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航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在新時代高校通過組織紀念活動,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教育中,有助于大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助于保存、強化對于紀念對象的歷史記憶;有利于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政治認同;還有助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從而使紀念活動成為文化育人有效途徑,發揮重要的育人功能。
中國共產黨自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以來,已走過百年歷程,其中有很多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值得紀念,如中國共產黨建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均是高校開展紀念活動的重要對象。每逢這些重大事件的周年紀念之時,均會舉辦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使青年學生在不同的紀念場域中喚醒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2022 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并提出:“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的諄諄囑托,在全國高校范圍內的青年學生廣泛學習熱議,迎接五四青年節的到來。
當前,高校重要人物的紀念活動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紀念、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紀念以及校史名人紀念。中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2018 年5 月4 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國各高校師生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渠道,集體收聽觀看了大會直播,紛紛開展了不同主題的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紀念會、研討會等紀念活動。對歷史重要人物的紀念,高校會通過召開學術研討會、座談會等方式,對老一輩革命家誕辰、逝世紀念,使青年學生不僅能緬懷先人,而且能掌握其輝煌成就、領會其思想精髓、傳承其精神品格,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
重大節日紀念是黨和國家經常性的慶典儀式。在紀念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紀念時,青年學生能夠意識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厚重,對國家及民族產生溫情和敬意,并在集體記憶中感知民族的凝聚力。校慶紀念堪稱大學最為盛大的儀式化和發起范圍最廣的紀念活動。對一所大學來說,舉辦校慶活動,回顧學校歷史,展望璀璨未來,既有助于激發全體師生的自豪感與歸屬感,提高學校的社會認可度;又能通過總結學校辦學經驗,增加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
會議紀念包括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校慶紀念大會等,這是高校開展紀念活動中經常采用的一種形式。紀念大會規格較高、影響較廣泛,形式較隆重,大會現場布置莊重,形成濃厚的紀念氛圍,且能涵蓋較多的師生參與其中。此外,知名高校屆時還會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題詞、致賀電。紀念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其召開規格和形式均低于紀念大會,參會人員多屬于與相關紀念對象關聯性很強或是研究人員,專業性、學術性較強,能夠很好地反映出高校學術共同體本質,并且能夠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社會地位與學術地位,目的在于理清紀念對象的歷史軌跡,展現紀念對象的典型事跡,凝練紀念對象的精神品格。
大學是凝集學術資源,展示文化層次的高等學府,在紀念活動中通常會產出以文本為載體的紀念品。大學校慶之時,校友及學校師生往往會發表文章,就建校以來的歷史展開追憶,透過今昔之感,將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升華為一所大學的“集體記憶”。大學的黨委書記、校長往往會在中央或地方的主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以示慶賀,新聞媒體則以專題式集中報道。為了紀念校史名人,尤其是學術屆具有極高威望的學者,其學術后輩、同儕友人將通過發表回憶文章、撰寫學術論著及出版紀念文集等方式,總結其學術貢獻、卓越見識、人格風骨,從而激勵后人并推動相關學科的研究和學術發展。總之,通過文字輸出,激起學生探究紀念對象意義、價值,從而繼承并發揚紀念對象的理念與精神,相比其他紀念形式更有針對性,是各高校樂于采用的一種紀念方式。
紀念符號包括建設校史館、名人紀念館、雕塑,制作相關紀念活動的標志、徽章、紀念海報等,以傳承歷史記憶。校史館是大學的編年史,能集中展示一所大學文化和精神。修建校史名人雕像,則能讓師生形象直觀地了解學校人文歷史。特別是山東省內的高校校園中里幾乎都建立古代先賢孔子或孟子的雕像,紀念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孟,以表示對知識的尊重,一方面能使廣大的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用儒家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另一方面又反映學校文化底蘊,進而提升學校形象和文化品味,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同時許多高校校名、院系名以人名命名來紀念在某一領域作出卓越特殊貢獻的歷史人物,冠以偉人之名,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睹物思人而深受感染,接受其中蘊含的文化教育。此外,高校校園內的一步一景、一樹一木以及各類建筑、設施的名稱也具有紀念意義,設計的紀念玩偶形象、紀念幣、紀念品等各具特色,都為高校各種紀念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物質載體,將文化通過景、物的形式得以廣泛育人。
行為紀念即通過某種儀式化的活動來開展相關紀念。通過組織重大紀念活動,加強青年學生文化記憶,鞏固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時,主基調應該是歡慶,突出舉國歡慶的節日氛圍,開展文藝匯演、歌舞比賽、體育跑步等文體活動,形式相對輕松靈活;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 周年紀念活動應該營造一種沉重的情境,如參觀烈士陵園、集體默哀等,其形式應莊嚴肅穆,體現對歷史的敬畏感。各地高校也十分重視前往相關紀念對象的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開展線下思政課,以表達對先烈的緬懷和對歷史的敬意。除此之外,一般高校在舉行大型紀念活動的過程中,各種活動形式會綜合相繼開展,比如采用主題講座、書畫攝影征文、知識競賽等專題教育活動,使學生熟悉紀念對象,形成紀念聲勢,興起紀念熱潮;利用海報、條幅、網絡及“快閃”等新媒體媒介廣泛宣傳紀念對象,擴大紀念活動的宣傳面和影響范圍;利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知行合一來表達對紀念對象精神的傳承。種種形式的行為紀念,既表達了對紀念對象的敬意與緬懷之情,又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滿足了師生的精神生活,營造良好的紀念氛圍。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也是我國高校的鮮亮底色。高校通過舉辦紀念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通俗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慶祝建黨100 周年等大會上所發表的講話,都會有特定篇幅來深情緬懷馬克思,宣示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堅定信念。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出席重要紀念活動并發表主旨講話,不僅是一種政治儀式、政治象征,還以大會會場所展現的莊嚴氛圍、大會議程所呈現的神圣儀式,使廣大青年大學生對黨創新理論內容獲得強烈地認同感以及對于國家政治生活的參與感,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讓文化育人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彰顯文化育人的政治引領性。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關于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系列論述,其中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都強調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因此,紀念活動以其承載的豐富內容和主客體之間的良好互動,可以作為高校文化育人的絕佳選擇。高校通過組織各類紀念活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有助于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從我們黨把握重大轉折關頭的歷史清醒中培育“四個自信”,激發廣大青年學生強國志、報國行的愛國之舉,從而不斷鞏固文化認同,充實政治認同。
高校應積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所舉辦各類紀念活動的獨特場景與儀式過程中,深人闡釋黨和國家紀念活動的當代價值所在,充分釋放出活動所包含的教育效應,切實“涵化”價值認同并實現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高校在黨和國家紀念活動中充分挖掘價值觀念、文化意蘊、精神內涵,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家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參與紀念活動的過程中,調動受教育者的情感認知與體驗,使大學生在活動氛圍、人際互動、自我反思中受到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教育,將價值觀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實現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從而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需要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必要的引導;紀念活動是高校運行和發展的一項日常內容,也是構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將二者有機融合,打造校園文化的新形態。無論是為迎接重大節慶活動煥然一新的校園、新建或翻新的校舍,還是為了紀念而增添的雕塑、石刻等校園景觀,既構筑重要文化景觀,烘托紀念氛圍,又夯實了學校發展的基礎設施,是學校長遠發展的物質基礎;校史、紀念文集等的出版與發表,學術會議的召開,是提升高校學術氛圍、促進學術發展的重要方式;慶祝晚會、高雅藝術進校園、書畫展覽等的舉辦,是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觀看黨和國家重要紀念活動的直播,參與學校、地方政府乃至國家所組織的儀式化紀念活動,則是促進學生政治生活和個人生活體驗社會化的有效措施;通過學生自主自發組織的校內活動、社團活動、主題團日活動等多種形式和渠道,營造重大歷史紀念活動的現場感,學生直觀感受互動,讓教育過程不僅入眼入耳,更入腦入心。
高校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講述光榮歷史、留住歷史記憶、提煉辦學理念、傳承優良學風、更新校園面貌、升華大學精神、提升大學形象……這些都有利于大學校園新型文化形態的構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大學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高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的主戰場,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育人的主陣地。重大紀念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記憶資源,通過舉辦紀念活動,加強青年學生文化記憶,強化文化認同,有效防范文化認同危機,為國家、民族的統一團結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實踐形式日益多樣化,應更多地通過重大紀念活動的場合,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和鞏固文化認同,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