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穎,張 梅
(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吉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指出,突出發展冰雪及生態旅游,構建產品特色鮮明、具備多元化體驗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利用5至10年時間打造旅游產業高地。相關政策的出臺給吉林省旅游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優質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目的地系統的良性運行既需要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潛力進行不斷挖掘,同時也需要對旅游環境狀況進行不斷改善[1]。旅游產業形成的巨大消費市場推動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其經濟效益為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優化和旅游服務升級提供了重要保障。旅游環境是社會經濟環境和生態服務環境的綜合體現,關系到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2-4]。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相互依存的同時也相互制約,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依賴于旅游目的地的資源與環境基礎,旅游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又約束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學者認為,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和環境保護政策的出臺能夠更好地應對旅游產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挑戰[5-6],如何在適宜的環境容量下對區域資源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提升[7-9]是學界長期關注的焦點。由此可見,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的有效融合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系統的良性運行[1,10-11],準確了解、評價區域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協調關系,有助于緩解旅游產業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兩者間協調關系的改善是促進旅游產業與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服務環境健康發展的有效方式[12]。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打造優質旅游目的地是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的重要一環,如何協調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吉林省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吉林省2015—2019年的相關數據為基礎,對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兩個系統的耦合協調關系進行初步分析,以期為吉林省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吉林省現有231家A級旅游景區,2019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4 833.01萬人次,全年旅游總收入4 920.38億元[13],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作為國家生態建設試點省份之一,省內自然資源稟賦優越,東部有長白山地區搭建的生態屏障,中部有肥沃的黑土筑牢耕地根基,西部有森林、草原、濕地緊密連通的特色景觀,全省森林覆蓋率為45.04%,森林蓄積量達到10.96億立方米[14],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持續加快。
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決定著本文的探究視角與內涵,因此,要注重各系統內每項指標選取時的科學性、代表性、準確性以及易獲取性。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吉林省旅游產業、旅游環境的影響因素,以先前的相關研究為參考[1-2,10,12],構建出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兩大系統共計18個要素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值
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對初始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計算公式為:
(1)
其中,x′ij為標準化值;xij表示吉林省第i年的第j項評價指標;i表示年份的個數,i=1,2,3,…,m;j表示評價指標的個數,j=1,2,3,…,n。
本文的初始數據主要來源于吉林省統計局公布的2016—2020年《吉林省統計年鑒》,各市(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政府官網。各市(州)矢量邊界下載自標準地圖服務網站(http://bzdt.ch.mnr.gov.cn/index.html),審圖號為GS (2019)1822。
運用熵值法進行賦權可以獲得較為客觀的權重值,具體計算公式為
(2a)
(2b)
αj=1-hj,
(2c)
(2d)
其中,Sij為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后所占的比重;hj為第j項評價指標的熵值;αj為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ωj為第j項評價指標的權重。
本文運用發展指數評價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發展狀況,通過加權計算可以得到吉林省旅游產業或旅游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3)

耦合協調度用于判斷系統間耦合協調水平的高低[2]。具體計算公式為
T=βZF+γZE,
(4a)
(4b)
(4c)
其中,ZF和ZE分別表示旅游產業或旅游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β和γ為待定系數,因兩系統的參考價值相同,故β=γ=0.5;T、C、D分別為兩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耦合度、耦合協調度。
通過公式(1)對各項指標的初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代入公式(2a)~(2d)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系數(表1)。通過公式(3)分別計算得到旅游產業、旅游環境的綜合發展指數,對二者的數值大小進行比較,從而確定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類型。通過公式(4a)~(4c)計算得到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綜合協調指數、耦合度以及耦合協調度。將耦合協調度的計算結果以0.1為間隔進行劃分,采用“十分法”[4]評定等級。
結果表明,吉林省旅游產業和旅游環境發展水平均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表2、圖1),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穩中向好,從2015年的0.347 26上升到2019年的0.368 55,相較之下,旅游環境發展水平變化顯著,從2015年的0.422 56下降到2019年的0.033 40,并且上升趨勢極其微弱。從發展類型來看,2015—2016年,ZF小于ZE,表明吉林省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發展類型為旅游產業滯后型;2017—2019年,ZF大于ZE,表明吉林省旅游環境發展水平較低,發展類型為旅游環境滯后型。從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依托豐裕的旅游資源優勢和文旅融合等相關政策的提出,在大力開發旅游產品、獲得旅游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全省旅游環境狀況的任務迫在眉睫。從耦合協調程度來看,5年間(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兩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數值均小于0.5,一直處在失調階段,且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圖2),2015—2016年耦合協調等級為瀕臨失調,2017—2019年耦合協調等級由中度失調轉向嚴重失調(表2)。此結果進一步說明吉林省旅游產業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明顯,旅游環境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旅游業帶動之下的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

表2 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類型及耦合協調等級

圖1 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發展指數

圖2 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
以計算結果為基礎,運用ArcGIS 10.2軟件直觀呈現2015年和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布狀況(圖3、圖4)。

圖3 2015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空間分布

圖4 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耦合協調度空間分布
從圖中可以看出,5年間(2015—2019年)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協調等級變化明顯,整體由瀕臨失調轉變為嚴重失調。從各市(州)的情況來看,長春市、吉林市分別由初級協調、基本協調轉變為輕度失調,盡管其耦合協調度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等級較高,對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環境建設的關系把控較好,但仍存在兩個系統輕度失調的危機。通化市、遼源市由輕度失調分別轉變為中度失調、極度失調,兩地之間沒有依托各自的優勢條件形成“資源-交通”互補[15],對旅游產業升級和環境建設的全面規劃有待完善。白山市和白城市均由輕度失調轉變為嚴重失調,下降程度十分明顯,兩地在自身優質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但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所松懈,給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松原市和延邊州分別由瀕臨失調、基本協調轉變為中度失調,兩地的文化特色突出,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損耗,但旅游者數量的增多仍會對城市旅游環境產生巨大壓力。四平市由中度失調轉變為極度失調,該地兩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始終處于全省最低等級,亟需探尋一條旅游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互利共贏的新道路。
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綜合發展指數和耦合協調度評價法,初步分析吉林省9個市(州)2015—2019年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結果顯示:吉林省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旅游環境發展水平顯著下降;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發展不協調,2015—2016年發展類型為旅游產業滯后型,耦合協調等級為瀕臨失調;2017—2019年發展類型為旅游環境滯后型,耦合協調等級由中度失調轉向嚴重失調。
隨著吉林省旅游產業的深入發展,旅游環境的綜合水平顯著下降且上升趨勢微弱,全省旅游環境保護問題突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威脅,城市生態環境亟需改善。首先,吉林省應當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依托東部地區的長白山生態環境系統和沿邊優勢,加快綠色轉型發展,深度融入共建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與此同時,要加大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保護力度,其良好的生境狀況直接關系到周邊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恢復與提高。對于西部地區,應當大力加強防沙治堿、草原保護、濕地功能修復等工程建設,打造以“林草濕生態連通”為依托的特色旅游產品,全面融入共建東北西部生態經濟帶。其次,要加快推進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的協調發展。冰雪旅游產業作為吉林省極具競爭潛力的優勢產業,資源稟賦較高且市場前景廣闊,可以通過冰雪旅游的豐富性、綜合性體驗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因此,吉林省應當打造特色鮮明的冰雪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以“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為契機,把握好冰雪旅游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未來,吉林省需要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通過“一帶一路”進一步優化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旅游功能布局,拓寬旅游發展空間,提倡跨省、跨國旅游協作,推動東北亞旅游片區一體化發展[15]。力爭在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的約束下合理開發旅游產品,全面促進吉林省旅游產業與旅游環境協調關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