸受力的兩個方案,即由原來的雙油缸(缸徑為 70/32)優化為單油缸(左邊,缸徑為 70/32)或雙油缸(缸徑為 50/28),兩方案原地轉向時對方向盤受力無明顯影響,一橋轉向角相當,對第五橋助力相當。為了使用原來車橋,采用左右對稱的雙油缸(缸徑為50/28)布置。
(3)通過對第六搖臂軸的材料、圓角及五橋轉向系統的優化,使得車輛在故障工況下第六搖臂軸的最大應力僅為585 MPa,安全性能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