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真,袁磊磊,趙曉斌,王凱,張姝,李曉桐,陳謙,艾林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核醫學科,北京 100070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1]是一種最常見的癡呆,其起病隱匿且呈進行性發展,進展至終末階段,藥物治療無法逆轉,因此目前AD的干預重點轉向AD 前階段,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階段[2]。MCI表現為記憶和認知功能輕度損害的一種疾病狀態,是一種介于正常老化與癡呆之間的一種狀態,而尚未達到癡呆的診斷標準。目前研究普遍認為MCI 患者是發展為癡呆的高危人群,但并不是所有MCI都有一致的轉歸,每年有10%~15%的MCI最終發展為癡呆[3],可稱為進展型MCI,另有部分患者可保持當前認知水平不變甚至逆轉為正常,為穩定型MCI[3],早期檢測或預測出進展為AD的MCI患者并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或采取其他干預手段,或許可以延緩MCI向AD轉化的速度,改善AD的預后。因此早期鑒別進展型MCI和穩定型MCI至關重要。
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主要根據神經元興奮后局部耗氧與血流不一致的原理,通過測量腦血氧依賴水平(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cy,BOLD)信號間接反映神經元活動,是一種無創的研究人腦功能和結構的有效手段。通過對不同腦區之間的BOLD信號進行相關性分析來測量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功能連接,從而構建腦功能連接網絡。已有研究證實AD 患者較MCI 患者網絡連接減低[4-5],MCI 較正常人群也存在網絡連接減低[6-7],但是其變化程度沒有AD顯著;因此應用rs-fMRI有利于診斷存在高風險認知障礙的MCI個體,以及篩選出潛在的MCI患者[8-9]。
然而,靜態功能連接不足以反映出大腦復雜神經系統的時變特征,動態功能連接[10-11]可捕捉短時間尺度上的時變連續特征,反映腦復雜功能組織的變化和聯系,可用于對大腦的多種功能和疾病進行機制及機理研究,如大腦的認知體制、功能損害或缺失、神經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及臨床診療應用等。腦動態功能連接變化[12]是AD 患者的重要特征,研究表明[13]AD 患者的腦功能具有在弱連接狀態下駐留時間較長的特點,動態功能連接可能有望成為AD 的生物學標志物[14],然而基于rs-fMRI 的動態功能連接分析用于篩查進展型MCI 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對MCI 患者的rs-fMRI 數據行動態功能連接分析,以評估進展型MCI 及穩定型MCI 的動態功能連接特征并比較二者的差異,從而探討動態功能連接分析對鑒別進展型及穩定型MCI患者的價值。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所用數據均來自于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影像學計劃(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 ADNI)數據庫(http://adni.loni.usc.edu)。ADNI數據庫創立于2003年,其目的是評估能否通過系列MRI、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各種生物學標記物以及臨床神經癥狀評估等多種手段來監測MCI 及早期AD 的疾病進展,該數據庫的設立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納入的被試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于ADNI 數據庫檢索MCI 患者,時間截至2021年12月,收集其rs-fMRI及隨訪數據,根據隨訪結果篩選出進展型MCI患者入組。進展型MCI 組納入標準為:(1)具有基線rs-fMRI 顯像;(2)隨訪進展為癡呆的患者。選擇年齡性別匹配的穩定型MCI 患者納入本研究,穩定型MCI 入組標準:(1)在隨訪期間病情無進展;(2)隨訪時間不小于4 年。排除標準:有腦梗、腦病或其他神經精神疾病。最終納入患者的rs-fMRI 顯像時間為2011 年2 月至2016年4月期間。
所有受試者的影像數據及掃描參數的相關信息在ADNI 官方網站(http://adni.loni.usc.edu)下載獲得。納入被試者磁共振數據均使用3.0 T 飛利浦醫學系統掃描,rs-fMRI 采用平面回波(echo-plannar imaging,EPI)序列,掃描參數:翻轉角80°,TE 30 ms,TR 3000 ms,層厚3.3 mm,矩陣64 mm×64 mm,像素3 mm×3 mm×3 mm,視野220 mm×220 mm,每名患者均采集140個時間點。
數據預處理基于MATLAB 2021a(MathWorks,美國),使用DPABI工具包(http://rfmri.org/DPABI)對rs-fMRI數據進行預處理,主要步驟:(1)為了保留穩定的信號,去除前10個時間點,保留130幀圖像;(2)時間層校正,使每個切片的數據具有相同時間點;(3)頭動校正至同一位置,并為后面的圖像質量控制提供數據;(4)通過結構MRI(T1WI)行顱骨剝離、配準、分割;(5)評估頭部旋轉平移(質量控制在任何方向平移不超過3 mm,轉動不超過3°);(6)使用EPI模板將所有圖像配準到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MNI)標準腦空間;對圖像進行平滑,平滑參數為全寬半高(full-width of half-maximum, FWHM)值 4 mm;(7)去線性漂移;(8)對腦脊液和腦白質信號進行回歸。
獨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15]使用GIFT 4.0(group ICA of fMRI toolbox 4.0,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icatb/)工具包完成。應用工具包中的infomax 算法進行組水平ICA,并設定獨立成分(independent component,IC)數為35。使用icasso算法確保所估計IC的穩定性,然后根據既往文獻[16]及工具箱自帶的模板選出17個感興趣的IC 并劃分成9 個腦網絡: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執行控制網絡(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突顯網絡(salience network, SN)、背側注意網絡(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額頂網絡(frontoparietal network, FP)、聽覺網絡(auditory network,AUN)、視覺網絡(visual network,VN)、感覺運動網絡(sensorimotor network, SMN)及小腦網絡(cerebellum network,CBN)(圖1)。
圖1 各功能網絡的空間位置示意圖。1A:感覺運動網絡(IC19);1B:背側注意網絡(IC12);1C:執行控制網絡(IC14/29/32);1D:視覺網絡(IC2/3/4);1E:聽覺網絡(IC7/21);1F:小腦網絡(IC23);1G:突顯網絡(IC26);1H:額頂網絡(IC10/25);1I:默 認 網 絡(IC8/15/19)。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 network. 1A:Sensorimotor network(IC19);1B: 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IC12); 1C: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 (IC14/29/32); 1D: Visual network (IC2/3/4); 1E: Auditory network (IC7/21); 1F: Cerebellum network(IC23);1G:Salience network(IC26);1H:Frontoparietal network(IC10/25);1I:Default mode network(IC8/15/19).
將所選的IC 進行動態功能連接分析,設定時間窗為22 TR、步長為1 TR,對各IC 進行滑窗操作,計算每個窗口中所有BOLD 信號之間的Pearson 相關系數,構建一系列動態功能連接矩陣。選擇k-means算法對全部動態功能連接矩陣進行聚類,根據elbow方法選擇最佳聚類集群數[17],按照該最佳聚類集群數劃分具有代表性的動態功能連接狀態。根據劃分的動態功能連接狀態分別提取以下動態特征參數:(1)時間比例(fraction time),表示每種狀態占總時間的百分比;(2)駐留時間(dwell time),表示每種狀態的持續停留時間;(3)轉換次數(number of transition),表示每種狀態之間相互轉換的總次數。
兩組動態功能連接狀態經GIFT 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需通過FDR多重比較校正。兩組間動態功能連接特征參數及臨床資料比較使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連續變量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正態分布檢驗應用夏皮洛-威爾克(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數據庫中篩選出24 例MCI 患者行rs-fMRI 后隨訪進展為癡呆,診斷為進展型MCI,其中1例患者在顯像后1732 天后隨訪診斷為癡呆,剔除出試驗組。最終23 名進展型MCI 及26 名穩定型MCI 患者納入本研究。基本信息見表1。兩組間性別比例及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表1 研究對象的人口學資料Tab.1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subjects
根據elbow 方法獲得最佳聚類集群數目為4,最終將一系列動態功能連接矩陣劃分為4 種動態功能連接狀態:(1)弱連接狀態a,占比28%,表現為大部分網絡及網絡間連接強度較低,其中VN 保留強連接;(2)局部強連接狀態,占比25%,表現為VN、AUN、SMN、CBN 正相關強連接,DMN 與視覺聽覺網絡負相關強連接;(3)弱連接狀態b,占比28%,表現為VN、AUN、SMN、CBN 正相關弱連接,DMN 與VN、AUN 負相關弱連接,DMN與ECN負相關中等強度連接;(4)正相關強連接狀態,占比20%,表現為大部分網絡內和網絡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連接。結果見圖2A~2E。兩組在四種狀態下的功能連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FDR校正后)。
圖2 動態功能連接狀態及聚類結果。2A:弱連接狀態a;2B:局部強連接狀態;2C:弱連接狀態b;2D:正相關強連接狀態;2E:elbow 結果曲線圖。DMN:默認網絡;ECN:執行控制網絡;FP:額頂網絡;DAN:背側注意網絡;SN:突顯網絡;SMN:感覺運動網絡;AUN:聽覺網絡;VN:視覺網絡;CBN:小腦網絡。 圖3 駐留時間與狀態的分布圖。PMCI:進展型輕度認知障礙;SMCI:穩定型輕度認知障礙。Fig. 2 Dynamic function connection status and clustering results. 2A:Decreasing connection state-a; 2B: Increasing local connection state; 2C:Decreasing connection state-b; 2D: Increasing positive-connection state; 2E:The elbow results. DMN: default mode network; ECN: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FP:frontoparietal network;DAN:dorsal attention network;SN:salience network; SMN: sensorimotor network; AUN: auditory network; VN: visual network; CBN: cerebellum network. Fig. 3 Distribution of dwell time and states.PMCI:progressiv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MCI:stable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穩定型MCI 處于狀態(1)~(4)的平均時間比例依次為38.1%、31.7%、12.8%及17.4%,平均駐留時間分別為33.9、23.4、9.9、12.9 s。進展型MCI 處于狀態(1)~(4)的平均時間比例依次為28.5%、13.0%、38.5%及20.0%,平均駐留時間分別為23.6、10.8、28.4、17.5 s。與穩定型MCI 組比較,進展型MCI 處于狀態(2)的時間比例減少、駐留時間縮短(P=0.049,P=0.049),而處于狀態(3)的時間比例增加、駐留時間延長(P=0.045,P=0.033)。結果見圖3。兩組之間狀態轉換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MCI 患者的rs-fMRI 數據進行動態功能連接分析,為評估進展型MCI 及穩定型MCI 患者的腦功能連接特征及差異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研究發現與穩定型MCI 患者比較,進展型MCI 患者弱連接狀態增多,這與AD的動態功能連接特點類似,為探索進展型MCI 向AD 轉化的功能連接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MCI患者向AD的轉化速度各不相同,盡早識別可能在數年迅速進展的進展型MCI患者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對改善AD 的預后至關重要。Steenland 等[18]利用ADNI 數據建立了一個4 年預測模型,預測從認知正常到MCI 和從MCI 到AD 的進展。該研究納入了MCI 被試者424 例,經4 年隨訪后150 例(35%)轉化為AD。參考該文獻,本研究納入穩定型MCI患者時將隨訪時間設定為4 年;本研究納入進展型MCI 患者時,發現有一例患者首次rs-fMRI 顯像后近5 年后才進展為癡呆,為了與穩定型MCI 患者進行鑒別,將該患者排除出試驗組。
已有研究表明AD患者較正常人群的小世界屬性退化,腦網絡拓撲結構存在異常[19],全腦功能連接下降[20-22],區域內及區域間功能連接也出現下降,如顳葉內部及顳葉與丘腦、顳葉與紋狀體、額葉與丘腦、枕葉與丘腦等均存在功能連接下降[4,23-24];此外,在機體代償作用下,部分區域則存在功能連接增強的趨勢。MCI是介于AD與正常人群之間的一種疾病狀態,其功能連接強度是否也介于二者之間呢?與MCI 患者比較,AD 患者存在網絡功能連接下降,甚至有研究表明,功能連接與認知功能存在相關性[4-5]。與正常人群比較,MCI 也存在網絡連接下降[6-7],但下降程度較AD 減輕。有研究表明[25]與正常人群比較,AD 患者的DMN 網絡內部楔前葉及后扣帶回間功能連接強度減低,而MCI 與正常人群及AD 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該研究也將MCI 分為了穩定型MCI 及進展型MCI,穩定型MCI 與AD 之間連接強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與正常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展型MCI 與AD 組及正常人群的功能連接強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然而該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穩定型及進展型MCI 患者分別為14 例及7 例。本研究中心對兩組MCI 患者功能連接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進展型MCI組與穩定型MCI 組之間的全腦功能連接強度無顯著差異,網絡間功能連接比較結果顯示進展型MCI 的SMN 與DMN 之間的功能連接強度較穩定型MCI 的SMN與DMN 之間功能連接強度減低,然而未能通過FDR 校正(該部分結果為陰性結果,本文未顯示)。亦有研究應用FDG PET 構建腦功能連接[26],對MCI 的縱向數據進行預測研究,提示進展型及穩定型MCI患者均具有小世界屬性,而進展型MCI 患者的DMN 區域的聚類系數下降且范圍向周圍擴散。此外,在對腦功能連接進行分析比較時,機體的代償功能也至關重要。2017 年國內有一項縱向研究結果[27]顯示MCI 轉化組(即進展型MCI)的DMN 功能連接強度較未轉化組(即穩定型MCI)下降,而轉化組較健康人群在雙側眶額皮層、右側中央前回、左側小腦的功能連接強度增強,這可能是機體代償的結果。另一項研究[28]與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該研究對AD/MCI 及健康人群的全腦功能連接強度進行比較,發現MCI 較健康人群在上額葉、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運動感覺皮層)、顳葉、扣帶回區域的功能連接強度下降,與AD 比較,MCI 的小腦連接強度增高。一項執行視覺工作記憶的任務態fMRI 顯像研究顯示[29],AD 及MCI 患者激活區域(右側額上回、雙側額中回、顳中回、前扣帶回等)較正常對照組更為廣泛,研究人員認為其可能也是機體代償的結果。眾所周知海馬萎縮與記憶下降有關[30],然而有研究[8]表明MCI 患者隨著記憶功能下降,海馬激活區域進一步增大,這可能也是機體代償的表現。
一項針對AD、MCI及主觀認知障礙(subject cognitive impairment,SCI)的rs-fMRI 的研究[31]使用靜態功能連接分析和動態功能連接分析方法,發現與MCI 和SCI 相比,AD 在靜態功能連接和動態功能連接(額葉、顳葉和DMN)狀態均表現出功能連接強度的改變,且全腦網絡亞穩態降低,腦網絡亞穩態的下降與認知功能存在一定相關性[32]。腦功能狀態處于動態變化中,靜態功能連接不能完全反映復雜的腦功能連接狀態。Schumacher 等[13]的動態功能連接分析表明AD 患者在弱連接狀態下停留時間較長,VN、SMN 內部連接減弱,DMN 與任務積極網絡之間缺乏負相關。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進展型MCI 及穩定型MCI 患者,動態功能連接分析結果顯示進展型MCI處于狀態(2)弱連接狀態b的時間比例及駐留時間較長,即表現為高級功能網絡(如視覺、聽覺、運動等)之間為弱連接;同時進展型MCI處于狀態(3)局部強連接狀態的時間比例及駐留時間縮短。狀態(2)與狀態(3)最主要的區別在于VN、AUN、SMN連接強度及DMN與VN、AUN連接強度。進展型MCI 于靜息狀態下更傾向于處于VN、AUN、SMN 弱連接狀態及DMN 與VN、AUN 弱連接狀態。應用前述代償機制或許可以解釋進展型MCI 局部強連接狀態減少的現象,進展型MCI患者多數時間不能保持網絡連接(視聽覺感覺運動功能)增加,而更傾向于維持弱連接狀態,同時DMN 與ECN 表現為更強的負相關,可能也是進展型MCI 的一種代償現象,犧牲了部分功能,而側重于保證執行控制功能的正常。盡管進展型MCI 及穩定型MCI 動態功能連接特征存在差異,但二者臨床量表評分類似,是否也是由于功能下降及代償能力之間的平衡作用尚未被打破,而MCI 向AD 的轉化可能也經歷了功能下降—代償—失代償的過程,這些假設尚需要大量研究證實。
此外,本研究存在幾個問題仍需進一步考慮。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且納入數據來源于數據庫,人群為歐美人群,目前國內尚缺乏大規模亞洲人群的數據,下一步可前瞻性納入MCI人群并對其進行長期隨訪,縱向研究進展型MCI 向AD 轉化過程中的腦功能連接狀態變化特點;此外可結合多種影像學手段(如PET/MRI)以篩選出進展型MCI進行早期干預從而改善MCI及AD的預后[2]。
綜上所述,MCI 是癡呆早期干預的目標人群,區別進展型MCI 及穩定型MCI 對判斷認知減退速度、改善AD 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進展型MCI 與穩定型MCI 動態功能連接狀態特征存在差異,進展型MCI患者具有局部強連接狀態減少,而弱連接狀態增多的趨勢。動態功能連接分析可能較主觀的量表評分更早發現進展型MCI患者,具有篩選進展型MCI 患者的潛能,從而為預測MCI 向AD 轉化提供影像學依據。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部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