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強
(中國文字博物館,河南 安陽 455000)
安陽是甲骨文的發祥地,肩負著向社會普及甲骨知識、展示甲骨文明、促進甲骨研究的重任。傳承和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更是每一個安陽人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配合當前形勢,乘著甲骨文研究熱潮的春風,充分發揮安陽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讓甲骨文成為安陽市文旅產業中一張最亮麗的名片,需要安陽市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高度,重視有關甲骨藏品的搶救性保護措施,推進甲骨文研究專題化、系統化、規模化和精準化,做強做大甲骨相關產業。
安陽是甲骨文的出土地,是甲骨文的故鄉。有關甲骨學界的考古、考證等學術會議多集中在安陽地區,安陽豐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眾多研究學者,安陽甲骨文書家也孳乳浸多。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肩負國家重大甲骨文科研項目,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等都在為甲骨文的保護傳承發揮不竭動力。近年來,安陽市在推動甲骨文研究和發展方面做出了驕人的成績(表1)。這些活動和展覽的成功舉辦,在提升安陽市文化軟實力,推進文化旅游產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 安陽甲骨文大事記(2016—2021年)
殷墟是甲骨文的發現地,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市博物館是甲骨文保護、展示的主要陣地,安陽師范學院擁有全國先進的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安陽學院設有甲骨文藝術研究院,安陽擁有全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殷商文化學會,這些部門和機構常各自為戰,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甲骨文作為安陽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和名片,在城市中的重要位置突出不夠,宣傳不足,除了殷墟和中國文字博物館,未能給游客留下足夠的甲骨文震撼力、沖擊力、感染力。
作為甲骨文發現發掘研究地,安陽理當為甲骨文研究整理注入活力。對甲骨發掘、研究中的資料整理、保護研究重視不夠,沒能給游客留下流連忘返、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的展覽。
作為甲骨文的故鄉,安陽理應培養一批熱愛甲骨、研究甲骨的人才。安陽市甲骨文書法的整體創作質量不高,缺乏原創性。理論研究人才短缺。
首先,要把甲骨文于安陽的重要性擺在文化旅游的突出位置,對與甲骨文有關的物、人及研究成果做好整理、收集、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其次,考古發現和發掘中應當做好保護。考古遺產是大眾的遺產、全人類的遺產,更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資源。如何將甲骨文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學價值更好地展示出來,讓游客享受到考古遺產的成果,是安陽市應當重視和研究的方向。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幾代考古學者、古文字學者和歷史學者發掘甲骨、整理甲骨、研究與釋讀甲骨,應當建立和他們的聯系,包括他們的后代,把他們的甲骨研究資料、事跡、報告重視起來,整理出來,展示出來,保護起來。
舉辦融甲骨文、甲骨學、考古發掘、甲骨文書法藝術于一體的大型展覽,以求引發學術界和社會的關注。需要有甲骨收藏的相關機構,向公眾開放,盤活資源,解疑釋惑。近年中國國家圖書館(“甲骨文記憶展”)、中國國家博物館(“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天津博物館(“殷契重光—紀念甲骨文120周年特展”)等成功舉辦了甲骨文方面的展覽。安陽市應當重視和引入這樣的展覽,同時精心策劃類似展覽,然后進行全國性的巡展,尤其要到西藏、青海等甲骨文發展薄弱的地區進行巡展。
2019年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中有“關于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建議中小學適當安排甲骨文普及課程”的提案。建議安陽市主抓幾所學校,從小學到大學,系統學習甲骨文,辦出特色。組織出版甲骨文科普書籍和甲骨學大師的傳記。編寫面向社會的甲骨讀本,可以根據不同群體的需要,或深或淺地講述甲骨學的發展、釋讀和分期斷代等知識,宣傳甲骨學的科學性,維護甲骨學的權威性。中華書局出版了由中國文字博物館和復旦大學主編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其以專業性與大眾性的出色結合,自推出起就得到高度評價,斬獲中華書局年度好書、中國出版協會年度好書等獎項,并在一年內三次印刷,累計印數過萬,讓非專業出身但是喜愛甲骨文、對甲骨文有興趣的廣大讀者,都可以了解、運用到學術界最新、最權威的研究成果。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準的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國家級博物館,是中華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已經成為安陽市對外展示宣傳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游客主要的參觀場所,在甲骨文傳承和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大數據、云平臺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同時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同意,為充分調動海內外甲骨文研究者的積極性、創造性,解決甲骨文釋讀目前面臨的瓶頸問題,推動甲骨文釋讀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中國文字博物館又承擔了“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的征稿評選工作。作為我國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向來十分重視甲骨文傳承利用工作,開辟了甲骨學堂、專家大講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等多種形式。2017年11月20日,中國文字博物館成為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安陽市應籌劃專項資金用以扶持一批以挖掘、整理、研究甲骨文書法遺跡和書法家為學術定位的人員。甲骨文既是一種重要的文字資料,又是重要的書法藝術形式,雖然甲骨文書法起步較晚,但已成為漢字書法藝術中重要的書體之一。甲骨文的出土,令書法界有幸目睹三千年前殷人的刀筆文字。以甲骨文集聯、集句、集詩,以甲骨文入印,成為書法藝術展覽中新的特色。如何在當今書法展覽中讓甲骨文書法全方位地被接納,更加有效地融入書法體系,更好地推動和促進當代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的政治檔案,也是早期宗教活動的記錄,占卜活動是王室大事,因而對書寫契刻方面也有相當高的要求,書刻者的技藝水平很高,且累代相傳,不斷錘煉精進,成為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正如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自序中的評價:“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臨摹甲骨文必須從打基礎入手,不斷的量變才能有形成自我風格的質變。臨摹中要注意思考并總結甲骨文的風格特點。甲骨文的書法價值在于它形成了不同書體風格,流派紛呈。董作賓的殷墟甲骨五期及甲骨文斷代十項標準,以及后人的補充完善,使甲骨文面貌得到還原。臨摹中要明白字體分類要素,每一期書體風格,每一期字體的用筆及組合特點。同一片甲骨上,左右卜辭風格完全不同,線條的粗細以及刀法也不一樣。臨摹中不僅要注意字形的結構變化、字與字之間結合的因素,還應考慮甲骨片的形狀和文字所處空間的變化,從中體味甲骨文線條、結字、章法的美和古人豐富的想象力。
縱觀這些年全國書學討論會,甲骨文在論文入選方面令人震驚(表2)。甲骨文書法是我國墨苑里的一朵新葩,作為古代書法藝術中的濫觴,尚沒有重要的書學理論依據。受甲骨文出土材料局限,許多凝聚著先人們豐厚民族文化的精髓無從考釋,加上甲骨文發現時間短,研究者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書學理論供參考。當今很多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對甲骨文發掘的歷史、甲骨文研究及甲骨學發展過程關注不夠、了解不深,對甲骨文書法的理論、史論、美學、技法、批評、教育、對外交流及工具材料不去進一步探索,也就不可能有好的甲骨文方面的書論,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的甲骨文書法作品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書法理論建立在書法創作基礎之上,實踐沒有止境,書學的認識、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就要繼續。學術研究有學者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次思考,書法在此基礎上可以生發出體現時代精神的人文風貌。這需要有一批挖掘甲骨文字與書法的專業人才去研究,彌補空白。

表2 全國書學討論會甲骨文書法方面論文情況
“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安陽市應以此為契機,建立甲骨文人才數據庫,凝聚甲骨研究人員,促進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做推廣。建立甲骨文研究者、書法愛好者、甲骨文研究團體機構等統一的富有成效的宣傳推廣機制;高等院校、甲骨文收藏單位、博物館和媒體利用各自優勢,充分展示、宣傳甲骨文知識和文化。建立甲骨文新材料整理及發布平臺。王國維曾說:“古來新學問之大起,大都由于新發現。”這表明新材料的發現發展有助于人們獲得對歷史的新認識。及時關注、學習和繼承前人的文字考釋成果并及時吸收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和教益,又避免重復性勞動,從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解釋。
甲骨文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是全世界共同的財富。“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化,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讓甲骨文成為安陽市的名片是神圣的使命和擔當。當今“甲骨文表情包”“甲骨動畫系列”“甲骨文文創產品”都深受追捧。安陽市要進一步挖掘甲骨文的內涵,讓甲骨文活起來,讓甲骨文助力推動安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這不僅能提高安陽文化旅游的支柱產業,還能在推動和繁榮甲骨文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