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亞芬 張永平
(榆林市長城保護中心,陜西 榆林 719000)
榆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資源豐富。榆林的名勝古跡數(shù)量多、分布密,其中以萬里長城、統(tǒng)萬城、紅石峽、鎮(zhèn)北臺最具代表。紅石峽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剎、摩崖石刻、軍事要塞、水利樞紐于一體,歷史悠遠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錯落相間,各臻奇妙。尤以其琳瑯滿目的摩崖書法石刻取勝,其形式的多樣、內涵的豐富是其同類無法比擬的,它可以說是榆林名勝古跡文化資源的杰出代表,是古代榆林發(fā)展史的濃縮,是以榆林為代表的陜北黃土文化的精華。
紅石峽,因山皆紅石而得名,又因兩峰高聳、山勢雄偉,被稱為雄石峽。石峽兩山東西對峙,一水中流,石窟相連,曲徑通幽。峽間摩崖石刻琳瑯滿目,蔚為壯觀??邇缺勹偳?,錦上添花。峽中清流潺瀉,一虹飛架,橋洞相連,亭閣相望,水渠成蔭,溪河映影,氣象萬千,集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于一身。
紅石峽分為南峽、北峽,以石壩為界,以北稱為北峽,以南稱為南峽。南、北峽兼有文物古跡。北峽因筑壩取石而慘遭破壞,今已蕩然無存,現(xiàn)有的文物古跡皆存于南峽。
紅石峽現(xiàn)有各類文物古跡300余處,較為完整的有180余處。這些古跡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時間跨度500多年,集中反映了榆林當時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的狀況。
這些文物古跡分為五類:
一是摩崖石刻。紅石峽現(xiàn)有摩崖石刻70余幅,多為四言題詞,遍布于東西兩崖石壁,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蔚為大觀。如“河山千古”“三山拱翠”“天外奇峰”“蓬萊勝境”“俯仰神怡”等。
二是小字幅題刻。這類題刻共55余幅,多為詩詞。如嘉靖十年《隨楊總游紅石峽》、民國田萬寶《紅山夕照》、清劉厚基《再游雄山寺》等。
三是碑記碑刻。這類碑記碑刻共有30余座,如《重修雄山寺碑記》《雄山寺摩崖記》等。
四是石窟。這類石窟根據(jù)歷史記載有44窟,現(xiàn)存有30余窟,內有彩繪、泥塑、頂?shù)窈涂呙娴窨?,非常精美細致,是陜北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門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的圣母殿,供奉佛教、道教、儒教三位始祖的雄山寺三教殿。
五是紅色古跡。這類主要是翠然閣,晚清又稱為凌云閣,是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把酒臨風、品茶賞景的地方,也是中共陜北黨的重要革命活動地之一。
雖然紅石峽文物古跡存在的形式不同,但它們綜合、全面地反映了不同時期榆林的文化、宗教、藝術、軍事、水利、游樂等方面的狀況,我們有必要充分研究、了解紅石峽文物古跡的價值,保護好紅石峽,宣傳好紅石峽,利用好紅石峽。
紅石峽以摩崖石刻聞名于塞上,因而贏得一個美好的別名“小碑林”或“塞上碑林”,這些遍布于東西摩崖題刻的字形有大有小,間隔有疏有密,錯落有高有低,字體楷、隸、草、篆都有,大多為漢字,有少量滿文,有橫額,也有豎額,有楹聯(lián),也有條屏,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別開生面”石刻為橫碑,題文為楷體,陰文,寬1.65米,長4.10米。書體自然平正,伸縮異度,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柱,肥瘦相間。據(jù)《圖開勝跡》記載,同治十三年,謝視候訪舊來榆,游覽寺中曾題《謝視候與劉厚基同鄉(xiāng)》,頌紅石峽秀麗的景色堪稱一絕,與眾不同。
“河山千古”石刻為橫碑,陰文,題文楷體,寬1.60米,長5.14米。石文四字法度嚴謹,形態(tài)端莊,主筆與余筆息息相關,如“河”與“千”、“山”與“古”的顧盼呼應。河山,一指河山實體,二指祖國、家鄉(xiāng)。千古,指年代長久,也指永遠垂存,作者贊美雄秀山河永存。題文為光緒二十八年田玉廣、王守基書。
“山花自榮映,風月共婆娑”,此石刻為橫碑,豎文,題文魏隸參合體,陰文,寬1.20米,長3.35米。此題文是民國十七年鄧寶珊部下高志清師長請王雪樵撰文并書寫。高志清,定邊人,在鄧寶珊部下任騎兵師師長,1927年駐守神木期間,邀請當時隱居家鄉(xiāng)的書法家王雪樵為其撰文,并書寫了此副石刻遺跡。王雪樵,名光蔭,字雪梅,號一葦居士、雪山樵夫等,光緒二十年出生于陜西神木,1915年肄業(yè)于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曾任督陜李根源先生秘書、北洋政府農商部主事、府谷地溝縣丞等職。王雪樵幼而好學,雅愛翰墨,十二歲便題額家鄉(xiāng)凱歌樓,一生探索書法藝術真諦,追求書法藝術高境界,遍游太原、北京、南京、西安、五臺等書法名城古剎,研究秦漢魏六朝碑碣近三十年。1926年,為慶祝西安解圍,應于右任先生邀請,參加“陜西游藝大會”,題寫會議會額“游藝大會”四字,得到了馮玉祥將軍、于右任先生等二百余名流贊賞。1936年,負笈北平筆會,王雪樵的書法作品被評為北方第六。經過這兩次書法盛會,王雪樵取譽于墨林,馳名塞北。雪樵先生擅長多體,尤工于魏隸,三十年苦心,自稱“魏隸參合”體,為我國書法寶庫做出了貢獻。
“橫云”石刻為橫碑,陰文,篆書,寬1.25米,長2.30米?!皺M云”二字書緣秦小篆,以均衡美為基調,表達了秀麗清逸、流轉沉著的氣度。尤其是光娟的線條,寄寓了豐富的內在情感。意思是峽壁高聳,當間截斷,絕流而溢渡。據(jù)劉厚基的《圖開勝跡》卷六《雄山寺摩崖記》記載:“清卿(吳大澂字清卿)學便文場試竣,拓飲此山,顧而樂之,臨行書‘橫云’二字暨篆書四幅?!?/p>
“大漠金湯”石文為橫碑,題文為行楷,陽文,寬1.50米,長4.00米。石文運筆穩(wěn)重中見平和,既風骨獨存,又不失勁健。這是行書中有楷意,楷意中有行書筆法的筆意。題刻意為紅石峽關雄地險,在彌漫寂靜的大沙漠中堅不可摧。此題文為光緒二十四年延榆綏總兵龍得勝題。
“天成雄秀”石文為橫碑,題文上為滿文,下為行書體,陰文,寬3.90米,長5.10米,此石刻行書體貌,風骨瀟灑,意趣飛越,靈姿秀出,雄強而靈和,峻峭不可限度。題意贊美紅石峽南峽兩壁和北峽水簾瀑布是天然的美景。題文為乾隆年間榆林府知府白得明書。
“雄鎮(zhèn)三秦”石文為橫碑,題文行書字體,陽文,寬2米,長4米。該石刻行書體貌書以骨勝,古雅有致,筆勁清深,筆短意長,風神縹緲。題意是雄偉的紅石峽關峪維護著陜西全省的安全。
“列屏云塞”石文為橫碑,題文行書字體含飛白筆法,即“草篆”,是漢朝大書法家蔡邕的書法。因筆畫中有似鳥頭燕尾,橫豎筆畫絲絲露白,飛筆斷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做成,稱飛白書。陰陽文,寬2.9米,長6.4米。該石刻文字運筆較灑落俊秀,枯筆趣味更濃,既粗率跳躍,又法度謹嚴。題意,紅石峽石壁并列聳立。蘊含雄關險道是邊塞的屏障。
除了摩崖石刻,還有許多豎立的詩詞碑碣,如清朝廷榆綏鎮(zhèn)總兵劉厚基《再游雄山寺》:“近臨諸次水,遠眺赫連臺。鼓角嚴誠肅,峰煙大漠開。蓮花空世界,金粟古如來。冠蓋兼裙屐,斯游亦快哉。石薄山無力,沙松樹露根。危樓人倚醉,近塞佛稱尊。明滅波三尺,典亡酒一樽。青青堤畔柳,不否記垣溫。”
再如明巡撫傅津《游紅石峽》:“綠水穿紅峽,青山臥白云。潭深魚自樂,沙闊鳥成群。磐入灘聲靜,香余梵語聞。臨流拼劇飲,回首夕陽曛?!?/p>
丁亥仲夏,沈大將軍邀余游紅石峽。因睹是山凌空漢表,峙秀城西,險扼白土之沖,壤接烏孫之界,石映霞而欲赤,樹隱寺而來青,芙蓉列障,苔鮮綠階,巉巖峻削,曲徑幽深,此遐塞之別天,抑窮途之勝地也。若夫水來朔漠,入自山垣,岸絕虹飛,濤翻鯨吼,環(huán)清帶練,豈特潤色郊原,漱玉浮金,猶自聲回戌壘。幽洞開而云扉啟,象教演而花雨香,岫霧依闌,鳶飛自若。塞草迎車作浪,河楊夾岸成蔭。茲時也,鼙鼓初懸,烽煙遍息,指顧云連異域,笑談日麗錦帷,路無羽書戎馬之驚,人有登臨嘯詠之適,瀉寒冰以銷兵氣,濯塵纓而聽漁歌,詎不佳哉。然先憂后樂,曩喆芳規(guī),追廉藺之高風,躡峴荊之雅趣,斯游固不讓矣,是為之記。
這些石刻詩詞在描繪紅石峽壯美景色的同時,表達了作者個人的情感,也賦予了紅石峽文物古跡的文化藝術魅力。
榆林地處陜西北部,其處在黃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過渡地帶。紅石峽眾多文物古跡中有許多都反映了不同時期這一特定地帶上大融合的民族宗教狀況。
“中外一統(tǒng)”“漢蒙一家”(圖1)等石刻表達了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都是華夏民族,應民族統(tǒng)一,河山統(tǒng)一,和平交往,勝似一家。在紅石峽眾多石窟中,頂部都有藻井。不同于龍門石窟的蓮花浮雕、敦煌石窟的彩繪藻井,紅石峽石刻藻井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彰顯著獨特的地域風情。如在供奉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三清殿頂部藻井共五層,井心為盤莖蓮花,代表佛法無邊;下垂燈盞,喻示佛法如燈,教導人心向善。第二層為道教八卦圖案“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立八方,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性質和自然現(xiàn)象,象征著世界的變化與循環(huán)。第三層則為菊花、牡丹、蓮花、寶相花等花卉圖案,每一種花都有自己的特征,既有含苞待放的花蕾,又有絢爛多姿的花朵,表達著自然界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第四層雕刻著兩條游龍位于石刻藻井最尊貴的地方,細頸肥身,尾部粗短,龍爪蒼勁有力,做戲珠狀,配以“風帶如意云”紋,呈現(xiàn)出一種巨龍飛舞、威猛瀟灑之態(tài)。旁邊是鳳,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還有代表“大吉富貴”的錦雞牡丹,這些無不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藻井中雕刻的羊、牛、鹿、馬,又代表著草原游牧文化的特點。一只鹿在安詳?shù)剡M食,另一只則高昂著頭,時刻保持著警惕,它們體現(xiàn)著家庭和諧美滿,福祿雙成。奔騰的駿馬,高昂著不屈的頭顱,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奮斗不息的龍馬精神。第五層是方形邊框,四角綴以蝙蝠圖紋,又有福到之意。整幅石刻藻井,通過明代工匠的聰明才智,使?jié)h蒙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交融。道教八卦與佛教道像共處一室,既體現(xiàn)著宗教、民族的大融合,又表達出明代先民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祈盼。

圖1 紅石峽“漢蒙一家”摩崖石刻
“還我河山”(圖2)由馬占山題。馬占山,吉林省懷德縣人,原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1931年11月4日,日軍向江橋陣地發(fā)起猛攻,馬占山親臨前線指揮抗擊,向日本侵略者奮起反擊,打響了東北抗日斗爭的第一槍?!熬乓话恕笔伦兒?,東三省淪陷了,他駐扎在榆林的府谷縣,常來榆林小住。1941年冬天,馬占山來榆與駐守榆林的鄧寶珊將軍等同游紅石峽,看到了東西兩崖石壁上的題刻感慨萬千。想到了祖國山河破碎,人民仍處于無情的戰(zhàn)火中,情緒激動之時,他奮筆寫下了岳飛的名句“還我河山”。他一口氣寫下了二十多幅“還我河山”!陪同的軍士精心挑選了兩幅鐫刻在紅石峽東崖的石壁上,表達了他驅逐日寇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之志,也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團結御侮的英雄壯志。

圖2 紅石峽“還我河山”摩崖石刻
“榆溪勝地”(圖3)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所題,是紅石峽眾多摩崖題刻中題者名氣最大的一幅。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他對歷史、地理、軍事等頗有研究,并在朝廷擁有顯赫的地位。這些,我們從題刻的落款,如“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陜甘總督,一等恪靖伯,東都尉左宗棠”中不難看出??v觀其生平,他的主要功績是在列強瓜分中華之時,以大智之言力排朝廷重臣之昏庸眾議,以大勇之行克服萬難坐鎮(zhèn)甘陜。其收復新疆之壯舉,國人稱快。這幅“榆溪勝地”是光緒建元春,也就是公元1875年,左宗棠應其部將劉厚基之請所寫。劉厚基是左宗棠最欣賞的將領,因戰(zhàn)功卓越,同治年間被任命為榆綏鎮(zhèn)總兵,駐扎榆林,他在大力發(fā)展當?shù)亟洕耐瑫r,對紅石峽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復,使紅石峽美景更勝從前。于是劉厚基繪制了修復后的紅石峽全景圖并進行了文字描述,請左宗棠題刻贈字。此時新疆的大部分地區(qū)已被英、俄、奧地利等國家支持的阿古柏勢力侵占。而對朝廷是否收復新疆失地,左宗棠也不能做出決定,接到劉厚基的書信,左宗棠深受感動,堅信憑湘軍這一舟船之師一定能收復新疆失地,奮然揮筆寫下“榆溪勝境”四字。

圖3 紅石峽“榆溪勝地”摩崖石刻
在紅石峽東崖,有一處地方叫翠然閣,也稱為凌云閣,經翠然閣上天門可達崖頂。不少文人雅士和為官達人在此品茶賞景,即席賦詞,別具風情。由于獨特的位置和便利隱蔽的出口,翠然閣便成了中央陜北特委進行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1928年5月至1929年5月,中共陜北特委多次在這里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志丹、劉瀾青、楊國棟等。會議對楊國棟錯誤的“左”傾路線進行了批判,明確了武裝斗爭的三種形式。會議宣布劉志丹擔任軍委書記主持中共陜北特委工作。會議指明了今后陜北特委進行活動的方向、 形勢任務。
“威震九邊”是光緒十五年一品頂戴撫陜使者葉伯英題刻。九邊是明代沿長城線上修建的九個軍事重鎮(zhèn),延綏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九個軍事重鎮(zhèn)也是北疆界上的軍事防線。威,尊嚴,頌揚紅石峽關峪險要威嚴和軍事設備力量雄厚,震撼北域邊界全城。
清朝史善慶《游雄石峽》中云:“雄兵十萬擁邊城,峽口猶傳有廢營。子俊筑墻謀自志,仇鸞互市款北城。平沙古木依然險,流水斜橋別深情。愿扇仁風追召杜,群黎咸頌使君生?!?/p>
可見紅石峽在當時具有一定的軍事作用。隨著戰(zhàn)事的消停,紅石峽在水利方面的作用逐漸加強。明成化八年巡撫余子俊等自紅石峽鑿石通渠,修建廣澤渠,灌溉城里田地。光緒六年開鑿普渡橋西崖底石壕,建成東西兩道渠,灌溉城區(qū)土地達數(shù)千畝?,F(xiàn)在紅石峽北峽修壩成紅石峽水庫,20世紀70年代還曾發(fā)電,現(xiàn)是榆林重要水源地。
紅石峽是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剎、摩崖題刻、水利樞紐、軍事要塞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是了解漢蒙風情、邊塞文化、休閑旅游的好地方。1993年7月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2012年被陜西省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2013年7月被市文明辦命名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踐基地、學雷鋒志愿服務基地。2015年7月被中共榆林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被省文物局公布為陜西省文化遺址公園。2019年10月被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設為全國青少年書畫藝術教育實踐基地。2020年被全國教育書畫協(xié)會高等書法教育分會設為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2020年被中共榆林市委宣傳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設為榆林市影視拍攝取景地、西北自駕游基地。
通過上文的論述,使我們了解、掌握了紅石峽文物古跡的文化藝術、民族宗教大融合、熱愛祖國思想、軍事、水利、游樂等方面的價值屬性。隨著榆林文化興市口號的提出,紅石峽又引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我們要將這些價值屬性綜合利用,不斷完善開放、教育、保護、利用、研究、展示服務功能。通過各種形式,提升這些文物古跡的價值,使它們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