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廉慧(上海京華產權經紀有限公司,上海 201800)
根據《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第32號令)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包括:(一)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轉讓其對企業各種形式出資所形成權益的行為(以下稱企業產權轉讓);(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資本的行為(以下稱企業增資),政府以增加資本金方式對國家出資企業的投入除外;(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的重大資產轉讓行為(以下稱企業資產轉讓)。”
由上述規定可以看出,企業資產轉讓是國有企業資產交易的三種主要行為之一,它區別于前兩種企業產權轉讓和企業增資,前兩種主要是資本交易,屬于無形的交易,交易對象是資本權益,以工商變更為完成交易的標志。而企業資產轉讓交易的主要對象是具體的有形資產和以知識產權為主要內容的無形資產等,以交接完成和相應權屬變更作為交易最終實現的標志。
實踐中,企業資產轉讓涵蓋內容豐富,包括生產設備、辦公設備、非用于正常銷售的成品和半成品、房產、在建工程及土地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等。
根據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統計,現有全國70家交易機構中,有69家業務涉及企業資產轉讓交易,幾乎所有產權交易機構的業務范圍都涉及了企業資產轉讓。
2021年,全國產權交易機構共完成資產轉讓類交易91323宗,交易金額達到4714.1億元。其中,涉及國有企業資產轉讓70018宗,交易金額3428.5億元,占全部資產轉讓的72.72%,占全部產權交易市場的11.4%。
與股權轉讓和增資相比,資產轉讓因資產相對簡單明了、價值容易判斷、無需工商變更的后續繁瑣手續等優點,更為專業投資人青睞。過往的企業資產轉讓經驗表明,如果在掛牌期間及掛牌前進行精準推廣,并且不設置過多的舉牌條件障礙,企業資產轉讓的競價率會有很大提升,由此帶來的國有資產增值潛力也更大。
如前所述,國有資產轉讓總金額大,但國有企業資產轉讓競價率不高,相比其他類交易行為因競價導致增值在20%以上,國有企業資產轉讓存在至少百億元級的潛在增值空間。因此,發揮產權市場有效的資產重組、資源配置功能,實現企業資產轉讓的價值最大化,使國有資產得到應有的增值,將成為產權交易市場的著力拓展的空間。
1.產權交易市場已經形成
根據市場經濟理論,真正的市場需求方需滿足的條件,一是有購買意愿,二是有支付能力。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產權交易市場屬于我國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強化確立了產權交易市場的市場地位和資本屬性。作為一個高效專業的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在市場的完善性、交易的有序性、買賣雙方的集聚性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完善,具有了強大的信息聚集、市場價格發現、要素優化配置等功能,是盤活存量資產的有效途徑之一。經過長期的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已經沉淀了相當數量耕耘在產權市場的經紀人和各行各業的有資金實力的潛在買家,為整個產權市場交易的有效性和順暢高效提供了充分條件。

2.產權交易市場的功能是價格發現
一項資產轉讓的掛牌推出,會有大量的經紀公司通過各種渠道推向他們長期合作的有潛在需求的客戶,這為交易的達成奠定了充分的基礎。目前的產權交易市場,還是以企業產權轉讓方掛牌單向尋找買家為主,這就需要吸引足夠的潛在意向買家。只有兩個以上的舉牌方,才能形成競價,進而實現標的資產合理的市場價格。而要想實現產權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就必須降低準入門檻,去除不合理的條件,以吸引足夠多潛在的買家進場,最大限度的挖掘標的資產的市場價值。
1.企業資產轉讓通常設置舉牌方條件要求
通過多年以來對企業資產轉讓的參與以及大量資產轉讓類交易的對比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企業資產轉讓在審批、資料、手續和流程上相對標準,影響企業資產轉讓價值的關鍵因素在于掛牌公告中對舉牌方條件要求設置了各種限制門檻。比如,對舉牌方主體的要求:從成立年限、資金實力、人員規模、資產規模、凈資產規模、對過往項目履歷的要求;對舉牌方資質的要求,比如,掛牌一套設備卻要求舉牌方同時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機電工程施工總承包、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建筑機電安裝工程專業承包、電子與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消防設施工程專業承包、模板腳手架專業承包、建筑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等專業承包中的一項或幾項;要求舉牌方同時提交如果舉牌成功后的資產處置方案,包括資產拆卸、裝運等;除了資產轉讓交易價款外,還要求舉牌方繳納舉牌保證金、資產處置保證金等多項數額巨大的資金,等等。
2.限定性條件設置產生的結果
(1)使有需求的合格舉牌方數量大幅減少。真正需要資產的舉牌方只是想購買設備,具有資金支付能力,但不具備相應資質。比如,一個生產企業只是想購買適合自己的二手設備,但它不可能具備拆卸、工程總承包、消防設施工程、模板腳手架等專業承包資質,因此,對舉牌方的條件設置,人為地限制了市場上有真正需求的潛在舉牌方。
(2)使實際舉牌方被迫進行聯合舉牌。有需求的潛在舉牌方如果確實非常需要標的資產,就必須在短時間內,找一個或幾個有拆卸、工程總承包、消防設施工程、模板腳手架等專業承包資質的公司作為合作方,進行聯合舉牌。而專業承包公司并不想作為舉牌方,但作為聯合舉牌方,它至少要在聯合舉牌協議里約定各方對標的資產的產權比例分配,即使是1%,也會涉及按比例分擔各類保證金和支付價款等方面一系列復雜的手續。
(3)增加了成本。潛在舉牌方即使找到了合作方,聯合舉牌成功了,由于合作方專業承包公司并不真正想要標的資產,而只是舉牌方形式上的借資質,因此舉牌成功后,在聯合體獲得所有權后,還要進行二次轉讓,把聯合舉牌協議中約定的產權比例再次轉讓給實際舉牌方,這將增加了人力、時間和稅收等成本。
(4)轉讓方隨意否決舉牌方資格。實踐中,轉讓方常常以舉牌方自身規模、資質以及資產處置方案不符合要求否決舉牌方資格。還經常出現一種情況,舉牌方好不容易找到了聯合舉牌方,結果在資格確認環節,合作方被出讓方以各種理由否決了舉牌資格,從而實際需要的舉牌方也因此失去了資格。
(5)影響產權交易市場的公信力。該類條件的設定,打擊了潛在舉牌方的積極性,會讓潛在舉牌方覺得掛牌存在尋租行為,從而對市場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影響產權交易市場的聲譽和形象。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完善,為了建設良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政府部門開始不斷出臺有利于市場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的政策法規。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其中特別提到,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資委、財政部令32號)第十四條“產權轉讓原則上不得針對受讓方設置資格條件,確需設置的,不得有明確指向性或違反公平競爭原則,所設資格條件相關內容應當在信息披露前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備案,國資監管機構在5個工作日內未反饋意見的視為同意”。第二十二條“產權轉讓信息披露期滿、產生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的,按照披露的競價方式組織競價。競價可以采取拍賣、招投標、網絡競價以及其他競價方式,且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
《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五十一條也明確規定:“除國家法律法規或相關規定另有要求的外,資產轉讓不得對受讓方設置資格條件。”
基于以上的政策法規,以及前述對現有產權交易市場掛牌條件的分析,為了實現國有企業資產轉讓的升值,現提出如下建議。
除國家法律法規或相關規定另有要求的外,企業資產轉讓一律不得對受讓方設置資格條件。這里的“另有要求”,應限定在極少的如涉及軍工、國家安全和需要保密等特殊行業的資產轉讓。
衡量舉牌方是否合格,只要它有實際需求,有支付能力,就是合格的舉牌方,其他都不應該作為確認舉牌方資格的標準。
交易機構應明確,除了前述確認舉牌方資格標準,轉讓方不得依據舉牌方規模、資質、合作方以及資金實力等隨意否定舉牌方資格。這些指標只有在采用招投標方式評標時時候才可以作為參考。
對前述“另有要求”的資產轉讓可以采取招投標這種不以價格為唯一衡量優劣指標的方式外,其他企業資產轉讓一律采用招投標以外的競價性方式,即,價格是確定最終受讓人的唯一指標,按“價高者得”確定最后受讓人。
舉牌方只需同意按照出讓方的資產處置移交方案即可,對參與資產處置移交的合作方,不應作為對舉牌方資格確認的依據。如果由舉牌方提供資產處置移交方案,轉讓方據此確認和否決舉牌方資格,這等于與采用招投標方式無異。如果最終受讓人沒有按照資產處置移交方案完成,轉讓方完全可以按照產權交易合同里的違約條款罰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