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健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2600)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發展,珠江口兩岸人員呈膨脹式增長,兩岸的經濟、文化、人口交流將進一步加強。通過調研,現有珠江口通道基本已呈常態化擁堵狀態。在新的時期實現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地區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必將面臨更加繁重的改革與建設任務[1]。因此,勢必要建設一條連接深圳至珠海的快速越海通道,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速發展。結合地方規劃,深圳至珠海快速通道將承擔高鐵、城際、高速公路三種功能,過海通道方案的社會環境及工程建設條件相當復雜[2],需進行全面綜合考慮。
伶仃洋是喇叭口型河口灣,走向接近NNW-SSE方向,灣頂(虎門)寬約4 km,灣口(澳門至香港大濠島)寬約30 km,縱向長達72 km[3],水域面積約為2 110 km2。
伶仃洋在地貌上呈現“三灘二槽”復雜的水下地形[4],即西灘、西槽(伶仃水道)、中灘、東槽(礬石水道—暗士頓水道)、和東灘。
近一百年來“三灘兩槽”的地貌格局基本保持不變[5];礬石水道及孖洲南側挖沙坑停止采砂后,挖沙坑內普遍呈現淤積趨勢;通道沿線中灘水域形成了新的挖沙坑,且仍存在采砂情況,水下地形處于不穩定狀態。
2.2.1 氣溫
多年平均氣溫為22~23℃,1月最冷,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1.4℃;7月最熱,月平均最高溫度29.5℃;極端最低氣溫-1.8℃,極端最高氣溫38.9℃。
2.2.2 降雨
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 800~2 300 mm。雨量年際變化較大,2 747 mm(2001年)~913 mm(1963年)。5~9月份為雨季,降雨量為1 516.1 mm,占年降雨量78%,10月份~次年4月份為旱季,降雨量為417.2 mm,占年降雨量22%。
2.3.1 工程地質
區域的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基巖為燕山期第三期及第四期花崗巖。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研究范圍地質構造主要為斷裂,可分為北東、北西和東西向三組[6]。
2.3.2 水文地質條件
研究區域地表水基本為伶仃洋,該段潮汐屬不規則的半日周潮,潮差較小,平均潮差為0.86~1.6 m,最大潮差為2.29~3.36 m。
根據研究區域地下水賦存條件、含水介質及水力特征分析,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層中的孔隙潛水、孔隙微承壓水和基巖裂隙水三種。
3.1.1 伶仃洋海域港口、錨地情況
根據?深圳港總體規劃?,路線走廊帶范圍涉及深圳西部岸線部分港區,由北至南有大鏟灣港區、大小鏟島港區、南山港區的媽灣作業區、赤灣作業區、孖洲修造船基地和客運碼頭區以及規劃的7個錨地。
3.1.2 伶仃洋海域航道情況
根據?廣東省航道發展規劃(2020~2035年)?,路線走廊帶范圍內自西向東越過的航道有:橫門西水道、橫門出海航道(橫門東水道)、廣州港出海航道南段(伶仃航道)、廣州港小船航道南段、礬石水道(包含特種裝備船航道)、大鏟島北航道、大鏟航道、西部港區公共航道、內伶仃北航道、內伶仃南航道等[7]。
線路沿線分布有3處自然保護區,分別為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后沙灣遺址、蘇兆征故居、棋澳島抗英遺址、東澳灣沙丘遺址;1處濕地公園,為淇澳紅樹林區級濕地公園。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要求,結合珠江口既有、在建、規劃跨海通道現狀,港口、錨地、島嶼、自然保護區分布情況、航道通航要求[9]等因素,考慮伶仃洋海域通道資源的稀缺性、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工程建設投資等因素,推薦采用高鐵、城際、高速公路共通道建設方案。
綜合分析通道在伶仃航道、橫門東水道不同的跨越形式,同時考慮施工難度和風險、施工工期、工程投資及相關工程的建設條件,研究了跨伶仃航道、橫門東水道橋島隧方案(方案一)、穿伶仃航道、跨橫門東水道橋島隧方案(方案二)、下穿伶仃航道、橫門東水道方案(方案三),敷設方案比選見表1。

表1 方案優缺點比較
綜合方案比選表分析,方案一工程投資最省,運營維護成本低、防災救援簡單、盾構隧道施工風險低,因此越海段推薦采用跨伶仃航道、橫門東方案(方案一),即在伶仃航道東側設人工島,深圳至人工島段采用隧道形式通過,在人工島完成橋隧轉換,橋梁采用共建模式,一次修建四線鐵路+雙向八車道公鐵兩用橋。
線路平面示意圖如圖1所示,各方案分述如下。

圖1 線路走向方案示意
4.3.1 高鐵線路方案
深南高鐵跨海段推薦方案采用隧道方案自前海灣引出,在伶仃航道東側設置橋隧轉換人工島,采用橋梁形式跨越伶仃航道、橫門東水道后進入淇澳島,以隧道形式穿越淇澳島,后以橋梁形式跨橫門西水道,引入珠海地區。
4.3.2 城際線路方案
深珠城際自深惠城際前保站采用隧道形式引出,經媽灣港入海,逐漸向深南高鐵通道靠攏,與高鐵共用人工島,并在人工島處進行橋隧轉換,與深南高鐵共建橋梁,跨伶仃航道、橫門東水道后進入淇澳島,以隧道形式穿越淇澳島后,深珠城際向南引入珠海。
4.3.3 高速公路線路方案
根據?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及對高速公路的研究成果,深珠高速自雙界河前海灣引出,經大鏟島設置互通及側接線后,與高鐵、城際共用人工島,并進行橋隧轉換,與鐵路共建公鐵兩用橋,跨伶仃航道、橫門東水道后進入淇澳島,采用隧道形式穿越淇澳島后,跨橫門西水道向北引入珠海地區互通。
根據路線總體布置,該方案建設規模見表2。

表2 工程規模統計
5.2.1 高鐵隧道斷面
國內外鐵路隧道一般在長度大于15 km時采用兩條單線隧道分修的形式,長度小于15 km時采用單洞雙線無中隔墻的斷面形式。
結合隧道長度,推薦深南高鐵深圳至人工島盾構段,采單洞雙線的盾構隧道結構[10],管片外徑14.3 m(見圖2)。

圖2 時速350 km盾構斷面圖(單位:cm)
5.2.2 城際鐵路隧道斷面
同高鐵隧道研究,城際鐵路采用單洞雙線斷面,管片外徑12.6 m,如圖3所示。

圖3 時速200 km盾構斷面圖(單位:cm)
高速公路隧道建議采用盾構法施工,采用管片外徑17.5 m的隧道斷面,按左右幅設計,每幅為4車道,雙層布置,具體斷面圖如圖4所示。隧道采用雙管形式,兩隧道間凈距結合線路及地質條件確定。

圖4 高速公路斷面布置(單位:cm)
5.2.3 公鐵隧道斷面布置
高鐵、城際、高速公路在深圳至人工島段各自采用隧道形式通過,為確保施工安全,應結合線路方案、工程地質條件、隧道斷面等因素,于隧道間需設置安全距離,原則上隧道間凈距一般不小于1倍洞徑。
5.2.4 施工工法及設備選型
該工程結合規劃條件及實際情況[11],跨海段隧道推薦采用掘進機法施工,結合地層條件采用盾構或TBM施工[12]。
隧道深圳端掘進地層主要為較完整的微風化花崗巖層內部,巖層透水性弱,隧道埋深較大,但局部存在斷層破碎帶,透水性較強;人工島附近,穿越地層主要為晚新世海相及陸相沉積黏性土+砂類土層,地質條件差,較適合采用盾構法施工。綜合本段海底隧道的地質條件,推薦采用“泥水-TBM”雙模式盾構機。淇澳島隧道段根據穿越的地層條件,采用礦山法施工。
5.2.5 盾構對接方案
本工程海域中部為弱風化的花崗巖地層,對接點可選擇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巖層,對接施工難度相對較小。基于地層條件,本工程選用土木對接施工方式,合理選擇對接點位置,保證隧道上方有8~10 m厚弱風化巖體覆蓋層。2臺盾構推進至掌子面相聚預留2 m巖柱厚度,各自解體,盾殼留置于地層中。而后采用礦山法貫通隧道,施工防水層,模筑對接段施作二次襯砌。
跨海大橋采用高速鐵路雙線+深珠城際雙線+深珠高速8車道的公鐵兩用橋,橋梁總長20.205 km。
5.3.1 伶仃航道橋
跨伶仃洋航道,通航凈空要求1 520 m×76.5 m,主橋采用主跨1 688 m斜拉-懸吊協作體系橋方案。孔跨布置為:(84+140+464+1 688+464+140+84)m,橋長3 064 m。主橋結構體系為塔梁分離、塔墩固結形式,塔梁之間設置支座和縱向阻尼器。
5.3.2 橫門東航道橋
橫門東航道規劃凈空390 m×53.5 m,綜合控制因素并結合航道部門的意見,采用(85+156+480+156+85)m鋼桁梁斜拉橋方案,航道橋全長962 m。
5.3.3 非通航孔橋梁方案
高墩深水區采用主跨96 m簡支鋼桁梁,共103孔,低墩深水區采用主跨80 m簡支鋼桁梁,共62孔,淺水區采用64 m節段拼裝預制膠接簡支箱梁,共16孔。
人工島功能是實現海上橋梁與隧道過渡銜接,滿足島上建筑物布置,保障主體結構的建設和運營需要。因此,人工島要保證自身穩定耐久,控制島內工后沉降,為島上建筑物提供防浪、防沖、防船撞等保護條件,實現隧道和橋梁的轉換。
本項目人工島位于伶仃洋海域中部,結合島址風、浪、流及地質情況,人工島推薦采用先圍堰后筑島的筑島方式,島壁施工完成后,先行進行島內填筑與陸域形成工程,軟基處理結束后,實施隧道結構施工。筑島規模450 m×1 000 m,如圖5所示。

圖5 人工島布置示意
伶仃洋海域通道資源的有限,本著合理利用資源,減小對海域環境的影響的理念,采用高鐵、城際、高速公路共通道建設的方案是合理的。但由于高鐵、城際、高速公路的投資主體不同,建設的時序性難以確定,工程建設的外部協調關系復雜,因此對公鐵共通道合建和共通道預留工程等建設模式仍需深入研究,以保證工程建設的可實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