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張靈 指導專家/孟祥軍
在超市冷藏柜里,你一定見過琳瑯滿目的、添加了益生菌的乳制品。相較于普通乳制品,人們愿意花更高的價格購買這些添加了益生菌的乳酸飲料,因為益生菌可以助消化、提高免疫力。但是,對于益生菌的健康原理,可能大部分人只是一知半解。
什么是益生菌?每天,我們都會吞下成千上億的細菌,可能來自你剛剛吃完的晚餐,也可能來自與你交談的朋友的呼氣中。對于這些細菌,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絕大部分不認識。不過,幸運的是,它們不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明顯影響。而那些被證實吃下去會對我們身體有好處的“好細菌”,統稱為益生菌。
在一個健康的腸道里本來有很多益生菌,我們每時每刻都得益于它們的服務,但濫用抗生素、糟糕的飲食、疾病、壓力等會抑制益生菌的生長。當腸道的益生菌不足時,才需要從外界補充。
要補充益生菌,保持細菌的活性很重要。但從口腔進入體內的益生菌,要經過胃酸的“洗禮”,膽汁、抗體等的破壞,能夠安然到達、定居大腸的比例并不大,所以想通過飲用含有益生菌的乳酸飲料或酸奶,以達到補充腸道益生菌的目的,可行性較低。更何況,乳酸飲料或酸奶中的益生菌在包裝、消毒過程中都已“犧牲”了。但從醫療角度來說,臨床上使用的益生菌口服制劑確實可以治療腸道菌群失調、功能衰竭或消化不良等疾病。不過,并非所有胃腸疾病都需補充益生菌,健康人群自身就能保持足夠的益生菌,無需再額外補充。
盲目濫用益生菌制劑可能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導致益生菌依賴性的消化不良。人體長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產品,會使腸道功能“變懶”,逐步喪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體腸道便會對外界補充產生依賴。
法國巴黎一家醫院2018年開啟了一項糞便征集計劃:為了研究腸道疾病,進行糞便征集,樣本被采用者可獲得50歐元的報酬。但由于院方的原意被曲解為“只要拿來你的糞便,我們就給你50歐元”。于是,大量捐贈者涌入,造成局面失控,醫院不得不叫停計劃。
這并不是一個吸人眼球的獵奇話題,而是當前一個熱門的醫學研究——糞菌移植。在我國,糞菌移植已有多項研究和報道,2019年就有媒體報道過一個相關案例: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診了一位患病10多年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多種常規治療都無法控制病情的情況下,該患者接受了糞菌移植手術,經過將近3年的治療,最終其潰瘍性結腸炎癥狀基本消失。
糞菌移植,顧名思義,其治療的核心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分離出來,制成懸液保存于特定環境中,通過胃鏡、鼻-空腸管、腸鏡、造瘺口、灌腸等導入患者腸道內,重建全新的健康腸道菌群,實現對腸道內外相關疾病的治療。治療方式分為整體菌群移植和選擇性菌群移植。而現代的糞菌移植治療與我國古代的“人糞治病”并不相同。
目前,糞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療腸道菌群相關疾病,如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腸易激綜合征,腸道細菌失調(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艱難梭菌感染)等。也有報道表明,糞菌移植對治療先天性癡呆、帕金森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脊髓側索硬化癥、漸凍癥、精神疾病等也頗有成效。
目前,公認的糞菌治療效果較好的疾病是炎癥性腸道疾病,如偽膜性腸炎,這是一種由艱難梭菌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很高。大部分患者由于長期服用了抗生素、激素、化療等,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出現腹瀉甚至腸黏膜潰瘍。比如呼吸道感染的重癥患者,很容易患上偽膜性腸炎,此時,又無法停用抗生素。有報道稱,利用糞菌移植治療偽膜性腸炎,已經實現了“90%的一次性治愈率”。但是,對糞菌移植的臨床應用,我們更應持審慎的科學態度,不宜夸大治療范圍和效果。
二甲雙胍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近些年的一些研究發現,它還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二甲雙胍能夠恢復腸道菌群的比例,使其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轉變,還可以為腸道益生菌提供優勢生存環境,從而起到降低血糖、正向調節免疫系統的作用。
服用二甲雙胍的常見副作用是胃脹氣,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對此解釋為:二甲雙胍抑制糖類的吸收,未吸收的糖類經腸內細菌代謝能產生較多氣體,從而給患者帶來胃腸道不適。
此外,這項研究未顯示,其他類型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對腸道微生物具有實際的影響。對未服用二甲雙胍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發現,不論患者來自哪個國家,他們腸道中所含的能夠產生短鏈脂肪酸(具有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水平都較低。研究人員正在調查,缺乏產生脂肪酸的某些腸道細菌組合,是否是引發2型糖尿病的因素之一。當前,二甲雙胍的主要作用還是降糖,其如何影響腸道菌群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