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亞飛,李 喆,時 偉,唐佳代,冉光耀,張春林,甘廣東
(茅臺學院釀酒工程系,貴州仁懷 564500)
白酒是中國獨有的傳統行業,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新工業革命和創新型國家戰略實施的背景下,產業結構不斷迭代升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渴望前所未有的迫切,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使我國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革,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和同質化傾向更加凸顯,傳統的理論或學科型人才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與行業、企業發展相結合,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培養符合行業企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基于新的生產技術、生產標準、生產模式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大量的具有扎實專業知識、過硬專業技術、較高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白酒生產技術》屬于白酒釀造工程專業的專業核心技術課程,《白酒生產技術》課程將白酒生產技術基礎知識融入白酒釀造工作的教學過程中,課程包含了醬香型白酒生產技術、濃香型白酒生產技術以及其他香型白酒生產技術,闡述了其原理和工藝流程,設計專業實驗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對釀酒的認知,深化了對白酒釀造專業技術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我國全力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時期,《白酒生產技術》課程培養模式卻滯后于釀酒行業發展的需求,如何培養符合職業需求的釀酒行業卓越人才,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產教融合是宏觀上的一種教育模式,是行業、企業參與院校人才培養的一種聯合模式。行業、企業參與院校間人員互動交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深度合作等都是豐富和完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內容的有效途徑,以達到培養符合市場和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最終目標。
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包涵以下幾個方面:(1)在課程、師資、實踐方面引入外部資源,打通教學平臺,實現學分互認,讓學生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主動學習者;(2)在實踐途徑上需要尋求大量行業和社會資源的支撐,校內與校際、國內與國外、高校與企業、高校與社會之間形成良好聯動;(3)需要從課堂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提早布局,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應用型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研究熱點。通過整理資料發現,國外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標準建設研究上做了很多研究。國外將課程目標分為知識、技能、態度三個維度,重點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同時,關注不同規格維度的有機融合。課程內容上,增強專業課程的應用性,促進學生專業發展,設置技術創新課程,強調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課程實施上,實踐部分比例較高,且重視實踐課程質量,重視實踐條件的建設和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質量,設置了完善的項目設計模式,及時更新實驗項目,確保實驗項目的質量,優化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方式,著力推進產學研合作;課程評價上,強調過程性的評價方式,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和測量,確保項目質量。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給了國內院校課程建設很大的啟示。
目前,國內大學,如江南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多以開設《酒精及蒸餾酒工藝學》《釀造酒工藝學》等課程為主,鮮有《白酒生產技術》課程,國內對該課程的系統開發及應用較少。當前研究資料中,僅有王傳榮于2013年根據培養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的要求,在傳承以往教學改革經驗和成績的基礎上,對《白酒生產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新的實踐和創新,修訂了課程標準,建立專兼結合的課程教學團隊,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手段,改革課程考核和評價方法。由此可見,國內外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重點的教學改革研究,為《白酒生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厚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該課程教學的改革也是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釀酒行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重要體現。
《白酒生產技術》是我校釀酒工程專業和白酒釀造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茅臺學院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釀酒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立足茅臺培養基礎知識扎實、懂技術、能創新的酒業相關領域一流應用型人才。目前,由于《白酒生產技術》課程受課程定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的限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過于遵循傳統,仍過多強調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忽視了實踐教學在學生能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難以滿足新時代對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需求;二是課程體系建設相關研究內容較少,缺乏相關教學經驗,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還有待革新;三是配套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和實踐平臺仍不完善,在理論教學時,學生無法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且無法很好的用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無法用來提高操作技能,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和完善。
白酒是我國特有的酒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在世界蒸餾酒中別具一格。釀酒產業在食品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釀酒行業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急需要熟練掌握白酒生產技術的專業人才的有力支撐。因此,根據面向全國白酒生產的崗位需求及行業標準,基于應用能力培養,深化“產教融合”,全面革新《白酒生產技術》課程體系,形成系統完善的《白酒生產技術》課程教學范式,對于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為開設有《白酒生產技術》課程的相關高校改革提供參考。
依托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 號)、《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發〔2017〕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等多個文件,梳理《白酒生產技術》課程特點,本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更新知識架構,強化技能訓練,豐富教學手段,啟迪創新思維,重視以學定教,突出職業應用。
具體研究思路及方法見圖1。

圖1 研究思路及方法
2.3.1 教學內容的課程設計
通過深入企業調研,確定白酒行業發展以及區域企業對應用型白酒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根據需求設計課程內容,包括白酒生產工藝理論、關鍵生產技術、熟悉設備流程及設備的簡單操作等,通過課堂授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支撐教學,通過頂崗實習、生產實習的形式將課堂從學校延伸到企業。同時,企業通過對我校畢業生的試用可實時地反饋相關意見和建議,以引導我們及時地調整與更新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
2.3.2 課程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
課程整體分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使學生掌握白酒生產相關理論知識,初步具備發現和解決常規白酒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的能力。其中,課堂授課主要涵蓋白酒生產工藝理論、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及簡單操作以及釀造過程微生物群落、物質變化機理等。圍繞白酒釀造全過程,按照內容從基礎到復雜、分類教學(由典型到一般)、由核心工藝到配套技術的邏輯將本課程分解成16 個教學模塊。充分發揮企業背景優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踐教學以見習觀摩、實習實訓為主,深入釀酒車間并結合一定數量的生產現場教學視頻,加強學生對各工藝環節的理解與體會。針對課程特點,充分發揮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優勢,根據不同教學階段以及重點,實行理實課時獨立分配制度。
2.3.3 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我校是全國第一所圍繞釀酒產業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白酒釀造專業為全新專業,《白酒生產技術》屬于白酒釀造工程專業的專業核心技術課程。基于課程開展需求,配備有專業實驗室,建立有長期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與茅臺集團共建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創新采用“雙導師制”,由本校教師及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保障高效高質量完成相應教學過程。此外,我們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專業認知廣度與深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請不同香型代表的酒廠、行業科研機構和第三方行業培訓機構的白酒釀造相關技術專家來我校做專場培訓和課程指導。
2.3.4 課程成績評定與教學效果評價
課程成績評定方法:本課程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其中,理論考試為閉卷,考試成績占比60%;實踐考核包涵平時作業和認知實習考核,占比40 %,其中,認知實習成績采用考查法進行考核。實踐考核成績加上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就是本課程的學科成績。
教學效果評價機制:采用綜合評分制,100分為滿分。其中學生成績占60 分,學生教學評價調查結果占20 分,實習或上崗后用人單位反饋結果占20分。
協調企業人才需求與勞動力就業意愿,做好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對接是行業、企業和院校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雖在我國已踐行三十余年,但仍停留在淺層次合作階段。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白酒生產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的探究,為同類型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實踐經驗,為我國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