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李躍東,王 雙,柴振軍,張海波,田 靜,于廣星,董立強
(1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沈陽 110101;2 燈塔市農業農村服務中心,遼寧 遼陽 111399)
工廠化育秧能夠為水稻機插提供標準的健壯秧苗,是實現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的關鍵環節[1-2]。近年來,遼寧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發展迅速,促進了該地區機械化水平的提升[3-4]。然而水稻工廠化育秧生產中存在需土量大、取土困難等問題,限制了技術的發展與推廣;播種量大、管理不規范等生產操作問題導致秧苗羸弱[3-5],無法達到機插秧苗標準,存在水稻安全生產隱患。基于此類問題,遼寧省水稻研究所依據生產實際情況,建立了水稻基質育秧稀播控水技術模式,經試驗示范取得了較好的育秧效果,秧苗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秧苗移栽本田后取得了較高的水稻產量。該模式為遼寧水稻工廠化育秧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隨著水稻機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與之配套的育秧技術也向規模化、集中化方向發展,傳統營養土配制已無法滿足水稻工廠化育秧的需求,成為水稻規模化育秧的瓶頸,阻礙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的實現。水稻育秧基質不僅利于培育壯秧,而且提高作業效率,是解決工廠化育秧取土難問題的關鍵[6-7]。
基質各組分混合均勻,質地疏松,無結塊、霉變和異味。
基質理化性質指標應符合DB21/T 2648—2016 的要求。
1.2.1 物理指標 總孔隙度50%~80%,質量含水量≤20%,細度(≤2.00 mm)≥70%。
1.2.2 化學指標 pH 值4.0~6.0,有機質≥20%,總氮(N)≥1.0%,有效磷(P)≥100 mg/kg,有效鉀(K)≥200 mg/kg。
基質中有害生物和重金屬指標應符合GB/T 18877 的要求。
符合國標的種子,破胸后播種出苗率不低于85%。
選擇通過審定的優質、高產、穩產、分蘗力強、抗性好、生育期適宜的水稻品種。
選擇晴朗天氣,在背風向陽的干燥場地上將種子攤開至3~4 cm 厚,翻曬2~3 d。曬種可以降低種子水分,使種子含水量一致,提高種子內部酶活性,提高種子發芽勢,并能起到殺菌除蟲的作用。
浸種前按GB/T 3543.4 進行發芽試驗,發芽率不低于90%,發芽勢不低于85%。
按有關浸種藥劑使用要求進行浸種。浸種用水積溫達100 ℃,浸種結束。例如浸種水溫為20℃,則浸種5 d。浸種時每天翻動種子1~2 次,避免因藥劑濃度不均產生藥害或影響消毒效果。
催芽的最佳溫度是30~33 ℃。將吸足水分的種子進行保濕催芽至破胸,當破胸露白率達90%時,應停止催芽。
催芽后將種子置于陰涼處攤開晾芽,晾芽時間以4~6 h 為宜。晾芽可以抑制芽長,提高種子的抗寒性,并散去種子表面水分。
育苗地要進行秋翻,如果沒能進行秋季翻耙,翌年要進行春翻。
置床要表面平整、土壤細碎、沒有根茬,小范圍內不能出現高低不平現象。
置床整平后要進行表面鎮壓,力求土壤表面平整緊實,擺盤前將育秧棚內地塊澆透底水并進行人工找平。
育秧棚內要鋪設寬約30 cm 的作業道,方便作業。
擺盤前可在置床表面鋪墊無紡布,能夠減少起盤時秧盤底部粘附的床土,方便起盤,提高作業效率[8]。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 ℃時即可播種。培育3.5 葉秧苗約需30 d,根據秧苗生長規律,從預計的插秧時間倒推播種時間。
秧盤規格為58 cm×28 cm×3 cm(內徑),秧盤四周整齊、不變形,達到一定的硬度和韌性。大田需硬盤22~25 張/667 m2。
播種量大,會減少秧苗個體所占面積、壓縮個體生育空間,導致個體間競爭加劇,秧苗羸弱;播種量小,則秧苗葉色深綠、莖稈粗壯。降低播種量有利于提升秧苗素質[9-10]、提高水稻產量[11-12]。依據籽粒不同,播芽種80~100 g/盤。千粒重小于24 g的品種,播芽種80 g/盤;千粒重25 g 左右的品種,播芽種90 g/盤;千粒重大于26 g 的品種,播芽種100 g/盤。
秧盤底部基質鋪撒要均勻,厚度約2.5 cm。覆土厚度約0.5 cm,要將種子蓋嚴,沒有露種現象。
噴水后秧盤內表面不積水,秧盤內基質全部潤透,秧盤底部稍有滲水。
根據置床寬度,秧盤橫向擺放或縱向擺放。秧盤要靠近、擺齊,保證秧盤底部與置床緊密接觸,防止秧盤翹起造成苗期管理時失水過快,秧苗不齊,影響秧苗質量。
擺盤后可在秧盤上覆蓋無紡布,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
播種后至出苗前主要是提溫保濕,促進快出苗、出齊苗,棚內溫度不超過30 ℃時一般不用通風,適時揭去無紡布;出苗后至2 葉1 心前要逐步增加通風量,溫度控制在25~28 ℃,嚴防高溫燒苗和秧苗徒長;2.5 葉以后做到晝揭夜蓋,溫度控制在20~22 ℃,最高不超過25 ℃。
澆水過勤,容易造成秧苗地上部分徒長,且不利于根系生長。研究表明,苗期控制水分,可以降低株高,促進根系發育[13-14]。1.5 葉后依據秧苗情況、天氣條件、通風程度等延長澆水間隔,以48~72 h 為宜,嚴格控水。澆水要透,以盤土潤濕、盤底稍有水滲出為宜。
采用苗后除草的方法,在秧苗生長至1.5 葉時,用1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 兌水15 kg 噴施667 m2苗床,防除秧田雜草。
秧苗1.5 葉時,用3%甲霜惡霉靈2.5 g/盤兌水200 倍噴施苗床,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插秧前3~5 d,用阿克泰2 g 兌水15 kg 噴施100 m2苗床,防治稻水象甲和潛葉蠅。
育秧基質養分可以保證秧苗3 葉前正常生長,秧苗若出現脫肥現象應及時追肥。插秧前追施1 次送嫁肥,用硫酸銨5 g/盤兌水100 倍噴灑,施肥后噴清水洗苗。
秧苗秧齡適當,整齊均勻,苗挺色綠,莖基部粗壯,根多色白,根系盤結緊密成毯狀。秧盤內無雜草雜株,秧苗無病蟲害。
秧苗起運盡量減少搬運次數,根據機插時間和進度,安排起盤時間和數量。可采用多層標準鐵架帶秧盤運輸,有效避免秧苗壓傷和秧毯變形。秧苗起運過程中要注意遮蓋,避免秧苗失水萎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