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卉,張秦宏,蔡麗娜,岳金換,李曉陵,崔璇,高瑞雪,佟欣,王楊,4
針刺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寶庫中最具特色的治療方法之一,可通過疏通經絡、補虛瀉實,達到扶正祛邪、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臨床應用廣泛且療效顯著[1-3]。但是,針刺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明確,致使其技術發展與傳播受到影響。后溪穴又稱為后谷,既是小腸經的腧穴,又是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歷代文獻表明,后溪穴具有緩解疼痛、鎮驚安神、舒筋斂瘡等作用,是治療頸項強痛、急性扭傷、中風后遺癥及肢體活動障礙等疾病的要穴[4-6]。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術是一種先進的大腦成像方法[7-9]。當大腦受到外部刺激時,血液中含氧血紅蛋白的數量相應發生變化,fMRI經計算機加工處理可以即時、可視地反映腦組織激活區的改變,是研究針刺機制的重要方法[10-12]。為進一步探明針刺作用機制,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13-15]。本文整理與后溪穴相關的fMRI 研究文獻,為其針刺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并對后續針刺研究提出方向性建議。
許多學者研究表明,針刺后溪穴治療脊柱周圍疼痛效果良好[5,16-17]。任務態fMRI 用時短暫,效果直觀,可通過采集執行相關特定任務設計的數據表現腦激活結果。楊駿等[18]采用組塊設計方法針刺健康志愿者后溪穴發現,兩側小腦、左側丘腦、扣帶回、右側尾狀核、額中回、中央前回等區域被激活,且激活腦區的信號均升高,這些腦區主要參與上肢、頸項及軀體運動。可以認為,針刺后溪穴治療軀體及頸項四肢活動障礙類相關疾病與激活以上腦區有關。同樣應用任務態方式,唐宏圖等[19]選取周圍性面癱患者針刺后溪穴進行研究發現,其腦部激活區分為信號升高區和信號降低區,信號升高區集中在腦干、右側尾狀核頭等部位,而信號降低區主要包括雙側額下回、小腦扁桃體、右側額中回與對側尾狀核頭等腦區。額下回與中央前回面口部代表區鄰近,相互之間又存在功能聯系,針刺后溪穴通過刺激額下回進而調整面口部代表區功能,可能是針灸治療面癱的中樞機制之一。額中回、尾狀核等腦區出現的正激活與負激活表明,針刺調節作用受生理和病理兩種不同狀態影響;同時,單純的針刺即可引起相關腦區的正激活與負激活,提示針刺后溪穴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人體無論是解剖結構還是系統功能方面左右兩側并非完全一致,且在腦部系統體現得尤為突出[20-22]。有大量證據表明,結構和功能的偏側性對于認知和情感過程的最佳執行至關重要,它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留腦功能儲備[23-25]。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對人體左右兩側結構與功能的差異性也有記載,并用于指導臨床實踐[26-27]。胡霞等[28]發現,針刺兩側后溪穴信號升高或降低的腦激活區存在較為明顯的分布差異。針刺左側后溪穴,其右側尾狀核頭、腦干等區域信號升高,而雙側額下回、右側顳中回與左側豆狀核等區域信號降低;針刺右側后溪穴,右側中央前回、尾狀核及頂下小葉等腦區信號升高,左側額上回和小腦扁桃體區域的信號減低,表明同一穴位在身體的不同側別,腦激活區、傳導通路和主治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唐宏圖等[19]的研究結果驗證了以上觀點。針刺左右兩側后溪穴腦激活區的差異,除與人體兩側結構不同密切相關外,可能和受試者均為右利手的優勢半球效應有一定相關性。
研究發現,目前主要的痛覺調制通路包括腦干下行抑制系統、大腦皮層下行抑制通路等7 種方式[29-31]。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分析方法可以反映靜息態下腦區之間的關聯強度,具有簡單、靈敏、易于比較組間差異的優點。有學者[32]基于fMRI技術應用FC分析法探討針刺后溪中樞神經機制及穴位特異性的研究中發現,針刺后溪穴主要激活右側額中回、額下回和左側扣帶回等腦區,信號呈興奮或抑制改變,以上區域是大腦皮層下行抑制通路與邊緣系統經韁核的下行痛覺調制通路主要組成部分,為臨床采取針刺后溪穴治療頸項腰背部疾患提供了影像學支持。胡霞等[28]發現任務態下,針刺后溪穴尾狀核頭、額中回、顳上回、扣帶回等腦功能區信號改變。其中扣帶回、額中回等腦區被認為含有阿片受體在內的多種可參與疼痛過程調節的神經遞質,在內源性疼痛控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3-35]。由此推測,針刺后溪穴鎮痛機制的產生,可能與上述腦功能區的激活或抑制密切相關,而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結果差異可能主要與靜息態和任務態分析方法不同有關。有學者在針刺后溪穴時,使其針感能夠上傳至手臂甚或肩背部,通過簡易McGin疼痛問卷表測量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并評估治療效果時發現,治療前后問卷得分存在明顯差異,表明適當強刺激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36]。提示針刺腧穴時,應施用一定行針手法,力求讓患者產生酸、麻、脹等針感以達到激活相關腦區的目的,進而才能產生更好的臨床療效。
中渚穴與后溪穴分屬兩經,位置相鄰,遲旭等[37]對比分析了兩穴在腦激活區方面的異同發現,分別針刺兩穴均引起扣帶回、小腦半球及中央后回等區域的激活,上述被激活的腦功能區絕大多數都參與疼痛機制調節,但針刺后溪穴在尾狀核頭、島葉等腦區相比中渚穴出現了特異性激活,提示兩穴雖共同參與鎮痛調節,但后溪穴其作用腦區鎮痛機制存在特異性,臨床應用時需對癥選穴。李曉陵等[38]在研究中也提出針刺鎮痛可能是激發相應腦功能區產生聯合作用的結果。合谷、后溪同是治療面癱的常用腧穴,兩者都位于手部,位置相近,但是分屬經脈不同。有學者研究發現針刺合谷穴能激活導致面癱的多個腦區,并認為該穴是通過整合相關腦區進而達到治療面部疾病的作用[39-40]。然而針刺后溪穴引起的激活腦區與此存在差異,可以推測針刺后溪穴可能在面癱治療中起到協同促愈作用。能夠間接證實古代中醫學家使用經穴配伍治療疾病的科學性,為腧穴理論的“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提供影像依據,也為更加系統科學地研究針刺不同腧穴腦激活區及腦網絡連接提供一定指導。
為明晰針刺后溪穴腦效應機理,國內外學者對此利用多種手段進行了試驗研究[41-43]。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因個體差異被試者在試驗中難免受到心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干擾試驗結果的準確性,所以需嚴格規范試驗變量,促進試驗模式標準化、數據分析精確化;二是樣本人群主要是健康青年和面癱患者,其他優勢病種涉及較少,故今后應該注重多種疾病對比研究,包括對其優勢病種與常用治療疾病的單穴組穴比較研究等等。
隨著fMRI技術不斷發展更新,基于腦fMRI技術的針刺作用機制研究也越來越廣泛[44-46]。為解釋針刺作用機制并拓寬研究思路,我們應全面、深入地探討合理應用fMRI 掃描技術的條件,從針刺臨床出發,將腦功能成像結果與多學科研究有效結合。有文獻表明,針刺技術也是影響機體代謝功能變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從宏觀針刺方案與微觀分子水平兩個層面共同闡述針刺作用,將為穴位的腦效應研究提供更加完整透徹的詮釋[47-48]。為進一步探究針刺作用下fMRI信號變化與腦部神經信息傳遞之間的關系,大樣本量的穴位及經絡特異性試驗和針灸治療優勢病種過程中腦功能動態變化的探索可能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
針刺健康人和面癱患者后溪穴腦激活區存在顯著差異,相同腦區在生理病理狀態下表現不同而且單純的針刺即可引起相關腦區正負激活變化,提示針刺后溪穴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針刺后溪穴的fMRI 研究受不同身體側別影響,可能與人體大腦兩側半球功能不對稱有關;對比針刺后溪與相鄰他穴發現,針刺后溪穴特異性激活腦區與針刺理論相一致。因此可以推測穴位組方治療疾病可能是通過整合不同腦激活區而產生更廣泛、更強大的臨床療效。
作者利益沖突聲明:全體作者均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