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長

這是一次追夢之旅。初夏的大別山區,草木郁郁蔥蔥,杜鵑花競相綻放,我有幸踏進這片被譽為“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英雄土地,聆聽穿越時空的英雄故事。
車到紅安,一場大雨把老區的天空洗得格外清新。不遠處山澗溪流潺潺,田間霧氣騰騰,好一幅美妙的鄉村圖畫。走進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我和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秦英局長、紀念園高虹主任等友人一起,首先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籃。用心觸摸著歷史的痕跡,對革命先烈的敬意油然而生。
拾級而上,我們來到革命歷史紀念館參觀,映入眼簾的是序廳中的一組雄渾博大、偉岸挺拔的大別雄風英雄群雕。軍旗引導下的紅軍指戰員和在銅鑼聲中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武裝農民,形成了前赴后繼、滾滾向前的革命洪流,構成了鄂豫皖根據地波瀾壯闊革命斗爭的生動縮影,再現了大別山區硝煙彌漫、號角爭鳴的崢嶸歲月。
據紀念園講解員姚海燕介紹,紅安本名黃安,大革命時期,這里打響了黃麻起義的第一槍,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紅軍主力。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隊列中,曾經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名屬紅安籍。紅安縣內登記在冊的烈士就有22552人。從紅安走出來了223名將軍,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
1927年11月13日,在“八七會議”精神的指引下,黃安、麻城兩縣數萬農民武裝,在潘忠汝、吳光浩等人的指揮下,發動了著名的黃麻起義,一舉攻克了黃安城,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建立了鄂豫皖根據地,對推動鄂豫皖邊界地區革命運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縣城一條將軍道,寸寸浸透英烈血。”戰火曾把黃安燒成一片焦土,在敵人慘無人道的“搶光、殺光、燒光”政策下,“無人區”從縣北一直延伸到縣南。12月5日,敵人向黃安城發起突然襲擊,鄂東軍奮力突圍,黃安縣委書記王志仁,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副總指揮劉光烈等200多名將士不幸犧牲,解放21天的黃安城又落入敵手。為保存革命力量,鄂東軍余部72人在副總指揮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和黃安縣負責人的率領下,轉移到黃陂境內木蘭山區堅持游擊斗爭。他們被稱為“木蘭山七十二英雄”,譜寫了鄂豫皖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首戰爭年代在大別山區廣為流傳的民謠,也是對“中國第一將軍縣”這個名稱的最好詮釋。當時的黃安人民,為了保衛革命和根據地,踴躍參軍支前,他們把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的一碗米送去當軍糧,最后的一個兒子送去上戰場。革命母親蘭桂珍就是杰出的代表,她不僅自己積極參加農協會革命活動,還動員丈夫帶頭參軍。在她的帶動下,黃安迅速掀起了妻送夫、母送子、妹送哥的參軍高潮。在殘酷的戰爭中,蘭桂珍先后失去了父親、丈夫、4個兒子和4個兄弟共10位親人,全家11口人,最后只剩下了她自己。1979年,4名佩戴“勇士勛章”的巴勒斯坦游擊隊軍人來紅安參觀,被英雄母親的事跡深深感動。臨走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摘下胸前的勛章,獻給了這位中國的英雄母親。
在紅安縣城,一些戰爭年代的遺址以及革命遺跡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的舊居就位于民主街上,這位秀才革命家將中共一大的火種帶回故鄉,點燃了貧苦農民心中的希望。以他的名義發出的公告和傳單,鼓舞黃安和麻城兩縣農民揭竿而起,發動了名垂青史的黃麻起義,建立了鄂豫皖邊區第一個紅色政權和第一支革命軍隊。為革命奉獻一生的董老,如今安息在紅安烈士陵園。被毛澤東稱為“不下馬的將軍”的李先念也是從紅安走出的革命家,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內還修建了李先念紀念館。從這塊紅色土地中還走出了陳錫聯、秦基偉、韓先楚等我軍高級將領。縣城中心的巨幅牌匾,徐向前元帥“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題詞,無疑是對紅土神韻最好的概括。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的紅軍雕塑
距紅安縣城20多公里的七里坪鎮,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紅四方面軍的創建地,也是僅次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紅四方面軍將帥表告訴我們,從紅四方面軍走出了元帥徐向前,大將王樹聲、陳賡、徐海東和18位上將、47位中將,其中中將以上就有18位是紅安人。
英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在革命戰爭年代,紅安14萬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里可謂遍地是英雄,家家有英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安也因為是“兩百個將軍的故鄉”而名揚天下,先后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紅安,拜訪這片偉大的紅土地。如今,每年前來拜謁紅安烈士陵園的群眾達100多萬。參觀結束后,我以一名老兵的身份,為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和紀念園近百名職工上了一堂以“學習老區精神,致敬革命先烈”為主題的黨課,以表達對革命老區的深情和敬意。
“月亮并不像太陽,但它確實是太陽光芒的返照。”被稱為強種后代的紅安人,都有著自己的高傲,但他們懂得什么時候拿出他們的高傲,什么時候放下他們的高傲。改革開放初期,紅安人民沒有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而是像紅安緩緩流淌的倒水河一樣,一場大雨之后就洶涌奔騰起來。他們敢為人先地持續推動老區面貌的改變,脫貧攻堅就是紅安人弘揚“大別山精神”打贏的一場硬仗,5年前他們在革命老區序列中率先實現脫貧摘帽。城關鎮鐵山村大學生村官陳洋,曾祖父是革命烈士,祖父和父親都是軍人出身,他以前輩為榜樣,大學畢業后毅然回鄉創業,成功探索了“互聯網+農業”的扶貧工作新路子,將家鄉特產“紅安苕”精細加工,通過電商推向全國,鄉親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陳洋只是紅安本土新生代的代表,他和眾多活躍在天南地北的紅安人一樣,不愧于“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后代的身份,是當今紅安的大將之才。
如同新芽破枝、枝干伸展,紅色精神跨越歷史時空,在幾代紅安人的賡續奮斗中茁壯成長,終成參天大樹。濕熱的夏風越過大別山脈,拂過牡丹花海,預告著豐收的喜悅,也帶來深情的期許——這片土地在訴說歷史,這片土地將迎來又一個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