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汗,田淑華,姜雅麗,韓 磊,張淑艷,周麗娜,李鳳嬌,徐興健
(1 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2 興安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
興安盟地區為內蒙古自治區優質粳稻主產區[1],是公認的東北優質稻米之鄉。多年來,該地區生產、推廣所涉品種以引進為主、選育為輔。外引品種由于選育環境壓力的不同,存在品種水平抗性差異性改變、品種退化較快、使用年限較短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多名育種專家協作育種,在原有的育種目標基礎上展開在品種選育的低世代材料當中選擇若干表現良好的品系進行穿梭育種、異地選育等工作。通過數年的努力,選育出數個代表性品系,其中興粳6 號(吉15-10)具有高產、優質、抗病、抗倒伏性強等特點,于2021 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在興安盟地區,≥10 ℃活動積溫2 600~2 700℃的種稻區域占該稻米產區面積的30%~40%。為使該積溫帶的生產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規避興安盟地區多年來水稻生產、推廣所使用的外引品種存在的問題,選育適宜的高產、穩產、優質、多抗型的突破性水稻品種迫切而必要。
所需品種應符合如下育種目標:稻米品質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二級以上,食味品質佳;產量8 500~9 000 kg/hm2甚至更高,較對照品種增產10%;重點開展中晚熟品種選育工作,主莖葉片數達到13 片葉,結實率在85%以上;在接種毒力較強的10 個單孢菌株(包含稻瘟病菌生理小種ZA43、ZB25、ZE1、ZF1、ZG1) 的情況下,保障葉瘟≤6 級,穗頸瘟≤5 級;株高100 cm 以內,根系生命力強,莖基部節間較短,莖稈堅韌,大維管束數量比對照品種多1~2 個。
興粳6 號的母本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于2011 年通過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系吉11-57。其生育期為140 d 左右,主莖葉片數為14 片,屬于中晚熟品種。幼苗期葉片綠色,葉鞘綠色,抗寒性強。品系內姊妹系株高95~105 cm,株型收斂,分蘗力較強,劍葉上舉,莖葉綠色。半直立穗型,穗長15~17 cm,120 粒/穗左右。谷粒橢圓,穎及穎尖黃色,無芒,千粒重25.0 g 左右。稻米透明無堊白,適口性好。該品系米質優、莖稈粗壯、豐產性較好,耐肥抗倒伏,但抗稻瘟病性較差。
興粳6 號的父本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于2009 年通過系譜法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系吉09-4(吉09-4 于2014 年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吉粳113)。其生育期為132 d,主莖葉片數為13 片,屬于中早熟品種。幼苗期葉片綠色,葉鞘綠色,抗寒性強。株高為108.2 cm,株型緊湊,分蘗力強,劍葉上舉,莖葉綠色。穗長17.4 cm,散穗型,平均112.3 粒/穗,結實率92.4%。橢圓形籽粒,穎及穎尖黃色,無芒,千粒重22.7 g。糙米率83.8%、精米率75.7%、整精米率74.1%、粒長5.1 mm、長寬比1.9、堊白粒率3%、堊白度0.2%、透明度1 級、堿消值6.8 級、膠稠度80 mm、直鏈淀粉含量15.9%、蛋白質含量6.57%,米質符合一等食用粳稻品種品質規定要求[2]。該品種熟期早、米質優、抗稻瘟病性強,對苗瘟表現中感(MS)、葉瘟表現中抗(MR)、穗瘟表現中抗(MR),對紋枯病表現中感(MS)。
從興粳6 號的系譜樹(圖1)可以看出,其遺傳背景較為復雜。選擇的父母本性狀優勢互補,符合育種目標的各項硬性指標。興粳6 號的父本材料吉09-4(吉粳113)是采用花粉管導入法,以堿茅草葉片總DNA 為供體[2],以配合力較高的品種吉豐20 為受體,創造遺傳變異,后代經系譜法選擇育成;而吉豐20 為品系P17 和超產2 號連續自交8 代選育而成,可見P17 和超產2 號為遠緣雜交組合;超產2 號是以粳型三系雜交稻多個優良不育系為母本、多個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常規品種(系)為父本,采用混合雙列輪回育種方法選育而成,結實率高、耐冷性強,前期早生快發,后期活稈成熟,莖稈韌性強、抗倒伏,米質優,食味品質好。

圖1 興粳6 號品種遺傳系譜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2011 年以吉11-57 為母本,以吉09-4 為父本,品種間進行有性雜交,當年獲得F0代種子,同年冬在海南崖城繁育F1代。2012 年F2代表現株系分離,對株型理想、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符合育種目標的分離株系嚴格進行單株選拔,入選單株同年冬送海南加代,并進行抗稻瘟病性、耐冷性鑒定。2013 年F4代繼續進行單株選拔,淘汰不符合育種條件的劣株。2014 年F5代材料進行鑒定圃試驗,作為地區間試驗站交流材料被選送至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參加異地鑒定試驗,田間試驗品種編號為吉15-10。進行豐產性、抗逆性、品質、適應性鑒定試驗,雖然有些性狀分離,但整體田間表現優良。收獲期對株型緊湊,功能葉片較短且反卷、葉夾角偏小,莖稈粗度適中,穗部抽出度較好、長度適中且籽粒灌漿速率高的若干植株進行整株收獲。2014 年冬于海南進行加代,并將抽穗整齊度良好的株系全部收獲。2015~2016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測試鑒定試驗,表現株型理想、綜合農藝性狀優異、豐產性好,超過同熟期對照品種吉玉粳;試驗期間,田間未發生任何病蟲害且表現抗倒性好、較耐寒、籽粒飽滿、活稈成熟,呈秋優型生育態勢。2017~2018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2019 年參加生產試驗,2021 年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蒙審稻2021011 號。
2015~2016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測試鑒定試驗,3 點平均產量為9 606.9 kg/hm2,比對照品種吉玉粳增產10.68%。
2017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中晚熟組區域試驗,6 點平均產量8 883 kg/hm2,比對照吉玉粳增產7.4%,6 點6 增;2018 年續試,6 點平均產量8 754 kg/hm2,比組均值增產1.5%,6 點5 增1 減。2017~2018 年2 a 區域試驗加權平均產量8 754 kg/hm2,較對照或組均值增產4.45%,增產點次比例91.67%。
2019 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中晚熟組生產試驗,5 點平均產量9 282 kg/hm2,比對照吉玉粳增產15.7%,增產達到極顯著水平,5 點5 增。
興粳6 號在其適應范圍地區全生育期144 d左右,需≥10 ℃活動積溫2 600~2 700 ℃。
苗期破土出苗整齊,葉片青綠色,根系粗壯,生長勢強;抗寒性強,分蘗力強。
植株生長習性屬于直立到半直立型,株型緊湊,株高98.9 cm,分蘗力強。主莖13 片葉,葉片淺綠色,葉鞘白色,葉鞘基部綠色。莖稈直徑4.88 cm,長度(不包括穗)74.2 cm;莖稈角度中間型,莖數(單株成穗莖數)15.2 個;莖稈基部莖節包裹,莖稈節無色、節間淺綠色。倒二葉長度短、寬度中等,葉尖與主莖的角度直立,茸毛疏,葉耳綠色,葉舌長度短、形狀二裂、無色,葉枕綠色。劍葉反卷,長度32.2 cm,寬度1.6 cm,葉片角度直立。
穗屬半直立穗型、密集型,長度22.2 cm,伸出度抽出較好,穗立形狀下垂。每穗粒數152.2 粒,結實率88.8%,落粒性極低,二次枝梗少。
谷粒橢圓形、長度6.6 mm、寬度3.4 mm,千粒重21.3 g;種皮淺黃色,護穎長度中等,護穎、穎殼稈黃色,穎殼長度中等、茸毛少;糙米橢圓形、長度5.2 mm、寬度2.8 mm,精米透明無堊白。
2019 年由區域試驗主持單位隨機取樣、統一送樣,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出糙率84.8%,整精米率72.2%,堊白粒率6.0%,堊白度1.3%,粒型長寬比1.8,粗蛋白質含量(干基)6.57%,直鏈淀粉含量17.7%,膠稠度75 mm,食味評價82 分。
2019 年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苗瘟感病級別最高為6 級,次數2 次,鑒定點次10 點,抗性表現中感(MS);葉瘟感病級別最高為5 級,次數2 次,鑒定點次8 點,抗性表現中抗(MR);穗瘟發病率最高值為100%,次數5次,鑒定點次10 點,表現高感(HS)。
4 月上中旬播種,稀播育壯秧。5 月中旬插秧,行株距為30.0 cm×(10.0~13.3)cm,苗3~4株/穴。
氮、磷、鉀配方施肥:純氮160 kg/hm2,按底肥、蘗肥、補肥、穗肥3∶4∶2∶1 比例施用;純磷100 kg/hm2,用作底肥;純鉀80 kg/hm2,按底肥、蘗肥、補肥、穗肥4∶3∶2∶1 比例分次施用。配合施足硅、鋅、鈣、鎂、硼、鐵、錳、鉬、銅等中、微量元素,平穩促進,穩健生長,靠壯稈大穗、高度結實奪取高產。
緩苗后田間水分管理采用分蘗期淺、孕穗期深、籽粒灌漿期淺、生育后期干干濕濕相結合的灌溉方式,收獲前15~20 d 撤水。
全生育期注意及時防治各種病、蟲、草害,7月上中旬注意防治二化螟蟲,抽穗前藥劑防治稻瘟病。做好田間去雜,苗期、出穗期注意拔除雜株,保證田間純度達到99.9%。
該品種適宜在內蒙古自治區≥10 ℃活動積溫2 600~2 700 ℃地區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