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爽 ,饒平 ,郎朗 ,張平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神經康復中心;2)人事管理部,北京 100144)
腦卒中是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具有突發性、進展迅速的特點[1]。近年來,由于其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與死亡率,已引起全球健康領域的廣泛關注[2]。據報道,全世界每年新增約1 370 萬例,致死率位于全球第2 位,我國每年新增約330 萬例,發病率居我國慢性病之首[3]。部分腦卒中患者出院后仍不能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生活質量明顯下降[4]。因此,對出院后的腦卒中病人實施延續性護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延續性護理的有效實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宣教內容及方式、溝通技巧、效果監督等。FOCUS-PDCA 是將質量管理按照發現(Find)、組織(Organize)、明確(Clarify)、理解(Understand)、>選擇(Select)、>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順序進行循環的程序,已有學者將其應用于臨床護理質量的改革中,且取得較好的效果,逐漸被人們認可[5],但較少有將其應用于腦卒中延續性護理中。因此,本研究應用FOCUS-PDCA 循環程序,通過成立腦卒中延續性護理質量提升小組,深度剖析延續性護理流程,修訂干預關鍵環節,加強監督與反饋等措施,取得較好效果,具體如下。
將2020 年5 月至2020 年9 月期間即將出院的50例腦卒中患者納入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齡29~78 歲,平均(59.98±10.03)歲;另選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2 月期間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即將出院的50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32~74 歲,平均(61.33±9.30)歲。納入標準:(1)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6];(2)首次發病,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能夠準確回答問題;(3)能理解問卷內容且愿意接受干預者;(4)患者所居住小區在醫院所屬管轄區域。排除標準:(1)失語、癡呆患者;(2)合并明顯的心、肝、肺等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3)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研究對象均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通過了作者單位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腦卒中類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n(%)]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n(%)]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n(%)]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n(%)]
對照組采用常規延續性護理方式,出院前醫生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制定居家訓練計劃,出院時發放健康手冊,對患者進行鍛煉、飲食、服藥等方面的健康宣教,出院后護士每周1 次電話隨訪,詢問患者訓練實施進度,并提醒患者按時復查,必要時上門指導;觀察組則在常規形式的基礎上應用FOCUS-PDCA 程序,明確常規延續性護理效果不佳的問題,通過成立護理質量提升小組,做好康復鍛煉指導、心理指導、健康宣教等改進措施。2組干預時間均為3 個月。觀察組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2.1 F-發現向對照組50 名出院的腦卒中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干預過程中發現了護理措施落實不到位、護理效果不佳、護理流程不規范等問題。
1.2.2 O-組織建立腦卒中延續護理質量改進小組,選取科室主任1 名,護士長1 名及組員8 名??剖抑魅螢榻M長,負責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的組織和策劃,并對護理質量實施嚴格監督和把控;護士長為工作督導員,負責協調和督導組內成員進行工作,同時負責組內成員的責任劃分,保證護理干預措施的全面落實。
1.2.3 C-明確小組成員針對目前延續性護理流程進行討論,認為產生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醫患溝通方式較單一、患者居家鍛煉接受指導不及時、患者飲食用藥不合理、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對延續性護理流程不清晰等,需要根據上述原因做進一步改進。
1.2.4 U-理解對于延續性護理過程中出現的阻礙因素,通過圍繞人、材、環、法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醫護因素。醫護在患者出院前為患者制定詳細的居家康復計劃,但由于工作量大、責任心不強、理論知識欠缺等原因未能對出院患者進行實時跟蹤與干預,導致患者鍛煉方式不規范、用藥飲食不合理等,影響了延續性護理實施效果;患者因素:患者理解能力下降、對醫護的配合度低、較大程度依賴照護者等原因都可導致延續性護理措置落實不佳;材料因素:無簡明易懂的宣傳圖冊及康復鍛煉參照圖,缺乏居家康復效果自我評估工具;環境因素:缺乏居家鍛煉時間與場所,無康復成功案例的激勵;方法因素:無便捷的溝通方式、監督機制不完善,宣教內容及方法普適性差,缺乏心理護理。
1.2.5 S-選擇根據上述原因選擇可改進的流程,擬定改進流程:成立延續性護理團隊,制定切實可行的入戶指導計劃;依據全面、整體、循序漸進的原則擬定居家訓練方案;利用網絡形成有效的雙向溝通路徑;完善圖形并茂的宣傳手冊及相關紙質材料;進行心理干預。
1.2.6 P-計劃以根本原因為依據制定腦卒中延續性護理措施:建立腦卒中患者出院后與醫護人員的有效溝通機制;完善健康宣教的內容與形式;加強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護理,提高其康復運動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延續性護理服務的落實效果。
1.2.7 D-實施根據以上計劃對腦卒中出院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措施,具體情況如下:(1)與醫護人員溝通不暢干預。線上以微信app 為工具,成立腦卒中患者居家訓練群組,群內設置管理員,負責患者的答疑解惑及傳達、反饋疾病信息;線下由??谱o士上門訪問,每周2 次,給與患者康復鍛煉、飲食等指導;(2)患者對相關知識缺如干預。定期通過微信發送腦卒中健康教育知識,包括腦卒中預防及并發癥、腦卒中的快速識別、康復訓練標準化視頻、良肢位擺放等,護士通過線上打卡或線下提問的方式實施督導,對完成度較高的實施毛巾、水杯等獎勵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積極性;(3)康復鍛煉干預。醫生每周一次進行線上評估,并根據患者的完成程度提高或降低訓練要求,護士則線上監督,線下入戶指導,以保證康復訓練效果的最大化;(4)患者主觀意識薄弱干預:及時關注患者在居家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交流中若發現患者出現懶散、不重視或對康復失去信心的情況,應及時排解與鼓勵。
1.2.8 C-檢查小組可定期通過PPT 匯報、問卷調查、實時反饋等形式確認延續性護理效果,針對問題及時討論后,通過不斷修改與完善方案來提高延續性護理效果。
1.2.9 A-執行對以上流程進行標準化和規范化,形成可實施的延續性護理工作模式,并進一步總結問題,以需要改進的問題為目標實施下一個PDCA 循環。
(1)改良Barthel 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通過修飾、進食、穿衣等10 個條目來評價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 分,總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7];由課題組成員對患者干預前后進行評定;(2)改良式Fugl-Meyer 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8]:評價患者的運動功能,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運動功能恢復越好;由課題組成員及康復師共同對患者干預前后進行評定;(3)自制《腦卒中延續性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評估患者對延續護理的滿意度,包括護士的護理態度、儀容儀表、專業能力、干預方法等,該調查表已經過我院臨床實踐檢驗,信效度良好。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滿意度越高;由課題組成員對患者干預后進行評定。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以算術平均數±標準差()表示,2組比較用t檢驗。P< 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FOCUS-PDCA 程序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MBI 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 0.05),且觀察組干預后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一步提高,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MBI 量表得分比較[(),分]Tab.2 Comparison of MBI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intervention [(),points]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MBI 量表得分比較[(),分]Tab.2 Comparison of MBI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intervention [(),points]
與對照組比較,*P < 0.05,**P < 0.001。
實施FOCUS-PDCA 程序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FMA 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 0.05),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FMA 量表得分比較[(),分]Tab.3 Comparison of FMA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FMA 量表得分比較[(),分]Tab.3 Comparison of FMA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與對照組比較,**P < 0.001。
實施FOCUS-PDCA 程序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Tab.4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points]

表4 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Tab.4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points]
與對照組比較,**P < 0.001。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優化,腦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幅度提高,但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降低了其生活質量[9]。因此,出院后的居家康復對于腦卒中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降低再次住院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0]。吳圣婕[11]在其研究中指出,將FOCUS-PDCA 程序干預應用在醫療護理工作中,可科學分析影響護理效果的原因,對其不斷改進以提高護理質量。許麗[12]則以PDCA 循環為框架,通過對原有出院指導中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改,制定出針對不同患者的健康指導,取得較好效果。本研究以FOCUSPDCA 程序為依據,根據不同患者的身體情況制定出個性化延續性護理計劃,在經過為期3 個月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MBI、FMA 方面均有提高,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DCA 循環管理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一直保持有較高實施率[13],本研究通過發現、組織、明確、理解、選擇、計劃、實施、檢查、執行等多個過程的循環分析,明確腦卒中延續性護理服務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針對主要影響因素制定改進措施,保證了延續性護理措施的有效性。因此,基于FOCUS-PDCA 程序實施腦卒中延續性護理,能顯著改善肢體運動方面的后遺癥,隨著運動功能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有進一步的提高,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
腦卒中患者治療后遺癥恢復緩慢,需要持續的護理康復[14]。但由于家庭康復訓練脫離了醫護人員監督,患者對康復鍛煉的知識掌握程度與依從性并不高,難以達到理想的護理目標[15]。而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水平,帶來難以承受的生活和經濟負擔。延續性護理是以患者疾病恢復程度為依據,制定與肢體運動程度相適應的居家訓練計劃,可保證患者從院內護理到出院后居家護理的連續性,包括患者出院時的出院指導、轉運、居家護理指導及定期隨訪等。而在以上延續性護理過程中,護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颊邼M意度是衡量醫療機構服務水平的指標,護理服務滿意度是衡量護理服務水平的核心指標[16]。在本研究中,護士通過入戶指導、健康宣教、督導實施等過程,提高了患者鍛煉的積極性及康復效果,進一步提高了患者滿意度。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將FOCUS-PDCA 程序應用于腦卒中延續性護理,優化了護理流程,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體活動能力及滿意度,有效促進了腦卒中患者的良性轉歸,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