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曉
在當今這個競爭意識強烈、效率觀念濃厚的信息化時代,特別是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即使是“千里馬”,也需要進行自我包裝、自我推銷,才能贏得“伯樂”的賞識,獲得大家的廣泛認可。但就有這么一個人,以一股堅持不懈的鉆勁,長期孜孜不倦地埋首于工作臺,始終堅信“打鐵只需自身硬”“物以優為貴”“是金子終究會發光”,沒有過多的廣告宣傳和營銷推廣,以自己“真金不怕紅爐火,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自己的紫砂之路。他就是國家高級/一級技師、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陶都青年陶藝家王洪星先生。
出生于“千年陶都”宜興的王洪星先生,自幼酷愛陶藝,并勤勉好學,意志堅定,長期浸潤于紫砂壺傳統藝術,有志于傳統技藝的學習和研究,努力提高紫砂技藝,連其工作室都命名為“汲古齋”。
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多年的實踐,他日益掌握了紫砂壺的創作技法,故其壺的用料、工藝、造型都極有特點,且不論是鑒賞、使用和收藏均有驚喜價值。
高品質的產品不僅能給消費者帶來物質層面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享受。在物質需求不斷被滿足的今天,消費者更多的是對精神需求的追求。王洪星先生所制紫砂壺具有敦厚樸實、用料考究、做工精湛的特色,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特色和審美體系,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情趣也日益多樣化,深受海內外廣大收藏家與紫砂陶器愛好者的喜愛,也因此在各種博覽會上展出并多次獲獎。

《周盤》 王洪星/作

《瓦當》 王洪星/作
紫砂壺因用其泡茶透氣性好、吸附力強,所泡的茶水馨香味美而受到人們的青睞。紫砂藝術以工藝美術為根,以傳統文化為源,以茶文化為媒,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獨有藝術。紫砂壺已經不只是一種用來盛裝茶水的器皿,它還是一種工藝的傳承,一種文化的延續。這種獨具風格的藝術,具有特殊的功能。工匠的智慧創造,形成獨有的工藝程序和精湛的工藝技法。這一切,都是紫砂藝術的魅力所在。

《玉蘭》 王洪星/作
紫砂壺作為一種手工藝品,其制作步驟是相當復雜的,無論是打泥條、拍身桶、搟身桶、上底片,還是開壺口、制假底、通壺嘴、做壺蓋,又或者是制壺鈕、打氣孔、裝壺嘴、晾干、燒窯……一絲絲、一點點、一步步,煩瑣的工序、精細的操作,只有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步,才能做出高端的紫砂作品。
作為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指導老師、宜興丁蜀成校江蘇省社會教育游學基地輔導老師的王洪星先生,憑借自己對紫砂技藝的酷愛和骨子里對傳統文化的執著,用自己的所學和經驗,把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和燒制特色精心地傳承下去,讓紫砂工藝、藝術與文化得到了弘揚。
王洪星先生不只是一位出色的工藝美術大師,更是一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他以孜孜以求的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紫砂制作難題,創作出近乎完美的紫砂工藝品,又以循循善誘的教育思路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制作紫砂壺的精英,默默地為紫砂文化的傳承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