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波
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 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
1990 年代,東莞和浙江溫州、福建泉州一帶的私營企業不但人看起來“草根”,工廠給人的感覺也都很“草根”,從事的產業則體現為“輕小集加”——輕工業、小企業、集體企業和加工業。也不知是誰發明的,開始有了“草根經濟”的提法,還有的,稱之為“小狗經濟”。
草根或小狗,都很形象。就這么叫了三十年,叫順口了,也都以之為事實。但我認為,時至今日,已經不能再用“草根經濟”來定義民營企業。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發布的“中國企業500 強”榜單顯示,在2010 年,上榜的民營企業數量為175 家,約占三分之一,到2021 年,民營企業的數量達到351 家,占上榜企業的70.2%;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布的“2021 年新經濟500 強”榜單中,民營企業數量為422 家,占比84.4%,呈現出絕對優勢??梢?,無論在數量、體量還是質量上,它們都已然壯大繁茂為參天大樹,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力量,應當稱之為“樹根經濟”。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最重要的資產,是中國產業之幸,中國之幸。
民營企業不是國有經濟的對抗勢力,而是競爭、合作、平等的重要產業伙伴。在相當多的領域——尤其是在信息智能和新興硬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性市場上,它們并不以“補充”和“配角”形象出現,而擔當了主力和先鋒的角色。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它們是“穩經濟大盤”的基本力量,在撲朔迷離的全球產業競爭中,它們是代表中國實力的核心軍團。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從草根到樹根,并不僅僅是一字的更迭,更是國家戰略和全民認知上的進步。
草與樹,有完全不同的生物成長特征,前者速生速滅,野火燒過,明歲復生。而后者則盤根錯節,體大量沉,成則以數十年計,既需要自身的極大努力,更受到時代機緣的眷顧。
同時,在生態環境的意義上,獨木難以成林,各種樹木之間構成互相依存和促進的生長形態。毀壞一塊草地,并不影響其余,而摧毀森林中的一些大木,則將造成整個生態的集體性敗壞。
很長時期以來,我們對民營經濟的描述一直固定在“草根經濟”的認知基礎上。也正因此,一旦提起支持民企,習慣性用詞就是:“一有雨露便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p>
即便是近幾年很流行的“五六七八九”的特征總結——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其重點也主要在“八”和“九”上。
但是,這樣的認知顯然已不符合當今中國企業格局的現狀。當“草根”進化和迭代為“樹根”之后,其生命特征和生態訴求,便發生了根本性的突變。那些大中型民企集團,若傷害根本,則很可能萬劫不復,絕對不是一點陽光或雨露,便能使之復生的。
如果仍然用“草根經濟”來定義和描述民營企業,可能發生重大的戰略性誤判。這一名詞低估了民營經濟的規?,F狀和創新能力,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底盤型存在,從而在政策設計、資源配套以及產業扶持方面,發生令人扼腕的錯配。
在全民認知上,“草根”既不再是民營企業家們的自我定義和期許,更不該成為社會輿論的某種共識。如果在二三十年前,“草根經濟”是對民營經濟的贊美和認可,在今天,則或是一種漠視和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