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易 圖片由展方提供
醫生如果懷疑患者心臟有問題,會建議做個Hoter(動態心電記錄儀),實施24小時心電監測。此次AI大會上,心韻恒安醫療科技展示了一款“家用心電記錄儀”,患者佩戴一只手機大小的白盒,就能隨時篩查心率,進行居家監測。設備采集的數據可實時上傳,交由專業醫師團隊分析評估,以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端倪。
做B超檢查通常要用到大型的B超設備,但你可能不知道手電筒大小的掌上超聲儀也能實現相近的功能。上海深至科技研發的掌上超聲智能篩查系統,臨床醫生僅需一部手機和掌上超聲就能開展甲狀腺結節、頸動脈斑塊等的篩查。工作人員介紹,設備還能自行對檢查部位特征進行判別,幫助基層醫生準確定位。檢查數據會上傳云端,經AI初篩和醫生遠程診斷,出具檢查報告。影像資料及結果會發送至患者微信端,并在后臺形成影像檔案記錄。
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數字健康,智享未來”健康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在血糖管理、血壓管理、用藥提醒、健康要素監測等方面,提供常態化、精細化的指導,為特定群體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這將有利于加強疾病預防,提高慢病管理效率,提升公眾的健康觀念。”
人工智能分析患者的影像檢查已不罕見,但AI能否像醫生一樣整合患者多項數據,進行綜合判斷?此次GE醫療推出了“愛迪生魔盒”,整合了胸部肺結節、骨折、心臟、腦神經、乳腺、肝臟等多個領域的熱AI應用。GE醫療中國Edison平臺及人工智能總監王華毅介紹,系統為醫生提供了統一的終端入口,并支持多種類的AI輔助分析,可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該系統還能匯總多項患者臨床數據,進行多模態綜合處理,全面判斷患者狀態。”同時,該系統可在病房、重癥監護室等場景中運用,監控患者病情。如遇突發狀況,系統會自動報警,提醒醫生進行應急處理。
在手術中精準把握病灶,以往需要依賴完備的前期檢查和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混合現實(MR)技術則能大大降低精準操作的門檻。錦瑟醫療自主研發了MR手術導航,使用常規檢查數據,建立患者器官數字模型,并在醫生的MR頭戴設備中進行展示,幫助醫生熟悉患者器官結構。錦瑟醫療事務部負責人王敏成說:“借助MR設備,醫生就能擁有一雙‘透視眼’,通過導航提升手術精度。以前列腺穿刺檢查為例,使用MR系統后,穿刺針能直擊病灶,提高檢查效率,減少患者創傷。”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介紹,AI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設施和解決方案正在與醫療場景加速融合。“目前中山醫院已實現3.6萬余人次影像實時質控,可早發現、早糾正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影像,以減少重拍。同時,基于人工智能和增強現實技術的微創心臟手術實時三維影像導航系統,可提高手術方案精準性。”
未來,給患者進行按摩理療的可能不是按摩師,而是一臺機械臂。遨博智能科技展區的按摩理療機器人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藍色的按摩床上方懸掛著一臺機械手臂,它可以借助視覺掃描功能對患者所需按摩的區域進行感知,并進行按摩治療。遨博智能科技蘇州分公司總經理茅曉麗介紹,機械臂的末端采用了人體工程學親膚設計,能精準定位患者穴位,自動調節按壓力度,以確保理療效果。機器人還具有血流、呼吸等檢測功能,一旦患者指征出現異樣,按壓則會自動停止,避免意外發生。據悉,該設備未來還將拓展針灸、艾灸等多種理療項目。
失眠問題也可以交由AI來解決,正岸健康攜帶一款軟件應用“如眠”,出現在AI大會上。軟件可以通過AI對話的形式了解患者睡眠數據、行為習慣,并給予針對性認知行為治療,宛如一名始終在線的醫生,檢測各項數據,幫助患者判斷影響睡眠的因素,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包括制訂科學起居時間,進行放松指導等。
展會上還推出了許多AI+健康醫療的技術,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及便捷醫療服務。樊嘉院士表示,人工智能將覆蓋治療手段、診斷設備、基礎服務等全部領域。“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將最終形成以患者為中心的未來醫療新模式。”

▲“愛迪生魔盒”系統可綜合分析患者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