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人民檢察院/周梅
新學期開學后,某市七所中學的學生們發現了“新天地”——校園周邊多了很多流動食品攤。雖然屬于占道經營,但食品攤上售賣的腸粉、炒粉、油炸土豆、奶茶等食品,味道簡直是“天堂級”啊!可是幾天過去,有的同學反映食物太油膩了,有的說吃了之后想吐,還有的說有點肚子疼。
“這周五有檢察官來給我們上開學第一課,我們是不是可以向檢察官叔叔阿姨反映一下呢?”“檢察官也會管這些事情嗎?”“我們可以先告訴老師和家長。”“對啊,我怎么沒想到呢……”
同學們商量后,決定跟老師和家長一起向檢察官反映這件事。經過檢察官劉鷗、楊子怡現場調查發現,流動食品攤的經營者未依法辦理食品經營相關手續。他們以車輛為餐飲作業工具,未配備食品經營衛生設施,未按規定公示健康證明,也未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售賣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未成年人身體健康。同時,占道經營行為也對校園周邊的交通安全和社會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這種占道經營、制售食品的行為已形成亂象,檢察官們決定將此案作為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予以立案。
檢察機關依法向該地區市場監管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依法履行職責,調查處理學校周邊的違法經營行為。后來,市場監管局書面回復稱,已取締所有學校周邊以車輛為餐飲作業工具的食品經營活動,并對校園周邊環境開展了專項執法檢查。
檢察官劉鷗告訴同學們,這是他們檢察官最近剛開展的“新業務”——未成年人行政公益訴訟。消除校園周邊食品安全隱患,維護校園周邊秩序和交通安全,是未成年人保護檢察公益訴訟的工作重點。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截至2020年,我國未成年人群體人數達2.47億,占總人口數的17.5%。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千千萬萬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更關系到祖國的未來。保障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就是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未成年人食品安全問題,中學生朋友們也要學會分辨和判斷,不去可疑的攤位或店鋪購買食品。購買食品應保留單據,食用后若感覺身體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并向父母、老師或警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