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農村產權交易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資源要素轉化的支點和載體。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各類產權歸屬逐步明晰,農村產權交易由零星分散、線下各自為戰、單一業務服務模式向統一市場、線上規范操作、提供綜合性服務轉變的需求愈加迫切。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要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提供綜合性交易服務。因此,打通農村產權交易流程各個環節,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暢通農村要素流通,成為保障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山東農交中心”)作為山東省唯一一家省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緊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堅持政策性定位與市場化導向相融合,充分發揮省級平臺資源優勢,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在全國率先打造了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金融服務平臺、農村陽光招采平臺和農村產權運作基金于一體的“三平臺一基金” 助力鄉村振興的“山東農交創新服務模式”。截至目前,累計市場服務規模突破150億元,穩居全國前列,金融服務規模超35億元,持續位居同行業首位,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通了農村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堵點”,為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轉化、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等方面趟出了切實可行的“山東路子”。
山東農交中心一是創新交易方式,通過建立集一大門戶(省、市、縣均可獨立顯示)、六大模塊(信息發布模塊、業務審批模塊、線上報名模塊、電子競價模塊、網簽備案模塊、人員管理模塊)于一體的流轉交易平臺,對各類農村產權交易實行材料線上傳輸、線上審核、線上報名、線上競價、線上鑒證、線上結算、線上抵押登記的完整業務流程,實現“互聯網+農村產權交易”,并逐步打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與三資管理系統,實現農村產權交易信息一處登記、全省發布,推動全省農村產權交易由線下操作向線上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二是創新交易品種,契合農村產權交易多元化、地域化的實際,將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業知識產權等基礎品種納入交易范圍;并加快推動由以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為主的單一業務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村級工程項目招投標等多種產權轉型。三是創新服務模式,堅持“四進工作法”,深入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銀行金融機構,下沉服務網絡,積極組織“打包連片”流轉、重大項目進場交易。累計交易各類農村資產超110億元,服務各類經營主體71400余家,盤活土地資源180余萬畝,為農民群眾和村集體增收超6億元,減免各類交易費用4400余萬元。
山東農交中心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授予的抵押登記服務職能,充分發揮服務“政企銀擔”平臺作用,用足用活省市財政政策,在全國首創“交易鑒證+抵押登記+銀行貸款+政策擔保+貸款貼息+風險緩釋+風險補償+不良處置”的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模式,實現交易鏈完整閉環,獲得國家農綜區重大創新成果,并向省內外復制推廣。二是推動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推出年敞口供應額10億元的農村產權融資再貸款資金保障計劃,與10余家金融機構合作推出“惠農產權貸”“貼息產權貸”等普惠金融產品,將農村土地經營權、大棚所有權、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大型農機具等納入重點抵(質)押范圍。其中,創新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融資業務模式被央視和最高法重點報道,成為全國首個由央視宣傳的省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三是與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門和山東省農擔共同推出全國首筆“政府引導+交易鑒證+政策擔保+銀行貸款”活體畜禽融資模式,頒發全國第一張活體畜禽他項權證,活體抵押權證貸款取得重大突破。累計帶動銀行涉農資金投放超35億元,最低融資成本可降至1.925%,降低融資成本超2000萬元,金融服務規模持續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山東農交中心一是結合當前農村實際,積極探索適合村集體特點的采購方式,通過提供標準化流程、格式化文本和專業化服務,全面推行農村集體項目建設公開招投標。二是通過設立面向全社會的公開平臺,對招標申請、招標公告、資金繳納、組織開標、價款結算等各個環節實行在線辦理和全程監督,有效解決了信息孤島、管理混亂和監管盲區,有效提升招投標服務的公開化、透明化、規范化水平。截至目前,累計辦理招標采購業務1200余宗,涉及金額6.18億元。
山東農交中心一是借助財政扶持政策,在全國率先設立1000萬元的農村產權運作基金和300萬的貼息資金,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風險緩釋資金池和涉農貸款貼息資金池,作為農村產權交易融資的配套工具,持續拓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深度和廣度。二是制定了完善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嚴控風險,并由山東農交中心進行市場化運作,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信貸增信、應急轉貸和貼息補助支持,破解了“三農”貸款難和金融機構放款難并存的問題,撬動銀行投向農業農村的資金規模。
山東農交中心通過近幾年的實踐,開創性地探索出了農村產權交易助推壯大集體經濟模式、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擴充農業投融資渠道模式、農村產權流轉參與鄉村治理模式、農村產權交易抵押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模式,為助力農業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發揮了重大作用。
平臺交易能夠充分擴大信息受眾面,發揮市場調節功能,激發農村產權的內在價值。寒亭區海水稻小鎮“打包連片”流轉項目,涉及流轉面積3.37萬畝,通過在平臺公開掛牌交易,提升了流轉效率,吸引了眾多經營主體參與流轉,流轉價格由村民單獨對外流轉的600元提高到1200元,幫助老百姓實現收入翻倍的同時平均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過50萬元。老百姓享受到租金提高的同時,“一二三產聯動”使得土地規模化經營的產值也得以提高,老百姓受雇于農業公司,由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從單一種地收益轉化為多重收益,獲得租金、薪金、集體分紅,多方面實現了增收。為發揮市場機制盤活農村沉睡資產、壯大集體經濟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路徑和長效機制,成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共同富裕的亮點和突破點。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發揮平臺價值發現和資源聚集優勢,聯合金融機構設計農業特色金融產品,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土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蔬菜大棚等農業設施的抵押融資服務。山東農交中心聯合青州農商銀行、山東省農擔推出“青州花卉產業集群抵押融資產品”,農戶實際承擔的貸款利率僅為1.925%,大幅降低了農戶的融資成本。使農村各類產權可變現、可融資,續接了農村產權交易鏈的斷點,打通了農村資金鏈的堵點,有效拓寬了農業農村融資渠道,解決了長期以來貸款無抵押和成本高的問題,切實強化了金融服務農業農村的質效。
農村集體資產通過陽光招采平臺進行公開招投標,是落實“四議兩公開”,加強農村基層治理,防止基層微腐敗的有效方式。昌邑市大王村委擬對辦公室進行裝修,因前期群眾對流轉價格、流轉程序有意見,鄉鎮政府、村集體決定委托山東農交中心組織公開招標,不但中標價格較初始報價降低了3.5%,為村集體節省資金超萬元,而且解決了多年來村民因招標不透明引起的上訪問題,真正做到“干部清白、百姓明白”,增強了農民的信任和支持,促進了基層穩定和鄉村文明建設。截至目前,通過“背靠背”“不見面”的網絡交易,招投標時間平均縮短1/3,累計降低采購成本1000余萬元,有力提升了招投標服務的效率,降低了采購成本,農村基層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山東農交中心通過1000萬元的農村產權運作基金,運用市場化管理機制,加快周轉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已累計支持經營主體200余家,涉農貸款超10億元,財政資金支持效應放大100倍。通過300萬元的貸款貼息政策,每年可為上百家農戶帶來補貼實惠,帶動銀行投向農業農村的貸款超5億元,加快促進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涉農領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
下一步,山東農交中心將嚴格貫徹中央文件精神,深入落實政府部署要求,立足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大局,加快規范、提升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服務功能,不斷完善交易體系建設和要素市場配置機制,打造集信息發布、流轉交易、抵押貸款、鑒證管理于一體的農村產權綜合性交易服務平臺,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