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婧銘 指導專家/葉塵宇
案例故事五
她忘記了我們,最終也忘記了自己
講述人 淑芬(52歲)
我的婆婆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住在鄉下的時候,她每天的事情除了喂雞,就是搬一個板凳靠在門框上看屋外的風景,聽公公和她說話,等公公做好飯一起吃飯。后來,我們覺得老年人年紀大了,在鄉下生活頗有不便,便讓他們搬到附近一個縣城的房子里住,雖然沒有城市里發達,但縣城人情味兒足,也能讓習慣農村生活的他們有一些安全感。
但就在四年前,公公發現婆婆開始變得容易忘事,經常拿著東西在房子里轉了好幾圈,卻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和公公生悶氣。我和丈夫聽了之后以為只是老人家年紀大了之后的記憶力下降,也未放在心上,只是囑咐公公別讓婆婆碰燃氣灶。
真正發現事情不對勁是在三年前的除夕。公公婆婆一共六個兒女,除了大姐定居香港無法回來團圓,剩下的五個兒女都在除夕那天帶著家人趕了回來。但面對這一大家子人,婆婆居然一個都不認得了。
當我們站在她面前認真地問她:“你知不知道我是誰呀?”婆婆臉上的表情出現了一絲抗拒和害怕,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過完年后我和丈夫帶著婆婆來到醫院,醫生告訴我們她已經是AD中晚期了。雖然我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聽到診斷結果心里還是不好受,覺得是因為自己對老人不夠關心才導致如今的結果。
從那之后,我和丈夫去探望兩位老人的頻率更高了。兩年前,公公因為胰腺癌離開我們之后,照顧婆婆的責任落到了離老人最近的我和丈夫身上。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護理AD患者會如此艱難:不愿好好吃飯,不愿正常睡覺,拉在褲子上也不說,甚至不愿說話,完全無法溝通交流,偶爾稍微清醒的時候還會警惕地問我們是誰……有幾次我真的快要崩潰了。
再后來,婆婆連自己都忘了,有時會拉著我們的手問:“你們是誰啊?為什么在我家?我是誰啊?我在哪里?”每每這時,我的心都會揪起來,感到又心疼又自責,卻又不知該如何回答。我們作為兒女,如今能做的,只能是陪著她度過生命的最后一程了。
專家解析
AD可表現為各種癥狀
AD是認知功能減退的一種,在70歲以上認知功能減退的老年人中,約有50%的可能性患有AD。該病的特點一是老年人更容易患病,二是起病隱秘,三是患病表現具有迷惑性,易與正常記憶力下降混淆。
AD的早期癥狀除了記憶力下降外,還可以表現為情緒、行為甚至是性格的突然改變,變得情緒容易波動、多疑、偏執,甚至不可理喻。此時患者家屬容易誤以為是老年精神病,從而帶著老人來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診。但老年精神病發病率低,此時首先會懷疑老人患上了AD,且患者的情緒往往有較大波動,一般表現為明顯的焦慮或抑郁。
家中老人需要多陪伴、多關注
一般來說,AD較難早期發現。尤其是知識水平較高、社會功能較好的老人,他們往往有一定自發的“補償機制”,從而掩飾或彌補自己記憶力衰退的現象,所以一旦發現,就已經到了中晚期。
目前針對輕中度AD的治療,有一些延緩類藥物;然而對于中重度患者,并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但是對于一些有明顯情緒障礙,或明顯行為混亂的AD患者,臨床上會用一些改善情緒的藥物幫助平穩情緒,并用一些鎮靜藥物控制其混亂的狀態。然而該類藥物對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并沒有任何作用,只是方便家屬的護理。
建議有老人的家庭對老人多一些關注、多一些陪伴,如果發現老人持續幾個月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行為或情緒狀態,建議帶老人到醫院做詳細評估。
重點關注

照護AD患者,家屬心態平穩最重要
對于一個有AD患者的家庭來說,對患者家屬及照護者的心理照顧更為重要。對于患者家屬來說,一定要熟悉AD患者記憶力嚴重下降、情緒不穩定,以及伴有一些精神癥狀的特點。他們可能會對子女或親近的人說一些刻薄的話,所以面對患有AD的老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試圖和他們講道理。家屬的護理有以下兩個原則:
1.量力而行
有多少能力就出多少力氣。對患者的護理是一個“長期戰”,護理好患者的前提是先照顧好自己。AD患者的生活作息與常人不同,家屬一定要學會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老人——和患者一起休息。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多幾個人輪流護理。
2.講究方法
患者由于認知功能減退,經常會忘記自己剛剛做過的事情,并要求家屬幫忙再做一遍。此時應該不要太在乎患者的言論,不要與其爭辯,可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讓他們自然忘卻,自己掌握事情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