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薇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
生態農業主要是基于綠色環保理念,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打造的能夠獲取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農業產業格局,而鄉村旅游則是依托于農村特有的文化資源、景觀資源、自然資源及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種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業格局。近年來,我國的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完全得益于當地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蓬勃興起,由此可以看出,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建設當中始終占據著主導位置,據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的農業生產克服了疫情沖擊與洪澇災害的影響,糧食生產再次獲得大豐收,全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 015 986億元,較上一年相比增長了2.3%。在這喜人成績的背后,生態農業這種新型的產業模式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有效推進了我國傳統農業生產作業模式的創新改革進程。而鄉村旅游產業作為生機勃發的第三產業,與鄉村生態農業已經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態農業為鄉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生態農產品吸引了大批游客,以至于鄉村旅游成為近年來較為火爆的旅游熱線,另一方面,鄉村旅游也為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由此可以看出,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在這一背景之下,各地農村不斷完善當地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條,并以此來繁榮當地的鄉村旅游市場,當這一片廣闊的市場開啟以后,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所創造的經濟總量也將不斷攀升,這就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因此,發展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先決條件。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關系
傳統的鄉村旅游業態雖然突出了原汁原味的鄉村氣息,游客進入鄉村旅游勝地后,吃的是農家飯,游覽的是農家采摘園,住的是農家院,但是這種原始的鄉村旅游業態需要游客克服農村的惡劣環境,這就影響了游客的游玩體驗,同時,也會給當地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為了突顯當地農村的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當地的旅游管理部門應當著眼于鄉村住宿條件,在保留特色化、人文化特點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民宿業態,以適應廣大游客的居住需求[1]。
以“山西晉南地區的地窨院文化”為例,地窨院是我國勞動人民為了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為了求生存、求發展而建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用建筑。該建筑的建造順序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挖掘土方,坑的深度一般7~10 m,形狀多為正方形,邊長在20~30 m。這一工序結束后,需要晾曬半年以上的時間,以保證坑內水分充分揮發掉。第二步是挖掘坑下主窯,主窯應當與坑外一個斜坡形通道相連,并直接通向地面,以供人們出入。第三步是挖掘輔窯,輔窯的位置多在主窯兩側。在挖掘工序結束后,需要在院坑崖頂四周砌筑3~4 m的花磚墻,并且保證高出地面0.5~1.5 m,以起到防雨、防水作用。為了保證良好的排水效果,通常在地下院內部挖掘兩口深井,這種深井的深度在40 m左右,其一口深井的作用是存儲生活用水,另一口深井被稱之為滲井,其功能是為了有效防止水患。另外,排煙系統是地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造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煙囪鉆打操作,即掘一處高度在2 m、寬度能夠容納一個人站立的龕。在鉆打煙囪時,主要根據杠桿原理,將連接于撬板另一頭豎桿上面的鏵頭朝上戳,進而形成煙囪,煙囪建造完畢,可在窯洞后方及門檻下方分別設置通風口,以保證地窨室內能夠流入新鮮的空氣。地窨院的獨特民居形式具有良好的防風、防澇、防盜、防火功能。因此,這種建筑形式即融合了建筑學的科學智慧,也體現我國勞動人民對文化傳播以及生命延續的思想。基于地窨院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旅游管理部門應當“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地窨文化資源的優勢,將其列入鄉村旅游規劃,一方面可以解決游客的住宿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建立當地的特色旅游品牌,這對構建完整的鄉村旅游產業鏈條,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農業這一新興業態出現之后,主要不以復合生態系統模式為主,稻田養魚、林糧間作、林果間作、林藥間作,以及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樣利用模式。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生態農業這一概念也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化高科技技術,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能夠進一步拓寬生態農業的發展渠道,使各地農村的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生態農產品走向全中國甚至遠銷海外,在這種情況之下,生態農業給地方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正向促進作用將體現得淋漓盡致。基于這一模式,各地農村應當依托于當地的特色農業以及一些土特產品資源,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條。
首先,改變營銷策略,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僅限于長短途運輸,這種模式不但增加了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微乎其微。為了砍掉中間運輸環節,減少運輸成本,廣大農戶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電商銷售平臺,來推廣當地的土特農產品,一來可以打造品牌效應,二來能夠節省大量的運輸成本。其次,加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即通過建立綠色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的方式,來種植和加工更多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水果或者其他農副產品,這樣能夠逐步擴大當地農村的對外影響力與知名度,尤其對外地游客來說,一旦這種知名度被打響,勢必會給當地的招商引資帶來良好的發展勢頭。最后,鼓勵當地農民進行自主創業,以當地的生態農業產業結構為著眼點,開辟一些新型的、能夠吸引大批投資者的生態產業,進而來促進地方經濟的良性發展[2]。
鄉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依托于當地豐富旅游資源的同時,與當地的鄉音、鄉情、鄉土文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當地的旅游管理部門在開發和建設旅游景點的同時,應當兼顧考慮當地一些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比如古建筑、傳統民宿、鄉村街巷、古遺址、田園景觀、運河、水渠、山林等物質類文化景觀,以及飲食、服飾、傳統手工藝、廟會、節慶、村規民約、民間藝術、地方志等非物質類文化景觀。游客參觀游覽的目的不僅僅是感受濃濃的田園風情,更重要的是接受鄉村傳統文化熏陶。基于對游客心理的這一需求,當地農村應當利用互聯網平臺、微信、微博客戶端、短視頻平臺來宣揚當地的鄉村傳統文化。以微信這種常用的宣傳模式為例,當地村民可以自發地組織一支對外宣傳隊伍,并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者組建微信群的方式,來拓寬宣傳渠道。比如當地的民間藝術較為盛行,負責宣傳的農戶或者當地的村干部可以將民間藝術形式錄制成短視頻,然后共享到微信公眾號或者微信群,通過微信群成員的轉發,當地的民間藝術形式也將向更加廣闊的社會面傳播,這樣既塑造了當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同時也對改善當地的招商引資大環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人們的關注焦點開始向旅游度假、休閑娛樂的方向轉移,而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游客的熱衷度不斷攀升。基于對這一利好局面的考慮,各地農村應當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以及特色生態農業,積極打造生態旅游度假村。首先,打造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通行環境,在村與村之間搭建一座資源共享與互通的“橋梁”,使各個鄉村的旅游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其次,將當地的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到一起,重在打造當地生態旅游品牌。比如當地的綠色農副產品具有極佳的口碑,當地農村可以借助于開通旅游通道的契機,向廣大游客大力宣傳綠色農副產品,這樣既可以擴大品牌宣傳效應,也能使得廣大游客對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及旅游資源產生一種依附感,這對當地經濟的穩步增長將產生深遠影響。最后,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光顧,當地農村應當專門建立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業示范區,將第二、第三產業有機地融合到一起,通過當地的生態農業產業結構來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比如當地的山野菜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之所以成為廣大游客的打卡地,與久負盛名的山野菜產品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當地農村應當以山野菜產品為經濟發展契機,通過建立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條,為地方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政策保障是出臺相關的惠民惠農政策,通過一些激勵性政策,來鼓勵農民積極地投入創業大軍當中,進而摒棄過去“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觀念。2021年7月,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了2021年重點強農惠農政策,該政策在稅收減免、農業補貼、糧食主產區扶持、拓寬支農資金渠道、落實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優待與扶持舉措,各地農村可以參照這一政策性綱領,結合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業財政收入狀況,制定出臺相應的惠農政策,以保障廣大農民的基本權益。另外,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正處在轉型升級期,而各地的生態農業產業建設進程也體現出了不一致、均衡的特點,因此,為了規范鄉村旅游市場,使鄉村的旅游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各地農村應當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鄉村旅游攻略,并盡快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體系,這樣才能加快推進當地生態農業產業建設發展進程,進而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3]。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各地農村應當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人文景觀、傳統文化等要素,對鄉村發展藍圖進行精心規劃和設計,以保證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大化、最優化。第一,延伸生態農業產業鏈條,將現代化高科技技術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將生態農業產業賦予更多的高科技元素。第二,努力培養和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借助于“天時、地利、人和”,并遵循“保護原始生態環境”的原則大力開發旅游資源,并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此擴大當地農村的影響力。第三,建立和完善旅游后勤保障體系,即為了保障廣大游客的旅途安全,使游客能夠收獲最佳的旅游體驗,當地農村應當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編織一張安全保障大網。比如在交通安全方面,可以利用GPS定位技術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路線,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分析游客的主觀需求,進而編制一套能夠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的旅游方案,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游客提供24小時的服務保障,包括基本生活保障、飲食安全保障、人身安全保障等。通過這種精心的規劃設計,能夠吸引更多游客的光顧,進而使當地的旅游經濟得以激活。
生態農業產業建設與鄉村旅游產業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于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來說,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以至于投入的資金往往捉襟見肘,無法打造生態農業產業及旅游產業格局,使得當地的農業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出現了閑置和廢棄的情況。為了切實改善這一狀況,各地農村應當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首先,借助于當地的金融機構,以信用貸款或者產業抵押貸款的形式來獲取更多的建設發展資金,比如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為農業發展提供專項資金的金融機構,應當放寬信貸政策,為當地農村各種農業資源與旅游的高效利用提供更多的貸款扶持。其次,各市縣的財政部門應當專門建立一個專項基金,用于扶持當地農村生態農業產業及旅游產業建設,并通過建立規范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對專項基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管,保證每一分錢都能夠花在刀刃上[4]。
專業型人才是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的中堅力量,尤其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專業技術卓越、管理經驗豐富、敬業意識強烈的全面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各地農村應當著眼于實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隊伍,進而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比如可以聯合社會力量,與當地的一些龍頭企業或者專業對口的高等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建立培訓實習基地的方法,讓這些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發展機遇。為了驗證培訓效果,當地的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可以通過績效考核的方式對參訓人員進行業務與技能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人員,遵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原則進行處理,進而給經驗豐富、綜合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優秀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因此,為了促進三者的協調發展,首先,應當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產業發展體系,以當地農村的特色生態農業為出發點,形成一條完整的產、供、銷鏈條。其次,依托當地農村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一個資源高效利用的旅游產業格局,進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早日實現打好基礎,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