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妮 晁舸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閩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傳統村落指分布在傳統農業區域內的、仍保留有一定比例歷史風貌的小型聚落,作為農耕社會形態的產物,傳統村落承載著多樣的區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近幾十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日漸衰落、消亡。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傳統村落調查,迄今為止,已先后公布了五批共6819座經過認定的中國傳統村落。
福建省雖地處東南沿海,但省域內大部分為開發程度較低的山區,因而保留了大量具有傳統風貌的村落。據統計,福建省已有494座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中,發現、認定、登記與建檔等環節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開展科學保護才是重中之重。所謂科學保護,就是要讓保護工作精準化與系統化,而要實現這一點,對村落傳統風貌保存現狀的全面、精確掌握必不可少。縱觀既有研究,研究者或聚焦宗族文化(陳鈺凡等,2022年),或討論活態傳承(李文生等,2022年),或闡釋織補理論(李星銀,2020年),或基于圖騰文化(劉正瑜,2020年),或強調地方意識(曾衛、鄭傳喬,2021年),或探究價值認知(湯移平,2021年),或著眼于生態修復(范峻瑋、賽爾江·哈力克,2021年),或致力于社區營造(范書琪、陳曉鍵,2021年),其中涉及村落保存現狀的,多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以致推導、衍生出的模型、對策等的制定幾乎都基于研究者個人模糊的直觀印象。鑒于此,2022年初,本課題組以福建省漳州市和春村為對象,進行了以詳細田野調查為基礎的傳統村落保存現狀與保護策略研究。
和春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馬坑鄉,現有居民326戶,總人口1318人。該村地形為群山環抱的小型谷地,為西北—東南走向,長約2200米,寬約600米,海拔1030米。和春村有俗稱“兩大學四大洋”的地名,即“上學、下學、下洋、北洋、深洋、東洋”,其中的“學”指學堂,“洋”指成片的水田,約略反映出其舊有的聚落格局。從當下現狀來看,當地居民主要集中居住于四個片區:西北部為格內片區,有居民200多人;中部為長尾墘、雞母厝片區,住300多人;東北部為上學、東洋片區,住400多人;東南部為倒樓、田尾腳片區,住400多人。和春村始建年代不詳,據傳原名羅村,有羅氏等三姓村民居住。元代中期,鄒氏遷入,筑和春樓,該村遂以樓為名并沿用至今。北宋時,該村隸屬福建路龍溪縣游仙鄉九龍上里迎富保。南宋淳祐年間,改屬龍溪縣二十五都歸德保,元襲之。明屬二十五都歸德社,清屬二十五都歸德保。民國時期,先后為華安二區迎富鄉和春保、迎春鄉和春保。在1949—1957年為華安第二區和春鄉和春村。1958年撤區并鄉,改為福春鄉和春村。1958—1960年為高安公社和春大隊,1961—1983年為馬坑公社和春大隊,1984年至今為馬坑鄉和春村。
據本課題組調查,和春村現有建筑總量為347座,其中現代建筑202座,傳統建筑145座,傳統建筑占比41.8%。傳統建筑中有47座是在2007—2011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已登記但未定級的文物建筑,占比32.4%,其余為傳統風格民居建筑(圖1)。傳統建筑多為組合式院落,通常由山門、圍墻、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房、護厝等單元組成。主體建筑一般面闊三間或五間,五架梁,明間外敞,多為抬梁架,懸山燕尾脊,兩側次間多為小型耳室,穿斗架,山墻直接承檁,俗稱“一明兩暗”。隔墻用杉木板,俗稱棚枋厝,天井多用花崗巖條石鋪砌,俗稱石水斗,正門前常配有半月形泮池。

圖1 和春村保存現狀
本課題主要從兩個層面對樣本村落進行調查研究:第一個層面是傳統民居的賦存總量與占比;第二個層面是進一步分析現有傳統民居的保存完整程度。根據居民的現狀可分為保存較好、保存一般、保存較差三個等級:一是保存較好,平面格局完整,建筑結構穩定性較好,建筑風貌、質量較好,建筑裝飾、附屬文物、建筑原有使用功能的延續等較好;二是保存一般,平面格局僅局部發生改變,對整體格局的完整性影響較小,因維護和保養不足建筑質量及結構穩定性一般,建筑風貌改變較小,不影響整體環境風貌,建筑裝飾保存一般,原有使用功能改變但不違背有效保護建筑的原則;三是保存較差,建筑因拆建、搬移、損毀等平面格局發生較大改變,建筑結構穩定性差極易發生倒塌,原有建筑風貌已發生改變,建筑已無使用功能或現有使用功能會對建筑造成損毀。
經現場調查,在和春村內保留下來的145座傳統建筑中,保存現狀較好的有7座,一般的有55座,較差的有83座,較差的占比57.2%,形勢較為嚴峻。在實地調查中,本課題組發現,當地對傳統建筑的破壞主要表現為:一是部分傳統建筑或拆除,或遷移,原建筑占地變為他用。為滿足現代化生活需求,居民加建、改建破壞原建筑平面格局。二是建筑質量每況愈下。如屋面瓦作破損,局部塌陷;梁架承重木構件糟朽、開裂致使整體結構扭曲、變形;墻體裂縫、酥堿、返潮、局部塌陷;墻面粉刷層空鼓、脫落,表面雨水沖刷、污跡明顯,墻身底部霉變,墻基局部下沉;地面鋪裝殘破,凹凸不平,排水不暢,或改水泥材質鋪地;門、窗等構件年久失修、糟朽,表面油飾脫落,或改造為現代門窗樣式等。另外,當地居民使用現代材料加建或改建傳統建筑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民居轉作廠房、易燃物倉庫等使用。其中自然因素如日光、風雨侵蝕、地下水活動、可溶鹽、微生物等造成的破壞是普遍的,但并非主要原因。從上述現象來看,和春村傳統建筑風貌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人為因素。
短期內和春村的保護工作應以遏制破壞為主。首先,要制定合理的保護區劃。建議設置保護范圍與景觀協調區兩個層級:保護范圍內以村落整體作為保護對象,范圍應涵蓋村落所在的谷地,以四周的山腳線為邊界;景觀協調區則從保護范圍邊界向外延伸至四周山脊線。保護范圍內應嚴格禁止對傳統建筑進行拆除與破壞,鼓勵使用傳統技法修繕、新建民居;景觀協調區內則以生態保護為主,建筑的體量應嚴格控制,且外觀應符合當地傳統形式。
其次,必須重視對傳統建筑的保護。目前,和春村的傳統建筑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當地文物主管部門登記但未定級的文物建筑,多為宗祠、寺廟;另一類則是具有傳統的外觀、結構的民居建筑,但因其缺乏修繕記錄,故難以認定為文物。本課題組認為,在實際保護工作中,針對這兩類對象,應采取差異化的保護策略。
最后,對于文物建筑,宜采用規范且專業的文物保護措施。保護措施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不得損害文物及其環境的原真性與完整性,所使用的材料必須具有可逆性,方案的設計應遵循最小干預原則,這類措施主要是對文物建筑進行維護、加固、替換及修復。維護是針對保存情況較理想的傳統建筑所采取的簡易保養手段,規范且持續的常規維護能夠有效延緩建筑構件的自然衰退,并降低各類文物病害的損傷。
加固,指傳統建筑的結構或立面材料失去穩定性,若放任該趨勢繼續發展將嚴重影響文物安全,必須盡快使其恢復穩定。加固可采取物理(如支護、錨固等)或化學(如灌漿、粘接等)方式,在實施過程中應使用可降解的或便于拆解、剔除的材料,且材料的色澤與外觀質感應在盡量接近原始材料色澤與外觀質感的同時保留一定的差異度,加固結構的形態、構造及體量等應在滿足力學性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單化、隱蔽化、輕量化。
替換,指傳統建筑的局部結構或材料已不堪使用,或現代添加物對其結構穩定性、風格統一性存在負面影響時,就必須考慮進行結構及材質的替換。實施過程中,應優先選擇傳統的材料與工藝,只有當傳統材料、工藝不可考時,才可以使用現代材料、技術,但必須嚴格控制施用范圍并預先試驗,替換部分的色彩、形式與質感應盡量接近原始材料,替換的部分應注明施工時間。
修復,是對于保存情況堪憂、受破壞嚴重的傳統建筑,如果僅實施局部替換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就必須全面修復。因涉及大量的材料替換、結構補強、缺損補配等操作,應更加審慎,對歷史各個時期的改動痕跡應一視同仁,避免對不同時期風格的主觀傾向。每處構件的修復方案都必須做到有據可依,并且優先選擇傳統的材料與工藝,只有當傳統材料、工藝不可考時,才可使用現代材料、技術,但必須嚴格控制施用范圍并預先試驗,替換部分的色彩、形式與質感應盡量接近原始材料,替換的部分應注明施工時間。
對于傳統風貌類建筑,則不宜采用文保單位的專業保護措施,而應以恢復風貌為主要訴求。當然,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由文物主管部門牽頭,委托專業機構在參照重要建筑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制定民居維護、修復的指導性建議及參考方案,以引導、規范民間的修繕行為。方案公布后應倡議全體居民共同遵守并加強監督。不過對這一類建筑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前提,是要對每一棟建筑進行登記建檔,這里可以本課題的調查結果為參考,從該類建筑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我國現有文物保護體制,本課題建議在制定指導意見時,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規定:一是現狀維持與監控,對于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建筑,建議采取保留原狀的處理方式。二是改善,對于保存狀況一般的傳統民居建筑,建議采取改善的處理方式。這類建筑通常結構穩定,但屋面、外立面等有一定程度的殘損或改變,對日常使用及城鎮風貌有一定影響。其梁架結構及外立面一般日常維護保養即可,但外部的破損與改變部分需加以修復,修復時應倡導使用原始材料與工藝。建筑內部可進行裝修改造,但基本結構不可改變。三是整修,對于保存狀況較差的傳統民居建筑,建議進行全面整修。這類建筑不僅外立面、屋面殘損,梁架結構也經常存在各類病害,建筑質量嚴重下降,已基本不具備使用功能。整修時,可對其梁架結構視情況進行局部或全部替換,并可對房屋屋面、外墻、門窗等進行更換,修復時應倡導使用原始材料與工藝。四是整飭,對于建筑質量尚可,但建筑外觀被顯著改變的傳統建筑,建議采用外觀整飭的手段。整飭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降低高度、將屋面恢復為傳統形式、將屋面材料更換為傳統材料、將外墻材料更換為傳統材料、將門窗更換為傳統門窗等。
對于和春村的長期保護,需要在破壞得到遏制的前提下探索長效機制,進一步實現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更加基礎的層面思考傳統村落長期保護困難的根源,本課題組認為主要原因存在于三方面:其一,村落固有居住功能的退化是影響其保護與發展的根源。劉易斯·芒福德曾指出人類的聚落擁有兩種基本屬性,即磁體(圣祠、集市)和容器(居住區),在其起源及發展初期,兩種屬性都可能一度占據主流,但隨著定居規模的擴大,容器屬性則愈發明顯(芒福德,2015年),即“容器”或“居住”才是固有功能。居住質量下降進一步導致人口“空心化”,年輕居民及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居民通常選擇遷居至城市,村內留下老弱婦孺等低收入或弱勢人群。可以說,僅以現有的居民基礎,難以支撐任何可持續的傳統建筑修繕與更新機制,也就必然造成保護與發展相互掣肘的局面。其二,相應法規的缺失令村落內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更新無據可依。和春村內的傳統建筑目前均未進行文物定級,意味著這些建筑不在當地文物部門的保護目錄中,意味著基本不會分配到任何保護資源,同時當地居民在翻修住宅的時候,或者根本意識不到其潛在的文物價值,或許意識到了,卻不知該如何正確修繕。其三,管理體制問題加劇了村內傳統建筑保護的困境。目前和春村宗祠等文物建筑的保護管理主要由村委會兼管,未登記的傳統民居則處于放任狀態。即便如此,專業人員與專項資金的缺乏也令現行體制難以為繼。建議當地政府的文物主管部門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庫,定期為各村提供建筑保護修繕方面的技術指導。同時應考慮聚集民間力量,成立鄉土建筑救助公益基金會,為處于危急狀態的傳統建筑的保護提供資金支持。
顯然,在上述三項原因中,第一項是根本原因,第二項制約了第一項的改善,而第三項則加劇了第一項的惡化,這三者組成了一個彼此呼應的復合體,導致任何單方面、單維度的改善努力都無法成功。因此,基于和春村案例的分析結果,本文建議要實現傳統村落的長效保護,應立法先行,使保護實踐有據可依;理順管理體制,確保保護工作的常態化;建立指導機制,提升保護工作的專業度;發動民間力量,為保護工作提供長期的物質保障。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工作首先立足于服務當地居民,而非外地游客,只有以居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真正的、以人為本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