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富蘭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導?,F為華東師大“非遺”與傳統文化應用與傳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上 ?!?大 虹 橋” 的 概 念 自2009 年提出以來,經過多年的布局和發展,大虹橋已經形成重點聚焦臨空經濟、總部經濟和數字經濟,著力推進智慧出行、人工智能、數字貿易、大健康等產業發展,與“大浦東”交相輝映的經濟引擎。這種態勢表明,上海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給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們首先要問,上海這樣的特大型都市,人們生活在這里,為的是什么?上海發展到今天,新就新在:城市建設的重點是要更多地讓她的居民感到“快樂”。而蓋高樓大廈,建設新城,則是建設她的物質性空間。從城市的屬性看,用文縐縐的學術語言說,城市不僅是物質性空間,更是精神性空間,而且后者的建設更加重要。
我有幸兩次受邀去長寧現代藝術中心虹橋現代藝術館參加活動,不僅感受了那里的文化空間,更感受到長寧現代藝術中心出色的組織力,盡管有疫情的困擾,主辦方還是克服困難,組織舉辦了各種文化活動,如“十二生肖”展演、鄉土藝術展覽、民俗節慶的歡愉,還有許多頗具濃烈的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動,讓過年時的城市趣味帶上濃厚的文化節日氛圍,有幸參與其中,我頓時感覺自己年輕了不少,不禁為之“點贊”。
現在上海的這個館,那個館好像不少,呈現出喜人情景,硬殼好像建設得不錯,大數據也是助力甚大,總體上看,用一句流行語:看上去很美。但也不能不看到少數人辦館思路上舊習難改,喜歡端著個架子,顯示大上海的闊氣和高雅,好像越高雅就越能顯示自己“藝術家”的氣質,這種孤芳自賞的思路,遠離民眾、脫離實際,只會將群眾文化引入死胡同。
同樣的還有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許多人一提起“民俗”就認為它土得掉渣,這也是完全錯誤的,誰說“民俗文化”是過去式?民俗文化也充滿了“現代性”,生活在城市里,人的歸屬感往往源于城市的生活氣息,煙火氣、市井氣、人情味,這都會帶給一座城市難以描述的奇妙感和生活魅力,每一個生命的綻放都是一曲優美的樂章。作為群眾文化藝術一類的場館,服務的對象主要應該是青少年,而不是僅僅建設“老年俱樂部”,既然主要服務于青少年,我覺得這類場館一是要能夠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另一個就是能使他們從中找到“快樂感”。
現在上海在群眾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已經展露出許多新的態勢,積累了許多新鮮經驗,如充滿運動感的體育文化、充滿氤氳香氣的咖啡館文化、充滿詩化意境、回歸個體感性的音樂文化,充滿藝術審美性的博物館文化……這些正在成為上海城市的“新民俗”,這些場所給予青少年的,不應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感到“好白相”,感到快樂。倘若我們的群文部門,能夠服務于這種新民俗需求,發揮各種場、館、廳乃至公共雕塑、咖啡館、茶館書店、文創園區等文化空間的作用,它的前景和作用就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