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針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農村對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金融需求正不斷擴大。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農商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農村信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其金融資產配置的功能深刻影響著農村地區資金的流向。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從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個方面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支持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履行社會責任已成為我國農商銀行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和社會現實需要。農商銀行在助力“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服務、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方面踐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上海農商銀行、天津農商銀行、重慶農商銀行、杭州聯合農商銀行、廣州農商銀行共5 家農商銀行2017—2021 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研究主體,分別從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個方面分析農商行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一是積極支持“三農”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5 家農商行積極響應黨和國家“三農”方針政策,踐行經濟責任。從涉農貸款余額指標上看,上海農商銀行從2017 年末的440.19 億元提升至2021 年末的649.13 億元,天津農商銀行從2017 年末的166.6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266.5 億元,重慶農商行從2017 年末的1461.48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1931.79 億元,杭州聯合農商行從2017 年末的182.97 億元提升至2020 年末的303.48 億元,廣州農商行則從2018 年末的308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400.54 億元。數據反映出我國農商行涉農貸款余額總體上呈現攀升趨勢,體現了我國農商銀行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在不斷加大,特別是重慶農商行涉農貸款的增長更加明顯,4 年增長近500 億元。
二是支持當地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小微企業。《報告》顯示,上海農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從2017 年末的1268.52億元提升至2021 年末的2021.46 億元,大力支持了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建設,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支持“五個新城”建設,保障上海民生工程建設。天津農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從2017 年末的550.60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855.57億元,加大對生物醫藥、動力電池、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鏈的金融支持力度。重慶農商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從2018 年末的563.8 億元增至2021年末的961.72 億元,助力鄉村醫療文教行業發展,支持重慶“6+1”支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制造業、民營企業發展,助力成渝地區交通互聯、產業協同、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民生保障等重要項目實施,支持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杭州聯合農商銀行500 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從2017 年末的102.8 億元提高至2020 年末的176.35億元,重點聚焦信息技術、生物制藥、軟件開發、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州農商銀行截至2021 年末單戶授信總額1000 萬元以下(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372.23 億元,較年初增長17.88%,有力地支持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之,我國農商行對小微企業的扶植力度在不斷加大,上海農商銀行表現較為突出。
三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2021 年,上海農商銀行成立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服務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全力以赴做好各項金融支農服務工作,加快推進養老金融、參與公眾服務、促進就業創業、發展移動普惠金融服務。天津農商銀行向農村地區布放智能柜臺和ATM 機,構建“千人千面”的數字銀行產品渠道,滿足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重慶農商銀行在總行設立鄉村振興金融部,在所有分支行設立鄉村振興金融部或普惠金融部,截至2021 年末,在縣域有1454 個網點和658 個普惠金融基地。杭州聯合農商銀行落地“民生直達”業務,通過惠企惠民應用搭載便捷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打造多元化服務渠道,不斷豐富社區生活,大力推動社區走訪,將普惠金融落到實處。廣州農商銀行成立普惠金融社區銀行,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一是助力愛心公益。2020 年杭州聯合農商銀行參與“春風行動”“聯鄉結村”等慈善活動,開展“聯合書屋”“銀色家園”等公益活動,從助學、扶貧、環保等各個領域積極貢獻和回饋社會。2021 年上海農商銀行公益捐贈1218 萬元,廣州農商銀行金米公益基金會善款支出673.03 萬元,天津農商銀行向天津市慈善協會捐贈30 萬元用于鄉村振興建設,與天津市紅十字會簽署公益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金融與慈善公益事業深度融合。重慶農商銀行加大金融知識宣教力度,提高群眾金融風險防范意識與應對能力,2021 年全年參與志愿者活動的員工共計約28000 人次,活動時長約21000 小時,心系公益事業,溫暖回報社會。
二是賦能員工發展。農商銀行均注重人才培養,加強員工培訓,全面助力人才發展;依法保障員工各項權益,有效解決員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新選人育人模式,暢通員工職業生涯之路;關懷員工家庭生活,關注員工身心健康,豐富員工文娛活動。
三是盡職盡責為客戶服務。農商行積極踐行金融教育責任,向不同金融消費者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宣講活動,增加社會識詐防詐意識;維護客戶信息安全,加強客戶隱私保護;維護和保障客戶合法權益,建立糾紛調解機制,規范和優化處理客戶投訴;對客戶反饋的業務經營、柜面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推進整改,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優化服務渠道建設,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優化迭代網上銀行,簡化業務辦理流程,提升客戶服務效率;相繼建立客戶體驗師及體驗觀察員團隊,積極推進客戶體驗監測管理平臺系統建設,關注并深挖客戶真實需求,探索客戶體驗與業務經營融合發展。
一是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杭州聯合農商銀行2020 年末的綠色信貸余額30.43 億元,比2019 年末增加2.17 億元。在綠色信貸余額指標方面,《報告》顯示,上海農商銀行從2017 年末的16.41 億元提升至2021 年末的171.9 億元,天津農商銀行從2017 年末的10.84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64.5 億元,重慶農商銀行從2017 年末的114.25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366.64 億元,廣州農商行從2018 年末的72.42 億元增至2021 年末的147.31 億元。由此發現,我國農商銀行綠色信貸余額總體上呈現攀升趨勢,這反映了我國農商銀行的環境責任意識不斷提高,特別是重慶農商銀行綠色信貸發展增勢明顯且余額最高。
二是樹立綠色運營理念。5 家農商銀行主體均積極推廣視頻會議與智能化辦公,鼓勵線上辦公和紙張雙面打印;鼓勵員工降低不必要的燈光、供冷供熱、供氣等設備的能耗。此外,上海農商銀行鼓勵員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堅持綠色采購管理;天津農商銀行倡導全行節儉“從點滴做起”,推廣微信對賬,客戶簽約進行微信對賬后無需臨柜,降低紙質對賬單郵寄數量;廣州農商銀行進行車輛減排管理,開展火電行業環境壓力測試,加強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能力;重慶農商銀行采購新能源公務車,在網點裝修中減少木質材料的使用,對氣候變化風險進行壓力測試。
三是參與綠色公益活動。上海農商銀行倡導全行員工積極參加各項社會環保活動,宣傳環保理念,自覺節約有限資源,服務城市公益;重慶農商銀行西山渝農商村鎮銀行開展河道清理志愿活動,南川支行開展“愛國衛生大掃除”主題活動,綦江支行開展百步梯社區環境衛生整治活動。
通過對我國5 家農商銀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調查統計發現,各家銀行報告披露的時間段存在明顯差異,同一銀行報告披露的時間也不統一。上海農商銀行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時間集中在次年的4 月份或5 月份,天津農商銀行披露的時間段為次年的7 月至10 月,重慶農商銀行2018—2021 年度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時間段為次年的3月至5月,杭州聯合農商銀行則集中在次年的7 月份或8 月份,廣州農商銀行則在次年的5 月至7月披露。
農商銀行社會責任報告普遍存在回避負面信息的問題,上述5 家農商銀行除對客戶的消費投訴以及處理披露外,更多披露的是給社會帶來的積極事件和信息,幾乎沒有對包括聲譽負面事件、內外部操作風險事件等負面信息進行披露。
由于同業間存在競爭關系,農商銀行大多披露銀政企之間的合作,而對與同業機構合作信息則披露甚少,甚至一些農商銀行的報告沒有涉及對同業機構的責任。可見,農商行對同業機構的社會責任意識尚待增強。
我國農商銀行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貸款資金、發展綠色信貸業務、開展各種社會慈善公益活動,其社會責任履行存在可圈可點之處,兼顧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但也存在諸如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時間段不統一、自身負面信息披露不足、對同業機構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基于以上探討,提出如下建議:
考慮農商銀行地域色彩濃厚,我國農商銀行應深入實際調研、關注鄉村發展,加大“三農”政策研究,支持返鄉創業,結合鄉村發展需求科學配置信貸資源、確定信貸投向。
統一報告披露的時間段,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農商銀行的運營情況,有助于農商銀行樹立良好的形象,得到社會認可,提升銀行聲譽。
鑒于負面信息會影響投資者和客戶決策,農商銀行應當披露負面事件和信息,以維護信息使用者的知情權,減少信息不對稱,為投資者創造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
考慮各農商銀行因地制宜服務當地經濟發展,農商銀行與同業之間共享、互相借鑒成功經驗,加強業務合作,更好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