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易 圖片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提供
今天是王龍(化名)半年一次前往市一醫院更換透析導管的日子。他來到市一南院,走進包瑾芳副主任醫師的診室。包醫生熱情地跟王龍打了招呼,沒等他開口,便開始分析他這半年的腹膜透析情況。“血壓保持得還可以,每天的透析情況也不錯。”包醫生檢查了一下患者導管出口處皮膚的狀況。“正常,繼續保持。去驗個血,然后換管。有什么問題在網上隨時提問。”短短幾分鐘,包瑾芳醫生就完成了對王龍居家腹透治療以及身體狀況的評價。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患者的快速隨訪診斷,完全得益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腎內科醫護們的專業。以往腹膜透析患者使用紙質記錄本,每天記錄體重、血壓、尿量等信息,以及每次輸入透析液和濾出液的量,每周進行一次小結。隨訪時,醫生要花大量的時間翻閱患者的手寫記錄,計算各項數據,評估患者近階段透析的情況。
“在醫院的支持下,我們上線了腹膜透析在線管理系統。現在,患者只要打開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就能在就醫服務中找到‘腹膜透析隨訪管理’,根據頁面提示填寫各項數據。”包瑾芳醫生介紹,全院近200名進行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的信息都已錄入系統數據庫。
每位患者擁有一個身份(ID)號,對應各自的數據庫。醫生可以在電腦或手機上查看患者的實時數據,評估其每日的透析情況。每周醫生們還會組織透析例會,分析疑難患者的情況。因此,腎內科醫生對腹透患者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
登錄腹透管理系統,查看患者的情況已成為市一醫院腎內科醫護們每天的習慣動作。護士王吉介紹,除了了解患者透析狀況外,系統還植入了醫患溝通的功能。患者可以給醫生們留言,咨詢日常腹透的疑問,反饋健康狀況。醫生們則可以通過系統,主動對患者進行醫療指導。包醫生說:“有時我們在系統上發現患者有異樣,就主動電話聯系患者,督促他來院檢查。”
一周前,包醫生在查看管理系統時,發現患者張兆(化名)的腹透數據有異樣,幾天的尿量和濾出的腹透液較少,懷疑存在水潴留,于是趕緊聯系了他。接到電話的張兆卻反映自身情況正常,未發現水腫。反復詢問了張兆近期的狀況,包醫生才得知他因為腳癬在網上自行購買藥膏,使用后出現了下肢的大片皮疹。考慮此患者的狀況為藥物過敏所導致,停用藥膏并調整口服藥物后,張兆的皮疹痊愈,水腫也完全消退了。
系統上線后,腎內科醫護們與患者們的聯系更緊密了。系統加載了患者教育功能,醫護們定期發布腹透小知識或健康資訊。“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但腹透是個漫長的過程,相關內容要反復提醒。”包醫生強調,盡管都是常規的知識,但醫護們卻在不斷創新宣教的形式。今天拍視頻,明天繪成漫畫,就是希望患者不要遺忘。
近年來,市一醫院腹透的患者數量逐步增加。包醫生說,對于尿毒癥患者而言,想要生存只有換腎或透析治療。目前,透析可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前者開展得較為普遍,但需要專業醫護人員以及設備的配合,多在醫院內開展。除了要風雨無阻每周3次前往醫院外,在血透的間隔期,患者體內的毒素會不斷累積。體內毒素多的時候,患者的自我感覺糟糕,情緒也低落。
腹透的開展則相對容易,它利用腹膜的半透膜功能,配合腹透液,將人體內的毒素交換出來。腹部置管之后,患者自己就可以在家操作。使用手工腹透的患者,根據病情每天做3~4次液體交換,每次20分鐘左右。包瑾芳說:“有的患者早上、中午、夜間各透析1次,基本不影響工作和生活。每天透析能及時清除毒素,患者感受也比較好。”選擇腹膜透析機的患者,則只要臨睡前將機器接上,透析一夜,白天生活完全與正常人一樣。
盡管腹透可以居家開展,但仍離不開醫護人員的支持。以往患者必須前往醫院才能得到醫生的幫助,而在市一醫院腹透管理系統的支持下,醫患間可以在線溝通。“新技術的采用,使得我們能夠服務更多的腹透患者,打破了醫療服務的距離限制。”
現在,市一醫院腹透管理系統2.0版也已上線,系統的改進和智能外設的使用,使得健康管理變得更加精細。原本需要人工填寫的內容變成了點擊選項,每個選項點擊后,還能彈出圖示,供患者對照。2.0版系統可搭載電子血壓計和體重秤。將兩個設備連接上手機,患者測量一完成,數據就會自動加載到系統,避免填寫的錯誤。“系統還能根據患者數據,進行自動分析,發現異常便向醫生報警。”
市一醫院腎內科的醫護們表示,管理透析患者需要額外的付出,但他們不后悔。“這是一項需要情懷和責任的事業,背后則是患者的安危,容不得絲毫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