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霞,李國民,陳樹財
(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江海分院內科,廣東 江門 529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續性氣流受限。COPD 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是COPD 的加重階段,主要表現為氣道結構改變和慢性炎癥[1]。AECOPD 患者可出現較為嚴重的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并發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臟病,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2]。目前西醫對此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止咳、抗感染、平喘等治療,目的是減輕其臨床癥狀,使其病情處于穩定期,避免出現嚴重的并發癥[3]。AECOPD 屬于中醫學中“肺脹”“喘證”“哮證”等范疇,其病因主要是肺臟反復及長期受到邪氣入侵,致使肺失宣降,痰熱阻肺,痰濁內蘊。中醫主張以宣肺平喘、清熱祛痰為主要原則治療此病。研究指出,麻杏石甘湯具有清肺平喘、涼血解毒的功效,在AECOPD 的治療中可發揮積極的作用[4]。本文主要是探討用麻杏石甘湯聯合西藥治療AECOPD 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以我院收治的AECOPD 患者68 例為研究對象,其入組時間為2020 年7 月至2021 年12 月。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AECOPD 的診斷標準;年齡為40 ~85 歲;入院時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了書面協議。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病、結核病、免疫缺陷病或真菌感染;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意識障礙、休克)或需要行機械通氣;存在嚴重的過敏反應;自行中斷治療,不能保證研究的連續性,或隨訪脫落。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34 例。在對照組患者中,男、女各有17 例,其年齡為42 ~74 歲,平均年齡為(60.38±3.35)歲。在觀察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16 例、18 例,其年齡為43 ~75 歲,平均年齡為(61.23±3.1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后實施。
用西藥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1)持續對患者進行低流量吸氧。2)常規為患者應用抗菌藥物,如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左氧氟沙星。3)用茶堿類藥物等支氣管擴張劑對患者進行擴張支氣管治療。4)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5)對患者進行支持治療,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在基礎上,加用麻杏石甘湯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麻杏石甘湯的組方是:麻黃15g、石膏30g、苦杏仁10g、桔梗15g、黃芩10g、川貝母10g、枇杷葉15g、甘草6g。由本院煎藥室制備,每天服1 劑,分2 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 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及肺功能指標。炎性因子包括降鈣素原(PC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其檢測方法是:于清晨抽取患者的空腹上肢靜脈血10mL,經離心處理后分離出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中PCT、Hs-CRP、IL-6 的水平。肺功能指標包括FVC、FEV1、FEV1/FVC,采用肺功能測試儀進行檢測。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分。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喘息、咳嗽、胸悶氣短、咳痰、哮鳴音5 項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評分,各癥狀和體征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 分、1 分、2 分、3 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顯效、有效、無效評估患者的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無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肺部啰音完全消失,其血清學指標及胸部影像學指標完全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有所減輕,肺部啰音減弱,其血清學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或存在輕度異常,影像學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其血清學指標及胸部影像學指標無改善或進展[5]。(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
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 表示,分別用t、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PCT、hs-CRP、IL-6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PCT、hs-CRP、IL-6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血清PCT(ng/mL) 血清hs-CRP(mg/mL) 血清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4) 3.56±0.53 1.59±0.22 30.24±2.63 10.23±2.04 27.53±4.03 12.34±2.02對照組(n=34) 3.48±0.46 2.47±0.32 30.42±2.52 19.45±2.15 27.45±4.12 20.35±3.14 t 值 0.886 11.252 3.652 20.352 8.653 18.452 P 值 0.652 <0.001 0.574 <0.001 0.687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VC、FEV1、FEV1/FVC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VC、FEV1、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FVC(L) FEV1(L)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4) 1.78±0.66 2.72±0.45 1.17±0.34 2.37±0.52 65.50±3.17 87.32±3.14對照組(n=34) 1.82±0.64 2.25±0.52 1.20±0.43 1.85±0.45 66.01±3.14 81.65±3.08 t 值 0.452 12.252 0.856 5.063 0.666 7.517 P 值 0.653 <0.001 0.304 <0.001 0.507 <0.001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喘息評分、咳嗽評分、胸悶氣短評分、咳痰評分、肺部啰音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分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分的比較(分,± s)
組別 喘息評分 咳嗽評分 胸悶氣短評分 咳痰評分 肺部啰音評分觀察組(n=34) 1.22±0.85 1.34±0.35 0.42±0.22 0.62±0.33 0.28±0.13對照組(n=34) 1.79±0.12 1.86±0.72 1.82±1.12 1.36±0.71 0.75±0.55 t 值 2.425 2.125 14.076 6.253 4.986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COPD 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進展緩慢、治愈困難、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上認為COPD 的發生受個體因素及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個體因素包括氣道高反應和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等[6]。老年人是COPD 的主要發病人群。AECOPD 是COPD 的急性發作階段,其危險性較高[7]。AECOPD 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咳嗽、咳痰、喘息等,一些病情嚴重者還會繼發下呼吸道感染或高碳酸血癥,從而導致其出現急性呼吸窘迫,若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呼吸衰竭[8]。西醫認為AECOPD 的發病機制是肺組織內出現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導致中性粒細胞活化、氧化物含量升高,對肺部的正常組織和結構造成破壞。目前西醫對此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持續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擴張支氣管、止咳平喘等治療[9]。從中醫的角度來看,AECOPD 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寒邪,寒邪化熱,留存于體內,寒邪外束在表,從而導致肺熱無法向外散發,引起肺氣上逆,使肺失宣降,痰熱阻肺,痰濁內蘊[10]。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被廣泛用于肺熱咳喘病癥的治療中。方中麻黃可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石膏可清肺涼胃、鎮靜止渴、消炎,苦杏仁可止咳化痰、平喘,桔梗可宣肺、利咽、祛痰、排膿,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川貝母可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枇杷葉可清肺止咳,甘草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宣肺平喘、清熱祛痰之功。在麻杏石甘湯中,麻黃與石膏聯用,但石膏的用量明顯大于麻黃,石膏的藥性以辛涼為主,對麻黃的辛溫發散能夠起到壓制作用,使麻黃清肺熱的功效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麻杏石甘湯聯合西藥治療AECOPD 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其肺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