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岳
零點有數董事長,飛馬旅聯合創始人,黑蘋果青年公益理事長,全國工商聯宣教委副主任,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副會長兼第三方評估委員會會長,上海市決咨委委員。
企業家能稱“家”,一般是因為他具備一些突出的特征:
企業家擅于在困難的時候尋找機會,在順利的時候保有危機感,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將可能變成現實,把企圖心變成可以企及的目標、路徑和團隊。他們能把握人性、凝聚團隊,將藍圖變成團隊的計劃,形成分工協作,考慮動靜聚散,擁有戰略戰術。他們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確保構想落地、資源到位、產出結果,又有超前思考、超前部署、超前行動的能力,從而能不為當下所拘。他們是清晰的樂觀主義者,具備發現、放大、利用有限樂觀理由的能力,又具備謹慎發現、預警、管理風險和危機的魄力和能力,對資源傾注的方向有相對清晰的判斷,對于輕重緩急和大小快慢有明確的判斷。他們對權力的熱情和運用有分寸感,在擔當與妥協、構想與落地、安全與風險、規范與刻板之間,有著自己的原則與做法。他們強調行動,強調資源的流動,但拒絕盲動,能從行動中吸取教訓并不斷優化。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會被企業家精神所感染。
首先,在新時代,企業家的權威感已經不是受到普遍歡迎的特質,年輕人的“理想型”都是青春勃發、英氣逼人、有愛有恨、惹人心潮澎湃的,所以權威感,加上溝通有限的神秘感、經驗決策具有的非理想形象、重用親信的組織管理形態都可能遭到詬病。
其次,企業家會泛化企業行為中的交易化價值,做計算、功利化取舍,對其他常規社會人群都有對待自己員工的視角,這種風格很有可能讓人不舒服,甚至有被輕視的感覺。
再次,很多企業家過于以結果論英雄,而對過程賦能和投入不足,因此給人以冷酷的形象。
最后,沒有企業的成功是平白得來的,而聚焦奮斗,使得大部分企業家沒有時間和空間容納生活的其他價值和樂趣,因此他們在生活品質及生活表現方面,除了豪放,鮮有值得被外界推崇的個人愛好和魅力。
從傳統成功論的角度,企業家成為不少人的標桿,從而成為擁有社會話語權的重要群體。但從新世代的標桿形象而論,真正受歡迎和認可的企業家也許是有限的。換言之,以自我驅動、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為本能的企業家群體,他們與職業技能群體既形成了協力成事的團隊效應,也拉開了距離。
如果從習得的角度來看,前者來自開放式的社會大學的學習,以及持續不斷的自覺操練,而后者來自于教育培訓的框架和安排訓練的專業要求。當然,企業家群體也可以接受適當的規范性訓練,以適應社會治理的需要、社會溝通的需要和社會形象的需要;而在職業技能群體中,也有人可能具備待挖掘的企業家精神,甚至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就認為,在公務員隊伍中也有企業家精神,這一精神未必只存在于企業領導者中。
也許企業家精神具備放之四海的價值,但如果我們一味以企業家精神要求職業技能群體,也會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巨大壓力。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多折騰、多闖蕩,然后形成自覺分工,則可各安其所,各得其樂;企業家與職業技能群體互相學習,自然可以彼此受益,樂于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