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國“互聯網+”的元年,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在烏鎮建立。如今7年過去了,其間,我們身邊的醫療都實現了哪些數字化的進展呢?在本期的《醫學進展》中,有多篇相關報道為您詳細介紹。
人工智能AI是未來科學發展的熱點,它是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交叉融合了心理學、哲學等多門學科,其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在健康醫療領域中,人工智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上海長征醫院建立了肺癌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對肺結節進行篩查和診斷,早癌準確率近95%,中晚期腫瘤準確率超過98%。(文見P6~7)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有多個AI技術、可穿戴設備應用到了健康醫療領域,并且走進了我們的家庭中:手表大小的心電監護設備,可實時采集患者數據,并同步上傳給醫生,以便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端倪;手電筒大小的B超儀,在連接上手機后就可以開展甲狀腺結節的診斷。按摩機器人借助視覺掃描功能,對患者所需要按摩的區域進行感知,然后進行按摩治療。(文見P8~9)
而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在全市建立了300多個智慧血壓亭,患者在亭內測得的血壓數據很快就會傳輸到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的醫生的手機上,醫生通過這些數據了解患者的血壓情況,同時為患者建立起血壓檢測數據檔案。(文件P10~11)
在臨床康復醫學領域,在國內領先的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康復醫學科,將多項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數字化康復醫療設備應用到老年康復的臨床上,比如應用于腦外傷后運動系統功能障礙的運動平衡診療系統;應用于捕捉腦卒中偏癱后步態的三維運動解析系統;應用于健康老年人群,用于增強老年人肌肉強度、預防跌倒的帕維爾有氧運動系統;應用于骨折或腦卒中后手功能康復的上肢力反饋運動控制系統。(文見P56~封三)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教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高峰論壇上所說,如今,以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醫療技術,在血糖管理、血壓監測、用藥提醒、健康要素監測等方面,提供了常態化、精細化的指導,為特定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這將有利于加強疾病預防,提高慢病管理效率,提升公眾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