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炤
縱觀人類金屬工藝發展史,金屬器皿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某一件物品,更承載了整個世界文明的進程。就中國來說,我們從遠古時代發展到禮制社會,到金屬器皿藝術達到頂峰的唐代,再到各類形式主義蓬勃發展的今天,各種觀念的沖擊使金屬工藝的發展形成了多元性的地方色彩,而金屬器皿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和意義隨之不斷改變,手工藝人的地位和生存空間也隨之改變。

《連蓮》 姜炤/作
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在西方爆發,機器開始代替傳統手工作坊從事大規模工業生產,金屬器具的造型和內容也發生了劇烈變化。例如,傳統精美手工藝器具由繁復多變的具有各種儀式感的造型向工業化生產的幾何造型轉變。與此同時,產生了各類先鋒藝術觀念,普羅大眾的審美也因此逐漸轉變。工業設計思想的奠基人約翰拉斯金認為,“以往美術被貴族利己主義所控制,其范圍從來沒有擴大過,從來不去使群眾得到快樂,去有利于他們”,因此提出現代設計要“以人為本,向自然學習”,主張以自然形式代替復古主義裝飾樣式,強調藝術與工藝相結合。這樣的思想也適用于當代金工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如何將中國流傳的千年文化與歷史以“文化符號”的形式與西方的“以人為本”的藝術與工業相融合,這將是當代藝術金工的一項新的挑戰。

《繼》 姜炤/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設計藝術大量學習西方先進的設計思想,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按照西方的審美標準來評判藝術,再加上傳統工藝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有所下滑,其被劃分為輕工業生產的一個門類,對傳統工藝的研究也是著重于技藝的本體,并未納入社會和文化的背景下進行深入研究,而后工業時代的器物生產則更是反映出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困境——精神逐漸貧瘠。
傳統工藝和當代藝術雖都是通過創造性的工作服務于人類,但兩者又有著極大區別,其中包含的精神信仰也大有不同。
傳統工藝從器物的角度來說往往局限于日用器皿或者組成大件物品的構件,基本出自人手或半機械的產物,對科技的依賴性不強,從人文角度來說卻包含了深刻的內涵。而當代金工不僅僅是純手工器物制作,更多的是使用新科技去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機器生產的精準化就代表著逐漸失去傳統工藝中所包含的種種精神,尤其是歷史厚度和生命意義。
解說傳統工藝,首先要從與人之間的聯系上剖析。傳統工藝更講究物與人的關系,活態傳承的核心在“人”。從春秋時期的“百工之事,皆圣人所做”可看出,傳統工藝地位之所以崇高是因為傳統工藝所代表的是人文情感,是與自然、器物的精神交流,是手工藝人一生的信仰。手工藝人的理想是提供最具有個人靈魂氣息和精神的產品,嚴守技藝、增強技法則是最基本的素養,因此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有著嚴格的規矩?!吨芏Y·冬官·考工記》記載“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功”,智慧之人創造器物,心靈手巧的人遵循其中的法則,一直堅守這樣的法則世代相傳。《荀子·儒效》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工匠之子莫不繼事”,這樣的制度從春秋戰國開始,手工藝人一直恪守。傳承的實質就是“父兄之教”“子弟之學”,因此說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如同血脈般代代相傳,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表現形式,它符合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審美趣味、精神內涵,從而成為民族文化的特征之一。再從生活態度來說,傳統工藝所包含的中國哲學也是十分深厚的,例如“器以利用,道從簡易”,“道”是無形象的,卻蘊含著宇宙的規律和準則;“器”則相反,有形象,代表著具體事物。道器關系則代表著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宋代以后,道器的問題逐漸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隨之形成了各種哲學流派,這樣的討論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巧之小者有為,可得而窺;巧之大者無跡,不可得而知……故曰大巧若拙”,做手藝并非只是做一件器物,往小里說,傳統工藝所影響的是人們學習如何做一個有靈魂的人,往大里說則是代表了中國哲學的精神。
傳統手工藝人學習手藝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磨,《禮記·大學》中說:“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笔止に嚾嗽趯W藝過程中,先得從事最為枯燥、強度最高的手工勞作,師傅也會在徒弟長期的機械性反復的工作中判斷其是否有毅力、有動手能力,以及培養徒弟的耐性、心性。在金屬工藝制作中,掌握塑形能力僅僅只是其中一環,還需要良好的審美能力,而后需要不斷打磨雕琢才能完成整個物件,這一過程師傅無法通過口傳身授,徒弟們只有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制作中獲得。在長期的實踐中,手的控制力、眼睛的觀察能力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互相交融,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慢慢消融著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民族差異的消融代表著大眾文化的強大,一波波文化潮流快速崛起或消失。工業化的生產則為這一切提供了溫室,批量化生產、批量化消解進入世界各個角落,這種文化也被稱為新大眾文化。在韓炳哲的《他者的消失》中以同質化來形容這一切的變化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確切的。他提出,自某一特定的點開始,生產不再是創造性的,而是破壞性的;信息不再是有啟發性的,而是扭曲變形的;交流不再是溝通,而僅僅是語言的堆積而已,這種說法放到當代金屬工藝上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故人》 姜炤/作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大眾文化不斷快速復制傳播,文化與商業的關系變得單一,通過資本的運作將利益達到最大化,這種利益的追逐使人們漠視文化、漠視自然,人文的意義似乎成為一種不接地氣的形容方式。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中,闡述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感,這與其中真正有人性光輝的文化的消失有緊密的因果關系?!端叩南А芬碴U述了同樣的觀點。
當代金工或者說當代藝術創作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切,思考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時代,如何去深刻地獲取知識技能。重新建立文化精神意義不只是哲學家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當代金屬工藝藝術家所需要思考的事情。
中國當代金工藝術家所背負的任務不僅僅是如何做一個新穎的器物,更多的是如何繼承和發展當代中國金屬工藝背后的精神力量,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工藝和技法,如何在傳統工藝和技法上再做延伸,如何體現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對自然的再現、對歷史事件的回憶等。傳統工藝有其局限性,而當代藝術設計觀念的介入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今天的金屬創作除了體現歷史價值之外,還需要體現當代性,表達當代文化的面貌。復制古代的東西并沒有多大的意義,而是要代入當代思想。回觀藝術歷史,新的流派和觀念往往就是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變革,與時代相結合,記錄當下、表達當下的狀況和問題。結合種種,思考當代金工,繼承傳統工藝應在采用當代科技工藝之上,思考器物本身的時代面貌應在制作器物之上。當前,中國傳統工藝備受重視,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給予大力扶持,社會開始正面看待傳統工藝的積極性,但僅僅是保護性的搶救,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清華大學工藝美術系教授唐緒祥指出,任何一項傳統技藝,如果社會中沒有它的功能,按照規律它自然要被逐漸淘汰,僅僅靠搶救無法改變這個規律。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傳統技藝在面對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審美取向時,如果不能有所提升,就很難有所發展,必然進入瀕危的狀態。因此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需要傳承人思想觀念的整體提升,傳統手工藝人不僅僅要創作精美的物品,更需要向當代各國優秀藝術家學習,與當代設計相融合,進行現代的再調整。想讓傳統形制的器物、工藝更好地被傳承、發揚,還需要思考如何在當代人的審美和生活需求下研發更多的藝術商品,以讓當代年輕人看到歷史悠久且優秀的中國傳統金屬工藝,這也是我們當代金屬藝術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另外,學院和民間應該有良好的互動,民間的傳習一定要與學院的教學相結合。民間手工藝人要走進學院,使傳統技藝更好地應用到當代設計藝術中去。知史才能思史、用史,民間手工藝人的知識的獲取更多來自師父、網絡和自行購買的書籍等,來源較散,不成體系和不夠完整,雖可能在手工藝技法上更加突出,但對其原理、歷史可能學習得不夠立體和深入,而學院的學生經過學校學習再到民間進行深度學習,將系統習得的技法更好地加以運用,唯有這樣的融合,傳統工藝才能煥發新的生機。
智能機器時代的來臨,使越來越多的虛擬現實逐漸滲入人們的生活中,也為多維感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不論未來如何變換,人類始終要立足于歷史之上,進行富有時代性的創新,才能夠創作出真正打動人的作品。
我們要做新時代的金屬手工藝人,透過平凡而又平常的金屬,傳達新一代人的思想,當然,這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滋養。愿更多精美絕倫的金屬工藝品裝點生活、輝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