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陽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河北 承德 068450)
落葉松在中國東北、內蒙古及西南、華北的高山上有廣泛的分布,是當地主要的森林組成樹種之一。尤其是在河北圍場地區的華北落葉松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興安落葉松,落葉松林的蓄積量在整個林區的木材蓄積量中占絕對優勢。故此次將河北圍場地區華北落葉松引種內蒙古地區,將其生長情況與本土樹種興安落葉松生長情況進行比較試驗,對充分挖掘現有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創新種質資源,解決林木引種馴化,選擇優質苗木,都有巨大裨益。
在我國天然分布的落葉松共11種(含1變種),引入栽培有兩種(日本落葉松、朝鮮落葉松),其中國民經濟意義較大的有4種,其各自分布范圍見表1。圍場地區分布的有華北落葉松和興安落葉松(引種栽培)。

表1 我國落葉松屬樹種的分布
華北落葉松的天然分布主要為河北、山西二省。在河北省,主要分布在東北部承德圍場縣、隆化縣霧靈山及張家口蔚縣的小五臺山,垂直分布海拔為1390~2520m。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也有零星分布。
興安落葉松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山脈的寒溫帶山地,形成大面積純林。往南隨山脈走向呈舌狀延伸至阿爾山一帶,零星分布到大興安嶺南端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黃崗梁(北緯43°30′),與華北落葉松分布區接壤。
育苗地應選在土質肥厚、坡度較緩、有良好排水、土地肥沃的沙壤土之中。距造林地近,運輸方便、水源充足、便于管理。翌年造林前取出苗木,根系沾漿,裝入保鮮袋保濕。運往造林地途中也要注意保濕,造林過程中苗木要放在裝有泥漿的植苗桶內。
在育苗的前一年對土地進行深耕作業,深30~35cm為宜,摘除雜草和石砬。坡度小于15°,母巖為泥質巖類,腐殖層厚度大于30cm,排水良好的坡地和緩坡地,適用于帶狀整地。帶寬80cm,深30cm。其他立地條件均采用穴狀整地,穴的直徑為65cm,底徑40cm,深30cm。整地時間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或雨季進行。
華北落葉松喜光、速生、樹干通直飽滿、天然整枝良好,這些特性都要求造林密度不能太大。但落葉松間伐小徑材經濟價值較高,故初植密度采用先密后稀的原則。最佳立地條件,培育大徑材時,密度為2,500(2mx2m)~3,300(1.5mx2m)株/hm;培育中、小徑材時,密度為3,300(1.5mx2m)~4,400(1.5mx1.5m)株/hm,生產中也有采用5,000株/hm(1mx2m)。
栽植時采用穴植或縫植,最好采用穴植,做到栽正扶直、深淺適宜、不窩根、不露根。覆土時要分層覆土,先填表土、濕土,后填新土、干土;培土深度要超過原際1~2cm,表層覆1cm虛土。在造林過程中苗木根系要打漿保濕,防止風吹日曬,栽植時間須在春季返漿時進行。
造林后連續撫育五年七次,即2、2、1、1、1;一般林撫育三年四次,即2、1、1。春季造林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第一次撫育,目的是防凍拔及彌補造林時的不足,主要撫育內容為扶正、培土、踏實。以后各次撫育主要是除草、松土、割灌。造林頭三年,根據不同整地方式分別采用帶狀和穴狀除草、松土,后兩年在造林地內全面割草、割灌。撫育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中旬。
林分郁閉后,調節密度是培育不同徑級落葉松用材林的重要手段。一般在40年的培育期內,進行2~3次間伐,第一次在造林后的16~18年進行,以后每間隔7~8年間伐一次。不同培育目的、不同立地條件、不同初植密度期間伐起始年限、間伐強度、間隔期也不同。間伐采用下層撫育伐,間伐木選擇的原則為留優去劣、留大砍小、留稀間密。
一般撫育3~5年,主要內容為除草、松土,并結合擴穴培埂。
落葉松幼林10年后林分郁閉,郁閉后要修枝。17~18年可長成緣材,應進行適度撫育間伐,以改善林木生長條件,并獲得一些有利用價值的小徑材。要注意伐去病枯木、被壓木和生長不良的樹木。
在黃土丘陵地區和內蒙古陰山山地東段引種的華北落葉松表現出良好的生長情況。其生長速度與原產地差距較大(表2),比樟子松、油松快0.5~1.0倍,但在立地條件差的陽坡生長不如樟子松、油松。

表2 華北落葉松引種生長狀況
試驗地址設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白狼林業和草原局(119°46′57″E,46°48′08″N),該區域位于大興安嶺中段嶺脊南側,平均海拔1200m,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溫暖短暫,冬季寒冷漫長,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為380mm,主要集中在7~8月。無霜期僅為70d,覆雪期長達7個月,極端最高氣溫34.1℃,最低氣溫為-46℃。土壤類型主要有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澤土等。主要植物種有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山楊、楊樹、柳樹、叢樺、興安杜鵑、繡線菊、刺玫、披堿草、羊茅、針茅、山黧豆、委陵菜、地榆等。
2021年夏秋二季調查造林保存率,通過測經緯儀和卷尺測量樹高量,使用胸徑尺測量距地1.3m處,作樹干胸徑。
立木材積量采用平均實驗形數法,運用胸徑和樹高計算得出,其計算公式如下:
V=(h+3)×g×f
V 為立木材積量(m);h 為樹高值(m);g為胸徑處橫截面積(cm);f為華北落葉松平均實驗形數,數值為0.41。
以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白狼林業和草原局引種華北落葉松情況為例,內蒙古白狼林業和草原局在1985~1990年期間,主要以皆伐為主。更新造林的主要樹種為興安落葉松。華北落葉松具有一定耐寒性,人工引種在陜西、山東、甘肅等省已取得初步成功。華北落葉松在苗期階段,其地徑生長、苗高等比興安落葉松效果好(表3)。

表3 白狼林業和草原局華北、興安落葉松苗期生長狀況
為了能進一步了解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在相同條件下樹高、胸徑和材積郁閉后的區別,選擇林業和草原局種苗繁育基地林場,做了4塊面積為0.06hm樣地,對765株目標樹進行了實測。每個徑階均進行了標準木的解析,共解析出了78株樣木。統計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不同林齡的生長量比較表(表4)。

表4 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生長量對比表
為了更直觀了解華北落葉松和興安落葉松在興安盟地區的生長情況,選擇兆兒河林場、小莫爾根河林場和光頂山林場三個地,進行標準的選種、引種實驗。統計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不同林場不同林齡生長規律對比表(表5)。

表5 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不同林齡生長規律對比表
林齡為15年的華北落葉松平均胸徑為6.8cm,而林齡15年的興安落葉松平均胸徑卻為14.9cm。從解析數據可知,林齡15年的華北落葉松胸徑生長量已近衰退期,年平均生長量不足0.2cm;而興安落葉松仍處于生長旺盛期,年平均增長量逾0.8cm,是華北落葉松胸徑增長量的近4倍。華北落葉松在林齡10年時,因樹高、胸徑增長速度緩慢,幾近進入“暫停期”,導致材積增長量接近停滯,遠不如鄉土樹種興安落葉松。從實驗中還發現,引種的華北落葉松病腐率為20%左右,彎曲木占比接近45%,出材量僅為18%。
在兆兒河林場、小莫爾根河林場和光頂山林場三個林場引種實驗可知,華北落葉松在苗木期適應性強,生長旺盛,林齡在4年左右的華北落葉松胸徑及樹高均高于興安落葉松生長速率的30%~60%;但華北落葉松在郁閉后,生長緩慢,在7~8年被興安落葉松趕超。此外,研究發現,胸徑的連年生長量峰值出現在6~7年,樹高的連年生長量峰值出現在10~12年,我們可以根據其生長規律去經營林木。
華北落葉松原產于河北、山西等地,適于年降水量650~900mm的高山地帶。內蒙古興安盟地區引種河北圍場、豐寧地區的華北落葉松,不適于內蒙古興安盟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經造林后,盡管能夠成活,但生長緩慢、樹干彎曲、發育不良,苗木期過早生長、結實,材積量、生長速度、胸徑、樹高等指標遠不如鄉土樹種興安落葉松,現已形成低效林分,社會、經濟、環保價值不如興安落葉松,基本不適于當地大面積造林使用。
經研究,華北、興安落葉松胸徑、樹高的等實驗數據,發現連年生長量峰值出現年份,可按照其生長規律經營林木,培育大徑級材,最大程度創造生態和經濟價值。
華北落葉松引種內蒙古興安盟地區,豐富了當地的樹種組成,增加了種質資源。對未來的林木育種工作,提供了新的繁殖素材。但由于受植物分布特性及維度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與當地鄉土樹種興安落葉松相較還有非常大的差異。
華北落葉松的引種,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我們要堅守科學的嚴謹與道德底線,謹慎處之。我們常懷感念之心,尊敬自然,順應自然,摒棄“人定勝天”的思想,否則帶來的不是豐碩的實驗成果,而是生態界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