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蔣藝晴 趙青青 陸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备咝|h建在黨的建設整體部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要想辦好高校教育,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更是高?;鶎狱h建的重要命題,這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育時代新人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創新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水平,需要從歷史維度剖析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的目標,從現實維度確立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的要點,從發展維度優化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的路徑。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黨建經歷了5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在機遇與挑戰中實現了從新世紀到新時代的重大轉型和發展(見表1)。通過對高校黨建歷史發展進程與脈絡的研究和探析,總結并探索其內在發展規律,從而推進新時代高校黨建和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科學發展,落實新時代大學生黨建的實踐要求和工作目標。
表1 高校黨建發展歷程
透視高校黨建的歷史發展軌跡,建國初期黨組織在高校的初步建設、快速發展和形成核心,高等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停滯癱瘓與曲折發展時期,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弱化和邊緣化,黨組織無法發揮作用;改革創新與全面加強時期,高等教育領導體制基本確立,高校黨建和思政教育取得明顯成效,高等教育事業按照黨的辦學方向快速發展。
高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育培養學生是高校的主要職能。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層大學生黨建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其黨組織覆蓋面廣,是高校直接聯系學生、指導學生、培養學生的重要路徑,應當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黨支部建設,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規定黨員培養、管理和政治標準;黨的十九大針對基層黨組織建設,強調“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同時為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充分發揮基層大學生黨支部和黨員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為此,高校黨建要以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為指導,以大學生基層黨支部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基層黨支部組織力和內涵建設,突出政治功能,從把方向、定制度、提動力、保落實等方面著手,以支部“五化”建設為目標,充分利用學生黨支部的覆蓋面和輻射作用,把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和廣大學生培養成為信念堅定、思想過硬、素質較高的優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從高校黨建的歷史方位、時代價值、建設要求等,立足新時代發表了高校黨建系列重要論述,更新了新時代基層黨建的工作理念,規范了基層黨建的制度要求以及黨建工作對象和工作模式的新要求,為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指引了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基層黨建工作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現實依據。
(一)新時代高校黨建論述標明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方向。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尤其是社會意識形態更為明顯。高校是社會發展與變遷的指示器,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晴雨表,在社會轉型加速和價值觀念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把穩主流意識形態和引領青年成長成才作為高校黨建面臨的新的時代問題。面對新時代高校發展新問題、新態勢,高校黨建應當從高校黨建的指導思想、重點目標和要求出發,圍繞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從著力建設和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創新并完善體制機制、優化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著手,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組織活力;基層黨建要做好大學生黨員教育和發展工作,通過繼續教育和發展教育,加強黨員的培養、比較與考核,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只有把握好高校黨建要求和人才培養,切實做好大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推動高校大學生基層黨建工作不斷邁向新高度。
(二)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推動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法治化、規范化。要培養政治水平高、社會能力強的新時代大學生,應當夯實黨建工作、提高治校能力。在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戰略部署中,“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而高校黨建法治化更是落實依法治校精神與從嚴治校、推進高校學生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保障,能夠促使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依法依規有序進行。想要加強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必須逐層壓緊壓實從嚴治黨責任,將從嚴治黨的責任意識、價值導向等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貫穿教育始終;想要提升新時代高校治理能力,必須全過程、全方位從嚴治校,用依法治國理念貫穿于教育事業中,實施依法治校。從法治與制度層面多措并舉,樹立法治化常態思維,建立健全高校學生黨建制度體系,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切實解決基層黨建中存在的黨員發展、組織生活、政治學習等不規范行為。
(三)新時代大學生特征變化要求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時俱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基層黨建工作主體就是大學生,要緊緊圍繞主體特征,努力創新發展學生基層黨建新局面。社會主要矛盾不斷變化,高校大學生基層黨建主體特征隨著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群體特征以及信息接受方式等發生顯著改變,由傳統模式“中心化”的單向信息傳播路徑到新時代“去中心化”趨勢帶來的信息知識“海量化”,大學生群體日漸呈現出自組織化和一定程度原子化的存在形態。大學生群體思維敏捷、個性意識強烈、追求個人意識獨立,對于自我尊嚴、價值追求、認同心理的需求更為看重,傳統的高校學生基層黨建“他組織化”思想引領與價值引領方式不能有效吸引和凝聚青年學生,只有精準匹配學生個性、精準對接學生需求的培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基層黨建的工作質量和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高校黨建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黨的教育方針,為辦好我國的高等教育,從根本上作出方向性實踐性指導。從歷史維度,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生成了目標;從現實維度,大學生黨建工作找準了建設的要點;從發展維度,高校大學生黨建將以“三個統一”為抓手,對建設路徑進行優化,提升學生黨建工作質量,打通“立德樹人”“最后一公里”。
(一)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大學生黨建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高校大學生黨建要將扎實的基礎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統一,理論學習要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充分體現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的高度統一。高校始終要把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放在首位,以學生黨員基礎理論指導實踐,以推動大學生黨建作為常效抓手,把黨建工作中的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第一課堂思政育人影響力,穩步提升第二課堂思政教育實效。按照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學習方法,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相關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及《黨章》等重要內容,用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指南武裝頭腦。理論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大學生基層黨建要利用實踐的直接性、現實性和及時性特點,融合“實踐育人”理念,通過直觀感性認知、平等滲透教育形式,使得學生黨員能夠較好吸收理論,增加育人實效。大學生黨建可以向學生黨員生動展示當前形勢下的世情、國情、黨情,并結合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化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為生動的實踐內涵,推進實踐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在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中發揮大學生黨建引導作用,實現知行合一。
(二)樹立法治思維,高校大學生黨建堅持從嚴治黨“過程”和“效果”相統一。“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充分體現了對“治”的全過程和高要求。過程是基礎,服務于效果,通過過程控制可以實現效果;效果是過程的成果體現,效果可以反映過程,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統一的有機整體。高校大學生黨建要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按照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校的頂層設計和高校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職責,通過完善高校黨建制度體系和落實做好過程管理,做到高校大學生黨建“過程”與“效果”相統一。首先,在大學生黨建工作中規范黨員發展程序,嚴控黨員發展過程,嚴把共青團組織推優關,嚴審入黨積極分子條件、嚴肅培養考察制度、提高每一環節把關質量,確保黨員發展質量;其次,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開展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落實好“三會一課”活動制度,以嚴格規范的大學生黨的基層組織生活為抓手,不斷增強黨員宗旨意識、使命意識,不斷深化教育管理;再次,完善大學生基層黨建的監督制度,為學生黨員提供黨務法治平臺,增強學生黨員責任意識和法制思維,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黨建事務,從優化黨內民主監督角度深入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讓紅臉出汗成為常態;最后,應強化黨外師生監督,在學生黨員發展、轉正過程中或評獎評優時,充分征集廣大師生的意見,暢通群眾和團員監督渠道,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三)堅持穩“固”納“新”,高校大學生黨建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戰線進入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守正就是要堅守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奮斗目標不動搖。創新就是以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應對新時代產生的新問題。想要發揮黨對高等教育的堅強領導作用,加強大學生基層黨建工作,必須在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的理念中打通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高校大學生黨建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將黨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導向、新要求進教材、進課堂、進活動、進頭腦,讓黨員教育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同時,從思想建設和制度法治化等方面規定黨建內涵和程序,提升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力、戰斗力。另一方面,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要積極探索新方法,突出時代性、實踐性、主體性,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推進思想宣傳、組織建設、輿情管理等,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與內容相結合,豐富黨建活動形式,提高黨建宣傳教育工作成效。此外,還要突出大學生主體性,將學生黨員的“要我學、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學、我要做”,增強學生黨員對黨支部的歸屬感、親切感和認同感,提高主人公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