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靈 指導專家/鄭潔皎
適用人群:如腦卒中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周圍神經損傷者、骨折人群、關節活動受限者、老年性失能者、帕金森病患者。

■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正在進行如同電腦游戲般的上肢力反饋運動控制訓練
故事四:智能康復,讓奇跡漸漸出現
劉先生今年70歲了,平時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即使退休在家,也喜歡隔三差五地往周邊跑跑轉轉,但大半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他身上。
那天清晨6點,劉先生被妻子送到了醫院,整個右半邊完全動彈不得,臉也歪斜著,說不清話。
“腦卒中!”醫生很快對他的病情有了判斷,深入了解情況卻發現,由于病情發生在半夜,他被送來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時機。在醫院保守治療2周,情況“穩定”后,劉先生被安排出院。
但這個所謂“穩定”的情況,卻是他自己完全無法接受的:一邊腦袋還在隱隱作痛,右半邊的手和腿幾乎完全沒有知覺,話也說不清楚,生活自理更無從談起。他發現自己連在床上翻個身都做不到,甚至,拿起手機想要在微信里輸入幾個字,打了半天卻怎么也無法把所有的字都打對,自己顫抖的手指總是會不小心點中各種他不想點的東西,發出去的信息,還常常摻雜著許多莫名其妙的標點符號。
對于天生活躍的劉先生來說,這簡直是個沉痛到令人無法呼吸的巨大打擊。主治醫生看了劉先生的情況后,對他的家人說:“要想恢復到發病前一樣,只有期盼奇跡的發生。”
幸運的是,劉先生在親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家權威的綜合康復醫療機構,在康復專家為其做了全面的身體狀況評估后,推薦他進行上肢力反饋運動控制訓練。康復治療師根據劉先生的身體狀態選擇了相應的治療模式;根據儀器對劉先生的評估結果,推薦了10分鐘的訓練時間(一般時間為10~20分鐘)。起初,劉先生還無法自己握住手柄,治療師就為他綁上輔助的固定帶以便固定。在屏幕提示下,劉先生還算順利地完成了相應的訓練任務。“我感覺蠻有趣的,像做游戲一樣。”劉先生對訓練產生了興趣,這讓他能更好地堅持鍛煉。
2個月內,治療師根據劉先生的身體情況,又調整了治療方案和訓練的時間長短。他們又為劉先生增設了與身體姿勢和平衡相關的訓練項目:預期性姿勢控制適應力訓練。
康復治療師讓劉先生坐在一臺健身器械前,根據劉先生如今的身體情況又設定了相應難度,隨后讓其做上肢推舉訓練。這臺健身器上有一個平板電腦,劉先生可以根據屏幕上反饋的內容,知曉自己的動作姿勢是否正確,從而更好地主動活動上肢以及軀干的相關姿勢肌。漸漸地,他身體的平衡感和手的力量都得到了改善;如今,自己可以在家里慢慢走路,也不用擔心跌倒了,康復的奇跡,可能就在這不斷堅持的努力下逐漸實現。

【專家解析】
先評估、后鍛煉,患者感覺像在做游戲
上肢力反饋運動控制訓練系統是全新概念的協作型康復機器人。機器人為患者提供高重復性、高精準性且安全可控的康復訓練,替代治療師完成大部分重復及消耗體力的工作,并提供詳細的評估與訓練報告。治療師通過報告,能夠制定更加有效及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最終讓患者得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該設備基于力反饋技術,可以精確模擬出各種實際生活中的力學場景。提供四種訓練模式(被動、助力、主動、抗阻),基本涵蓋了患者康復的每個階段,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模式,同時內置的傳感器可根據患者實際的力反饋給予相應的阻力,將患者每個動作進行精確的量化,從而使整個訓練和評估過程都有據可循。設備提高活動度,肌力,綜合運動能力等多項評價,為精確制定康復計劃及評價訓練效果提供依據。
機器為患者訓練提供了沉浸式交互體驗,設備帶有大屏幕顯示器,將患者的訓練情況實時顯示出來,各種訓練數據一目了然,患者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如同做游戲一般,提供訓練的興趣,同時實時了解自己的訓練情況,及時反饋,提高患者的參與度和訓練效果。
拓展閱讀
AI(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康復醫學領域的方向之一
已故的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曾警告,人工智能(AI)技術在未來可能會毀滅人類。但現在,人工智能卻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了“救人”的醫學領域中,其中包括了康復醫學。得益于互聯網平臺在云端提供的大數據支持,在患者檢查和醫生診斷的過程中,一些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利用這些數據,與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比對,幫助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簡單分析判斷,并對醫生的判斷方向提出建議,從而減少一些醫生由于經驗不足或一時大意,在工作中出現錯診、漏診的情況,并幫助醫生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康復計劃。
而對患者來說,人工智能在患者康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患者隨時了解自己的各項相關數據、掌握自己的病情。不少醫生認為,人工智能將是今后康復醫學發展的趨勢之一,在不久的未來,隨著更廣泛的大數據積累,人工智能技術也有望在更多領域,為給更多患者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