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外形像一塊巨大紅色巖石的紅巖革命紀念館巍然矗立。80多年前,這里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地。在紀念館二樓的常設展覽“千秋紅巖——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中,一張張老照片和飽經滄桑的歷史文物,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崢嶸。
重慶是一塊英雄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建設,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
2021年,重慶發布了《重慶紅色資源地圖》,標注了重慶38個區縣(自治縣)的149處紅色資源,數量眾多且分布廣泛的紅色資源對立法保護提出了現實需求。
第七條 危改房基礎應根據房屋荷載情況、相關規范規定的房屋降沉要求等選擇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磚放腳基礎、灰土基礎等基礎形式,達到基礎設計承載力要求。
《規定》的正式施行,標志著重慶紅色資源保護傳承“三篇文章”已全部優質高效完成。
拍攝這種風格的作品時,一定要用單點對焦模式,保證自己可以精準控制焦點位置。如果用的是自動模式,對準的就可能是最近的或最顯眼的物體。
《關于進一步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和《重慶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相繼出臺后,2022年7月1日,《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正式施行。這是重慶立法工作的重大成果,也是重慶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步入法治軌道跨越式的一步,代表著重慶在紅色資源保護傳承上,將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紅色資源承載著立黨、興黨、強黨的精神密碼,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現實依據。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好全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三篇文章”,即:印發一個文件、制定一個規劃、出臺一部地方性法規。
雖然《規定》只有26條,但解決了當前我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中存在的范圍不清、產權多元、管理不夠順暢、保護利用不夠規范、公眾保護意識不強、參與度較低等突出問題,為進一步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提供法治保障。
工業建筑與住宅建筑不同,其內部主要容納的是工業生產設備,對空間等方面有著比較強烈的要求,這就要求工業建筑設計應該從分重視簡單、高效的原則,能夠在保證建筑結構穩定的同時,提高內部的利用效率。與此同時,在設計過程中重視各項節能技術的應用,從資源節約入手進行簡單化的設計,充分結合實際需求與現場情況,充分發揮高效節能的優勢,滿足工業建筑多方面內容。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重慶的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更加需要紅色力量持續鼓舞人心、引領人民。對各級政府而言,要加強科學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傳承紅色資源,在深度挖掘、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上下足功夫,進一步闡釋其深刻內涵,讓紅色文化更好傳承下去、傳播開來;對社會公眾來說,要從紅色資源中感悟歷史的溫度,感悟精神的力量,以實際行動保護傳承紅色資源。
法者,治之端也。用法治方式為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護航”,打造紅色文化品牌,讓紅色資源“活”起來,才能讓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代代相傳,為重慶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本期特別策劃,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聚焦《規定》中的重要內容,深入重慶各紅色資源點進行調研與采訪,探索《規定》的實施為重慶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帶來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