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22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6.2642萬億元,同比增長2.5%。
自從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以來,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宏觀背景下,我國經濟呈現出強大的韌性。進入2022年,除了疫情之外,東歐地區的局部戰爭和全球氣候變化又對大宗商品價格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作為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這些外部因素必然間接地對我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如果再考慮到國際貿易博弈的背景,那么完全可以說,我國2022年上半年取得經濟增長成績,已屬不易。目前,市場已經看到了全球經濟逐步走出疫情陰霾的曙光,而戰爭也終將于未來的某個時刻結束。因此,中國經濟面臨的一部分外部沖擊將逐漸被消除,對經濟發展的長期樂觀預期不會改變。
但也應該認識到,未來,我們依然會面臨很多可能給宏觀經濟帶來影響的新因素。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經濟那種獨一無二的韌性,對全球投資者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從而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同時也決不能忽視那些可能來臨的新變量。
上半年,分大行業來看,一二三產業都出現了回暖,經濟總體上呈現出穩定恢復的勢頭。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137萬億元,同比增長5.0%;農業和糧食安全密切相關,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之一,穩定的增長很重要;第二產業增加值22.8636萬億元,同比增長3.2%,工業的基本盤依舊穩固;第三產業增加值30.4868萬億元,同比增長1.8%,可以預期,服務業正在恢復之中。
在第二產業的眾多細分數據中,不得不關注制造業。上半年,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2.8%,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8.8%,較2021年提高1.4個百分點。制造業是中國實體經濟的根基,其穩步復蘇說明,經濟的基本盤沒有問題。
母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相關產業鏈的完整性,以及政府產業管理部門有效的產業政策,是中國很多核心制造業產業能快速崛起、逆勢增長的基本要素。
在制造業中,有一組數據較為亮眼,即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9.6%,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個百分點。這組數據代表我國骨干高技術制造業的生存狀況,從數據看,它們正在從疫情中穩步走出,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此外,這一領域的投資也在增長,企業正在為疫情之后的復蘇積蓄力量。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2%,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4.1個百分點。
制造業數據中出現了不少亮點,其實不難理解。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和芯片一直都是投資的兩大熱門。不過,芯片熱在近期已略有降溫,國有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相關的反腐行動也正在推進,這意味著這一領域過去那種狂飆突進式的投資熱潮,可能會告一段落。未來,這一領域將進入相對穩健的發展階段。但新能源汽車產業則一直勢頭不減,熱火朝天。
數據顯示,1至7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27.9萬輛和319.4萬輛,累計推廣數量從2012年底的2萬輛飆升到了1227萬輛,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具體來看,2021年全球十大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有6款;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同樣占6席。
新能源車產業的蓬勃,只是中國制造業強大韌性的一個截面。母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相關產業鏈的完整性,以及政府產業管理部門有效的產業政策,是中國很多核心制造業產業能快速崛起、逆勢增長的基本要素。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在新能源汽車之外,還可能有更多的制造業新動能會醞釀和爆發,對沖外部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疫情尚未終結,第三產業勢必繼續受到影響,但從數據看,第三產業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新趨勢。比如,高端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且成為了極為重要的經濟拉動力量。上半年,金融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情況不錯,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5.5%和9.2%。它們的增速,都大幅超過了經濟總量的增速,凸顯了強大的產業勢能。
各個產業的數據顯示出經濟的恢復向好,從經濟增長的幾大推動力來看,中國經濟雖然正處在深度的調整通道之中,但韌性十足。
投資、消費和出口一直被稱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種形象的說法,一直都是不少市場人士觀察中國宏觀經濟的切口。按照一些機構的分析框架,投資一項主要包括了兩個領域的投資:一是房地產,二是制造業。
從目前的情況看,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然還沒有達到過去的較高水平。目前,房地產企業中的民營地產商還處在深度調整期,即便是某些知名的房地產巨頭依舊面臨著不小的債務問題。實事求是地說,這些企業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房地產開工和投資,還不現實。
實際上,進入2022年以來,在一些二線城市,當地的土地拍賣市場一直較為冷清,民營房企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熱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有著國資背景的房地產企業依然在逆勢擴張。近期,在一些曾經熱門的二線城市,拿地的主角都是有著國資背景的地產企業。因此,在房地產市場的供給端,國資地產商的進取和擴張,的確可以一定程度抵消民營同行的收縮。
在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端,隨著一些城市房價的陰跌,購房者的觀望情緒依然存在,這也會一定程度影響到房地產市場的恢復。
要讓地產投資逐漸恢復,還需要走很長的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之下,房地產市場需要的是穩定,作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恢復需要的是循序漸進。
除了房地產投資之外,制造業投資也很重要。從統計數據看,投資恢復也在發生,尤其是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的增長數據(同比增長20.2%),更反映了這一領域的新變化。
消費是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感知的經濟指標,在很多時候,統計數據還不如消費者自身的感知來得直接。不過,作為全球消費者基數最大的經濟體,我國線下的消費場景未來一定會逐漸復蘇,消費也必然會給經濟增長貢獻關鍵的力量。
當然,對消費者個體來說,除了消費偏好之外,消費支出的數據更和消費者的現實收入密切相關。同時,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也很重要。也就是說,如果要提振消費,除了線下消費場景的恢復之外,提高消費者現實收入和增強消費者對未來的信心這兩項工作也很關鍵。
三個外向經濟大省出口數據的強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并不僅僅在于出口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更在于從產業鏈地理分布的維度上,捍衛了中國的制造業。
疫情之下,出口一直都是中國經濟最耀眼的亮色之一。2022年以來,全球經濟遭遇多重利空,東歐的戰爭極大地影響了糧食和能源的價格。與此同時,全球的貿易摩擦并未減少,全球制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甚至一度連續4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下。但就在這種背景下,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9.4%,其中出口增長13.2%,讓全球投資者為之驚嘆。
中國的出口之所以強大,分析維度有很多,不妨從區域的數據來看問題。
在省級行政區中,廣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長期位居中國出口總量的前三位。2022年上半年,三個省份的出口都出現了大幅的同比增長,其中,廣東出口達到2.47萬億元,增長7.3%。廣東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出口總值超過2萬億元的省份,出口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高達22%。此外,浙江省和江蘇省的出口總量為1.66萬億元,都達到萬億元以上。
三個外向經濟大省出口數據的強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并不僅僅在于出口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更在于從產業鏈地理分布的維度上,捍衛了中國的制造業。
當下,印度、越南等國一直在國際產業鏈上與中國展開競爭。雖然它們無法替代中國,但也存在著一些特定產業從中國吸引制造業資本外移的可能性。因此,正視全球產業鏈的競爭很必要,而廣東等出口大省強勁的出口數據說明,中國在產業鏈上的地位依然無可撼動。
出口是貨物和服務的流動,而資本的流動同樣是審視中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不可缺少的角度。
按照最新數據,1至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折合1384.1億美元,同比增長20.2%。來源地更能透露出一些信息。在投資增速靠前的來源地中,韓國、德國、日本、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58.9%、30.3%、26.8%和17.2%。顯然,世界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講,外資來源地的多樣性有利于降低外商投資在特定時間段的波動性,這并不是壞事。
外資的進入,當然是基于中國營商環境和產業潛力的因素,但不可否認,宏觀的貨幣政策環境也很重要。比如說,貨幣政策環境就和本幣幣值有一定關系,穩定的本幣幣值能將匯兌損益風險最小化,這對外資來說非常重要,是國際投資者選擇投資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9月以來,不少市場人士都在關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化。首先,盡管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的確有變化,但基于中國實體經濟的強大韌性,人民幣并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雙向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此外,全世界的非美元貨幣近段時間都受到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影響。由于美聯儲收緊貨幣供應,非美元貨幣大部分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貶值,而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并不算大。

不過,市場對匯率的關注的確也反映了一個客觀事實,即審視一個國家國內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觀察。
從今年7月份起,以美聯儲為首的歐美主要央行掀起了加息潮,這給很多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在中東、南美一些實體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的國家,由于美元和歐元的加息,直接導致了嚴重的資本外流,同時,也束縛了這些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
一些貨幣政策當局不那么負責任的經濟體,繼續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放任本幣貶值,這將給內部經濟造成嚴重的、不可逆的損害。而在那些貨幣政策當局相對負責任的經濟體,為了保持幣值的穩定,其國內會收緊信貸,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資金價格,從而維持本幣對美元或歐元的幣值,這對保持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的穩定來說,至關重要。
貨幣政策環境就和本幣幣值有一定關系,穩定的本幣幣值能將匯兌損益風險最小化,這對外資來說非常重要,是國際投資者選擇投資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中國有著強大的實體經濟,也有著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但不可否認,我們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依然不能完全忽視外部貨幣政策環境的變動。而貨幣政策也和經濟的恢復節奏,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2022年上半年,不少全球性投資者開始關注印度。上半年,印度的GDP為1.719萬億美元,增長8.4%,這對印度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增速。但回溯過去的幾十年,印度的增長一直有著極大的波動性。同時,印度還面臨著一個嚴重的結構性軟肋:它的外匯儲備一直不高。即使在經濟相對高速增長的最近兩年,印度的外匯儲備也一直在6000億美元上下浮動。
中國的外匯儲備遠高于印度,最近幾年一直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8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549億美元,是印度的六倍左右,依然維持在高位。富有韌性的實體經濟和強大的外匯儲備,無疑給了全球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信心。
也就是說,如果以全球的視野來看,在所有的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依然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