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喆,張俊昆,黃天港
(梅里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廣州 510663)
隨著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各個比較依賴人工作業的行業都在進行產業升級。自動化、智能化、高效率已經成為趨勢,園林維護等耗費大量勞力的工作逐步由機器取代,工作方式已經從全人工向半自動半人工升級,并逐步向全自動作業發展。目前完整的作業設備一般是通過移動平臺搭載作業模塊的方式[1]。其中核心模塊為全自動移動平臺,移動平臺具有GPS定位、雷達檢測、自動巡航、避障、路徑規劃等功能[2],根據應用場景不同,在平臺上配備相應的作業模塊(如草坪修剪、樹枝修剪、采摘水果等模塊),完成在高爾夫球場、小區草坪、道路綠化帶、大型果園等場合的自動化作業,能極大減少人工的作業強度,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作業成本。在移動平臺逐步擴大應用場景的過程中,也暴露出現有的移動平臺適應性不強、故障率高等問題,園林維護的作業環境大部分為開放式,環境差異性較大,例如在作業的地面不平、有較大斜度、車體急轉彎等工況時,移動平臺容易出現打滑、側翻、損壞等異常,平臺上搭載的作業設備太高時,容易發生傾倒等問題,高頻次的產品故障增加了產品的維護工作量,使設備的作業環境有較大的局限性,影響了產品的大規模推廣使用。本文旨在通過對移動平臺的故障的原因進行量化分析,從設計源頭對產品性能進行改進,有效改善移動平臺在斜坡、急轉彎等工況下的適應性。
如圖1所示,移動平臺由車身、擺臂、車輪構成。擺臂由兩段等長支架構成平行四邊形結構,擺臂一端連接車身、另一端連接車輪,結構上保證車輪抬起的整個行程中都與車體保持垂直角度[3]。如此車輪可與地面垂直接觸,保證最大接觸面積和抓地力。每個車輪都安裝有獨立的轉向機構,除了正常行駛轉向,還可以實現原地轉向、平移、定點環繞等特殊動作。車身中安裝陀螺儀[4],動態監測車身的加速度、角加速度、俯仰角度、橫滾角度等信息。擺臂中安裝電控撐桿,可以按照主控程序控制動態調整車輪高度。
圖1 移動平臺實物圖和示意圖
現有的通用移動平臺對使用環境的要求很高,這導致產品的使用場合受到制約,并導致產品使用過程中故障率較高。當地面有較大坡度、急轉彎時,容易發生問題。
為了減輕機器的重量,并盡量保留足夠大的空間,移動平臺主體一般采用薄壁框架結構,薄壁框架結構的特點就是抗彎剛度大,抗扭剛度較小。所以在設備工作過程中盡量讓外力接近或者通過車身的彎曲中心,以減少框架受到的扭矩[5]。設備在靜止或勻速運動時,主要受到重力和地面對滾輪的作用力。滾輪寬度方向的跨度為W,長度方向的跨度為L,如圖2所示,當設備放置在水平路面時,重力方向剛好通過彎曲中心,保證了車身框架主要受到彎曲作用[6],因此車體變形較小,內部結構件受力狀態較理想,但地面存在一定坡度時,會發生不同的情況。
圖2 移動平臺在水平和斜坡上的重心變化
2.1.1 扭轉變形
當設備在移動過程中需爬坡或下坡時,由于重力方向始終垂直向下,重力作用線和彎曲中心距離由0 變成L1,根據圖2中的幾何關系得:L1=H1·sina,對應的扭矩為:T1=G1·L1
=G·H1·sina,即隨著地面坡度加大,車體受到的扭矩也相應增加,框架扭轉變形變大,內部機械零件受力增加,對機器整體剛度、強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情況循環發生的話,容易導致連接位置等薄弱區域屈服、失效,緊固件松脫等,引起設備故障。
2.1.2 抓地力不均
重心的偏移同時也使4個滾輪的受力也不均勻,橡膠滾輪和地面的摩擦力和正壓力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即摩擦因數不是常數。當壓力過大或過小時,都會引起摩擦因數的減少,抓地力減少后,更容易發生滾輪打滑、擦損等問題[3]。
滾輪的壓力分布:在水平地面狀態下,重力均勻分布在4個滾輪上,每個滾輪上的壓力:F1=G/4。
前進方向存在坡度時,前排滾輪的受力:
后排滾輪的受力:
寬度方向存在坡度時,左排滾輪的受力:
右排滾輪的受力:
坡度越大,滾輪之間的壓力差別越大,當Fr或Fb降低到0時,此時有一側滾輪的抓地力完全為0,會導致車體翻滾[7],機器直接被損壞,甚至砸傷作業人員,即:
當物體轉彎時會產生離心力,離心力大小和物體質量、角速度、轉彎半徑有關,離心力的計算公式就是向心力的公式:
Fy=mv2/r(7)
式中:m為質量;v為速度;r為離心運動半徑。
如圖3所示,離心力的存在也會使設備收到的質量慣性的合力(重力G +離心力Fy)偏離車體的彎曲中心[8],由此產生車體扭轉、滾輪側滑、抓地力下降、甚至翻滾等問題。
圖3 移動平臺轉彎時的離心力
離心力引起的扭矩增加量:
離心力引起左右兩側的滾輪壓力分布不均,外側滾輪和地面的壓力增加:
內側滾輪的地面的壓力下降:
當內側滾輪和地面的壓力為0,車體會發生翻滾:
式中:v為速度;r為離心運動半徑;g為重力加速度;w為跨度;H為重心高度[9]。
為改善以上幾個問題,提升產品質量,在產品設計上增加了升降自適應功能,設計如圖4所示。產品配有檢測水平角度的陀螺儀,當平臺移動到斜坡或者轉彎時,控制系統通過調整4個滾輪上配置的升降組件的長度,根據設備使用過程中的需要角度,控制升降組件的長度,進而控制車體平臺的整體斜度,使機器受力達到理想狀態。
圖4 配備升降組件的移動平臺
當設備移動到斜坡上時,通過調節4 個滾輪上升降組件,通過組件之間的高度差,抵消坡度的影響,使車體上表面保持水平狀態,如圖5所示,設備的重力合力方向還是維持通過車體的彎曲中心,這樣就保證了重力作用對彎曲中心的扭矩為0,同時4個滾輪的壓力理論上完全相等,抓地力均衡,也避免了車體翻滾等問題。
圖5 有無升降組件的移動平臺在斜坡上的狀態對比
當車體轉彎時,為改善離心力引起的作用力方向偏離彎曲中心引起的整體扭轉、抓地力等問題,可通過升降組件,使車體整體呈一定的斜度,斜度的大小剛好可以抵消離心力的偏離作用,最終使外力合力通過彎曲中心,如圖6 所示,以達到設備受力合理、抓地力分布均勻的狀態。
圖6 通過升降組件調節平臺斜度消除離心離的副作用
升降組件的參數設計主要包括推力及行程,在4 個滾輪組件的擺臂上配備獨立的升降組件,滾輪擺臂和車體之間通過電控撐桿連接,電控撐桿設計參數確定如下。
按照移動平臺和配備的作業模塊的總質量不超過300 kg的產品技術要求,滾輪擺臂在升降過程中對電控撐桿的作用力是變化的,極限狀態即滾輪擺臂在水平狀態時電控撐桿受力最大,根據電控撐桿推力和地面對滾輪壓力相對擺臂旋轉中心的力矩平衡,得到電控撐桿的受力情況[10]:
式中:F1為電控撐桿推力,待確認;L1=155,為電控撐桿推力到擺臂中心的距離;mmax=300,為產品技術要求的最大質量;L2=467,為滾輪受力和擺臂中心的最大距離;n =4,為滾輪數量。
計算得到F1>2 259 N,按1.1 的安全系數,結合實際使用的電控撐桿的規格系列,初步選用2 500 N規格的電控撐桿。
產品設計要求能適應的最大坡度為25°,結合PROE 設計三維模型[11],如圖7所示,對應的滾輪升降高度459 mm,對應的電控撐桿位置所需要的距離為141 mm,考慮零件的加工、裝配誤差,并結合市場實際的電控撐桿規格,電控撐桿的行程選用150 mm規格。
圖7 升降組件結構設計示意圖
由于在升降過程中,電控撐桿會旋轉,所以采用鉸接的方式,分別和車體以及車輪擺臂連接,如圖7 所示,以保證運動順暢、機械連接可靠、產品裝配簡單[6]。
產品升降功能是通過升降組件實現,控制系統會根據車體需要達到的角度,換算成需要調整的電控撐桿的長度,來保證車體能達到所需的姿態,使設備整體的扭矩、抓地力等參數達到最理想的狀態。電控撐桿伸縮長度和車體角度的關系可通過圖8中的幾何關系得到:
圖8 升降組件、擺臂、滾輪跨度幾何關系
式中:A為車體傾斜角度;Ly為電控撐桿伸縮長度;a 為電控撐桿力到擺臂中心的距離;b 為電控撐桿力到滾輪中心的距離;W為滾輪跨度的距離。
在升降過程中,隨著滾輪擺臂角度的變化,式(11)中的參數a、b、W也是時時變化的,所以控制系統需要根據產品的結構尺寸及狀態檢測,時時調整控制參數,以保證車體迅速調整到所需要的姿態[7]。
具體測試內容及效果如下[12]。
(1)雙邊駝峰測試
車體跨越駝峰時,駝峰對應的車輪實時抬起,低谷點實時降下,過程中車體保持水平,4 個車輪的下壓力偏差在20 N以內。
(2)35°坡度測試
車身可以正常完成上下坡、駐車、原地旋轉等動作,過程中車體保持水平,4個車輪的下壓力偏差在20 N以內。
(3)急轉彎、加減速測試
加速度計實時檢測到重力加速度指向的偏移,主控程序自動向相反方向傾斜車身抵消重力偏移。4 個車輪的下壓力偏差在20 N以內。
(4)室外崎嶇路面測試
關閉擺臂控制程序,車身行進過程中抖動明顯。打開擺臂控制程序后,車身行進時保持平穩。從測試數據看,設備在指令響應的實時性、車體整體水平或指定角度的控制精度,以及滾輪之間的壓力偏差波動的精度等方面都達到設計預期,在斜坡、急轉彎、加減速等極端環境下運行穩定,能有效提升設備對使用環境的適應性。
針對現有通用移動平臺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通用移動平臺的斜坡狀態以及近轉彎兩種狀態下的受力分析,建立了車體結構、坡度、轉彎速度等因素對結構扭矩、抓地力等產品參數的影響的模型,通過理論計算,得到自動升降組件的相關參數,控制系統通過輸入的產品自身結構參數、環境坡度、轉向角度等參數,自動控制升降組件的長度以調節車體的狀態,使車體受到的合力通過彎曲中心,滾輪和地面的抓地力保持均勻分布,避免產品使用過程中發生的結構件損壞、抓地力變化引起打滑、滾輪磨損、車體翻滾等問題,提升了移動平臺及所搭載設備的性能。并通過樣機得到較好的效果驗證。新型功能的移動平臺提高了產品適應不同使用環境的能力,減少產品故障,為通用移動平臺的推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