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宗
(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柳城隧道全長3 596 m,出口洞門為23 m帽檐斜切式,明暗分界里程為DK101+587,線隧分界里程為DK101+610,原設計邊仰坡采用拱形截水骨架護坡防護。隧道出口處于低山陡坡區段,第四系覆蓋層厚且松散,硬塑粉質黏土覆蓋于飽和角礫土之上,長約300 m,寬約150 m,厚約13 m,埋深較小,地下水發育。
南龍鐵路柳城隧道遭遇特大強降雨,洪水過后,排查地表時發現:柳道城隧出口發生大體積溜塌,經測算溜塌體積達11萬m3,原設計仰坡拱形骨架全部被毀,如圖 1所示;洞內 DK101+580~DK101+610段襯砌出現通長裂縫,裂縫寬度最大達2.1 mm,如圖2所示。

圖1 地表滑坡情況

圖2 襯砌裂縫情況
洞頂地表變形觀測發現多處裂縫,大致七組,最長貫通性張拉裂縫達125 m,表面呈階梯狀,主要分布于隧道右側高山側,滑坡后緣抵近低山山脊。
隧道出口段滑坡形態呈牽引式,地質為全風化巖。結合深層變形觀測情況,可初步判定,屬中層滑坡,滑動土體層厚度最大約15 m,體量約11萬m3。坡體滑動方向朝向隧道明挖段,主軸方向為北東7.1°,走向與隧道線路交角約15°。
選取該滑動面上的50個部位取樣,進行土體剪切強度試驗[1-3]。滑動土體有效剪切強度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滑動土體剪切強度數據
通過試驗結果結合該段滑動土體特征數據,滑動體土質離散性低,地層黏聚力C=6.8 kPa、內摩擦角φ=21.8°。
根據滑動體整體變形特征,選取滑坡下段滑出(K=0.98)、滑坡整體現狀(K=1.0)、滑坡沿隧道越頂滑出(K=1.05)三個工況進行內摩擦角反算[4-6]。選定滑動體主軸前后 1-1′斷面和 3-3′斷面,其反算結果見表2。

表2 滑動體內摩擦角參數
對比滑坡體土質抗剪強度參數以及綜合內摩擦角反算結果,發現反算出的內摩擦角與天然情況下的土體試驗結果較為接近。基于安全考慮,同時考慮土質滑坡特性,并參考類似工程滑坡條件,故選定c=7 kPa、φ=20.1°為滑坡體計算指標。
按照安全系數K=1.05及c=7 kPa、φ=20.1°計算分析出隧道洞身段在滑坡體下滑時所要承受的推力大小為4 129 kPa。
通過滑坡體不良地質分析,表明該處滑坡下滑推力較大,滑坡體下部受載較長,且錨固段處于全風化地層。基于現場情況,初步擬定三種施工方案。
針對該處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中部滑面埋深較大、下推力較大等情況,為降低施工對滑坡體的擾動,在滑坡中部設椅式抗滑樁、洞頂水溝外側5 m外設門式抗滑樁[7-9],該方案設置抗滑樁25根,樁間距5 m,樁截面4×3.5 m,樁長45 m。
針對滑坡體所在坡度較陡,且坡面較長等滑坡體形態特征,對DK101+430~DK101+587段既有溜塌及滑坡范圍坡面進行清載加固處理,通過延長明洞重新刷坡的方式,減緩滑動體坡度,降低下滑推力,共設四級邊坡,采用框架錨桿+栽種灌木方式,坡腳均設擋土墻[10-11]。該方案共設置擋墻242 m,擋墻高度6 m;框架錨桿一級、二級邊坡防護長度均為75 m,三級、四級邊坡防護長度均為86 m。
考慮到該段滑體中部滑面埋深過大、地質條件差等特點,對滑坡坡面采取逐級減載的方式,以便沿滑體中部設置鋼架樁,對滑坡體下部采用抗滑樁[12]、框架支擋。該方案共設置擋墻72 m,擋墻高度6 m;抗滑樁12根,樁截面(4×3.5)m;框架錨桿邊坡防護75 m。
(1)雙排抗滑樁+局部減載方案:抗滑樁長度較長,施工難度大;下排樁距地方軍用光纜較近,存在較高安全風險;該方案所需施工工期較長,且工程費用過高(工程費用估算為1 210萬元);征地面積小,土石方量低,生態環境影響小。
(2)延長明洞+清載加固+多級擋墻方案:該方案施工安全風險較小、工期短、總體工程費用相對較低(工程費用估算為844萬元),但征地面積、土石方量較大。
(3)小減載+抗滑樁+鋼架樁方案:該方案工程費用估算為1 028萬元,但在抗滑樁施工過程中對周圍土體擾動較大,同樣存在較大安全風險(見表3)。

表3 滑坡整治方案對比分析
通過綜合比較分析,最終確定選用延長明洞+清載加固+多級擋墻作為本次工程的整治方案。
根據已確定的滑坡段延長明洞+清載加固+多級擋墻處理方案組織施工,具體流程見圖3。

圖3 施工流程
(1)DK101+587~DK101+580暗洞段襯砌加固處理:對暗洞段裂縫襯砌進行徑向注漿加固,同時做好變形監測;注漿孔按梅花形布置,孔口環向間距為1.0 m,縱向間距1.0 m。注漿管采用鋼花管,鋼花管制作采用?42 mm、壁厚3.5 mm的熱軋無縫鋼管,長3.0 m。注漿管應埋設牢固,并有良好的止漿措施。注漿采用水泥漿,注漿壓力1.0~2.0 MPa,漿液水灰比1∶1(重量比)。
(2)DK101+430~DK101+587段清載加固處理:對既有溜塌及滑坡范圍坡面進行清載加固處理,清載過程應自上而下順坡開挖,避免雨季施工,并沿坡體四周設C25砼矩形截水天溝。清載后的坡面均采用長12 m框架錨桿內栽灌木防護,錨桿孔徑110 mm,單孔錨桿采用2?25 mm的HRB400鋼筋,間距3.0 m,錨孔采用M35水泥砂漿灌注。框架錨桿頂鑲邊下側設C25混凝土截水槽,高20 cm(嵌入邊坡10 cm)、寬10 cm,與框架梁上截水槽順接。坡腳均設擋土墻,高6 m,墻身沿線路方向每隔10~20 m結合墻高或地基條件的變化設置伸縮縫或沉降縫。于地面以上部分,每隔2 m上、下、左、右交錯設置PVC管泄水孔。最低排泄水孔下部及墻頂以下0.5 m高度(墻頂設平臺地段0.3 m)范圍內設袋裝砂夾礫石反濾層,反濾層最低處設隔水層。做到分段開挖、分段防護。沿坡面設置位移監測樁,設置于坡面變坡點及擋土墻背部。
(3)DK101+587~DK101+580暗洞段襯砌拆換、重筑:考慮該段襯砌裂縫已貫通,變形較大,襯砌結構已不滿足設計要求,影響運營安全,故對該處襯砌進行拆換處理。為確保施工安全,每次鑿除、切割縱向寬度為1~2 m,切口表面應粗糙(鑿毛標準為凹凸差不小于6 mm的粗糙面),結構應致密,不得留有松散、氣泡、裂隙,采用鋼絲刷清理后沖洗干凈。拆除過程加強前后監控觀測,鑿除到位后重新按設計要求對侵限初期支護鑿除處理,施作防水層、植筋、澆筑二次襯砌、養護。為防止襯砌滲漏水,在襯砌表面涂抹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兩層進行防水處理。
(4)DK101+610~DK101+634明洞及洞門施工:考慮后期運營安全,洞口增設24 m長明洞,明洞采用偏壓明洞襯砌;洞門型式不變,仍采用帽檐斜切式緩沖結構洞門。DK101+593~DK101+610段隧道基底位于粉質黏土層,采用C20片石混凝土進行換填,換填深度至粗角礫土以下不小于0.5 m,寬度至隧道輪廓線外1 m。洞口其余地段基礎采用直徑1 m的鉆孔樁基礎進行加固處理,樁長27 m,樁間距3.9×3.9 m。襯砌采用0.9 m厚雙層鋼筋混凝土結構。
(5)洞口回填、邊仰坡防護:明洞襯砌背后設置3 cm厚水泥砂漿保護層、防水板、土工布、6 cm厚磚砌保護層。砼澆筑后對兩側拱腰以下采用漿砌片石碼砌,明洞回填土頂面設置50 cm厚黏土隔水層。坡腳設C20片石混凝土護墻,護墻頂面厚1 m,基礎埋深不小于1.5 m,護墻基礎處于軟塑黏土中。基礎采用3排CFG樁進行加固處理,樁深至全風化層以下1 m,樁間距1.2×1.2 m。洞口回填部分的邊仰坡采用拱形截水骨架護坡內栽種灌木防護(見圖4)。

圖4 滑坡整治及洞口襯砌效果
柳城隧道出口段滑坡變形主要位于滑坡體中后部,在發生滑坡后,施工單位通過現場地質勘探、地表監測、洞內斷面量測以及滑坡體力學分析,對現場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經參建各方商討并進行方案比選后,確定采用延長明洞+清載加固+多級擋墻方案。坡體通過整治后安全可靠,社會及經濟效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