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珍琴
從小小建盞中見西子,見西湖,見萬種風情。
——題記
相傳在遠古時期,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得到了一顆璀璨的明珠,王母娘娘得知后便差人來搶,爭搶之間,寶珠滾落,誤入凡間,化作了一汪波光粼粼的湖水,便是西湖。
西湖坐落在杭州市的西面,唐宋時期文人雅士爭相創作大量詩文來贊美西湖,為西湖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也讓西湖得以名揚天下。文人中的佼佼者,當數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蘇軾。
眾所周知,白居易是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像《賣炭翁》《觀刈麥》這類的現實主義題材,而在他為數不多的寫景詩里,卻有一首《錢塘湖春行》廣為人知,寫的便是西湖。他在杭州就任期間,主持修建了西湖的白沙堤來預防旱澇,雖然如今堤已不在,但后人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還是重新修建并命名了“白堤”。
白居易寫西湖的詩歌現存至少有8篇,對西湖的喜愛可見一斑。

《醉西湖》 廖珍琴/作
在《春題湖上》中他如此寫道:“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彼潜徊患有揎椀奶耢o勾去了魂魄,以寧靜和開闊的湖面撫平心中對壯志難酬的不平;
在《答客問杭州》中寫道:“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唐瀉綠油?!彼潜凰烈饬魈实木G所征服,極慢的生活節奏也如同心靈的解藥;
在《杭州回舫》中以“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抒發對西湖的眷戀,在西湖飲酒吟詩的寫意日子竟是如此難忘……
西湖的揚名,和唐時白居易自覺的推廣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可若沒有后來的大文豪蘇軾,恐怕也令人覺得美中不足。時間轉眼便到了宋代,蘇軾來到杭州走馬上任,他為疏浚西湖、減免賦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擁戴,紀念蘇軾的“蘇堤”便應運而生,后來“蘇堤春曉”也成了西湖十景之一。
除卻“蘇堤”,他更為西湖著墨不少,其中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廣為人知,如此比喻讓后人無可超越,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眼中西湖的美也不盡相同,難怪后人只得無奈留下 “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作為評價。
西子之美,古人以“沉魚”來形容,相傳她在江邊浣紗時,水中魚兒看見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落江底。在蘇軾的詩句中,西施與西湖的比喻,讓美的具象和抽象頃刻間融為一體,實在妙不可言。
我相信西湖邊淺醉的蘇軾,也從未見過西施,他只是把她作為靈感的繆斯,借此來贊美他熟悉的西湖。畢竟西施的美不管是淡掃蛾眉,還是濃妝艷抹,都濃淡相宜、風情萬種,一如西湖,不管是天晴時的碧波蕩漾,還是雨中的山色空蒙、煙霧繚繞;不管是春日長堤春曉、夏日曲院荷花,還是秋日山林盡染、冬日斷橋殘雪,它都同樣令人沉醉。
西湖淺醉,讓人心旌蕩漾,竟也撩撥了千百里外建盞手藝人的心。從波光粼粼的西湖倩影中領悟到沁人心脾的美,清雅的藍在建盞釉面綻放,釉面之上縈繞著瑩瑩光澤,“醉西湖”既是靈感之源,也是盞之韻味,由此得名。
《醉西湖》是親工拉坯、通天龍窯柴燒而成,純手工拉坯一次成型讓盞體線條質樸靈動,握感舒適,通天龍窯柴燒更是注重燒制過程中“偶發的自然之美”。窯工需通宵達旦地看火、適量添柴,多次驗火標,根據實際經驗把控窯內溫度,也要同時把控還原的時機,可以說,一窯的成敗需盡人所能,也看天意,稍有不慎則滿盤皆輸。對龍窯柴燒的堅持,是對古人燒窯之法的沿襲和傳承,也是對“自然造物”的敬畏和不斷追尋。
在龍窯柴燒僅有30%~40%的低成品率下,《醉西湖》帶著清雅脫俗的藍,留下如西施般風情萬種的美感,承載著自然和人工的精妙合力,借由工匠之手呈現于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