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艷
(婁底市農機技術推廣中心,湖南婁底 417000)
當前,“三夏”工作正在全國逐步展開,許多地方對農機進行檢修保養、技術調試,確保機具以最佳狀態投入機收作業;舉辦技術培訓,讓農機手熟練掌握農機具調整方法和機收減損技術操作要點;開展機收減損技術比賽,以賽促訓、以賽提技,促進顆粒歸倉、增產豐收。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在增收。從大田高產到顆粒歸倉,夏糧豐收的鏈條中,機收減損是重要一環。
2022年7月20日,婁底市第三屆農機技能比武在雙峰縣舉行,來自全市各農機專業合作社及農機大戶中的24名農機高手各顯神通,比拼“真功夫”,采用中聯重科公司4LZ-6ZL履帶全喂入收割機,以競技交流的方式提升農機操作技能水平。機收減損,不僅機械要好,機手技術更要嫻熟。專家按照損失率、漏收情況、速度、割茬高度等指標考核打分。機收損失率為主要考核環節,分數占60%,參賽機手機收平均損失率0.28%,均未超過收獲機具作業質量標準。此次比武將水稻機收減損作為全年農機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農機干部和廣大農機手、種糧農戶深感節糧減損的重要性,落實農機管理服務措施,全方位提升水稻機收質量,為全年糧食穩產增產貢獻力量。由此可見,機收操作如何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應做好如下幾方面。
機手應提前檢查調試好機具,確定適宜收獲期,嚴格按照作業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減少收獲環節損失。
為預防和減少作業故障,作業季節開始前要依據產品使用說明書對聯合收割機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與保養,確保機具在整個收獲期能正常使用。需及時清理散熱器,檢查空氣濾清器、割臺、輸送、攪龍箱體、脫粒齒、凹板篩。為防止散熱器堵塞,水箱溫度過高,將散熱器上的草屑、灰塵清理干凈。每次作業前,看割臺、輸送帶及傳動軸等運動及連接部分的緊固件和連接件,防止松動;潤滑油、冷卻液是否需要補充,運轉部件和升降系統是否正常,傳動皮帶張緊是否有度,攪龍箱體與糧倉連接密封性銜接緊密。脫粒齒、凹板篩是否磨損過度。要經常檢查凹板篩和清選篩的篩面,防止被泥土或潮濕物堵死造成糧食損失,如有堵塞要及時清理。
試收割作業距離以25~30 m左右為宜,根據作物、田塊的條件選擇適合的作業速度,對照作業質量標準仔細檢測試收割效果,對相應部件(如風機進風口開度、振動篩篩片角度、脫粒間隙、撥禾輪位置、半喂入收割機的喂入深淺、全喂入收割機的收割高度等)位置及參數進行調整。調整后再進行試收割并檢測,直至達到質量標準為止。
防止過早或過遲收獲造成脫粒清選損失或割臺損失增加,應準確判斷確定適宜收獲期等。
水稻收獲的最佳時間是果實成熟期。稻谷的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其含水量在20%~25%。此時稻谷植株大部分葉片由綠變黃,稻穗失去綠色,穗中部變成黃色,稻粒飽滿,籽粒堅硬、此時水稻進入完熟期。在易發生自然災害或復種指數較高的地區,為搶時間,可提前至九成熟時開始收獲。
南方春季水稻從4月中旬開始育苗,7月下旬就可成熟收割,緊接著就進行晚稻插秧,一般在立秋前結束,10月下旬~11月份晚稻收割。
機收作業時,應嚴格按表1中作業質量標準執行。

表1 水稻聯合收割機作業質量標準
要實地察看種植品種、生長高度、植株倒伏、作物產量等情況,把機具調到最佳狀態。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作業質量要求,隨時查看作業效果,如遇損失率變大等情況,要及時調整機具參數,確保收獲作業低損、高效。
水稻高度為65~110 cm、穗幅差≤25 cm,選用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作物高度超過110 cm時,可以適當增加割茬高度,對半喂入聯合收割機要適當調淺脫粒喂入深度。收割易脫粒品種(脫粒強度小于100 g)或采用高留茬收獲時,應使用全喂入收割機;收割難脫粒品種(脫粒強度大于180 g)時,可采用半喂入收割機。
作業前應清除田里石塊、木樁等硬雜物,觀察田塊的泥腳情況,對可能造成陷車、跌落、傾翻的地方做出標識,確保作業安全。查看田埂情況,如田埂過高,應在田塊的右角先用人工割出(割幅)×(機器長度)一塊空地,也可在田塊兩端的田埂上開1.2倍割幅的缺口,以免造成谷粒損失。
沿著田塊的右邊先割出一行,采用兩到三次倒車、前進直線斜割的方法,開出田角割道后,再轉為直線收割。收割過程中機器應保持直線行走,切忌邊割邊轉彎,壓倒部分谷物造成漏割,增加損失。
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一是四邊收割法。對于長和寬相近、面積較大的田塊,開出收割道后,收割一個割幅到收割區地頭,升起割臺,沿收割道前進5~8 m后,邊倒車邊向右轉彎,使機器橫過90度角,當割臺剛好對正割區后,停車,掛上前進擋,放下割臺,再繼續收割,直至將谷物收割完。二是左旋收割法。對于長寬相差較大、面積較小的田塊,沿田塊兩頭開出的割道,再沿長邊的方向割到收割區地頭,不用倒車,繼續前進,左轉彎繞到收割區另一邊進行收割。
對于新的或大修后的收割機,在使用初期(磨合期),水稻收割機處于磨合期,這時作業負荷應小些,作業速度要慢些。磨合期結束后,當收割機的技術性能穩定可靠時,作業負荷加大些,作業速度可快些,以充分發揮收割機的作業效率。對于水稻長勢較好、密度大、稻稈高、產量高的稻田,收割作業時速度可慢些,水稻稀疏矮小、產量低,作業速度可快些。作業過程中應盡量保持發動機在額定轉速下運轉,地頭作業轉彎時,應適當降低作業速度,防止清選篩面上的物料甩向一側造成損失,保證收獲質量。若田間雜草過多,應考慮放慢收割機作業速度,減少喂入量,防止喂入量過大導致作業損失率和谷物含雜率過高等情況。
收割機作業地低洼時,應將收割機行駛裝置改成履帶式或半履帶式,以便及時收割作物;泥腳深度較大時,增加機組的地輪寬度,以加強防滑能力并盡可能擴大接地面積,以防機器下陷。季節性搶收時,如遇到潮濕作物較多的情況,要檢查凹板篩、清選篩是否堵塞,注意及時清理。在進行濕田收割前,確認作物狀態(倒伏角的大小)和田塊狀態(泥濘程度),收割過程中如遇到收割機打滑、下沉、傾斜等情況時,應降低作業速度,避免急進、急退,不可急轉彎,不在同一位置轉彎,及時排出糧倉內的谷粒,以減輕收割機的負荷。在濕田中收割倒伏作物或潮濕作物時,需低速、少量依次收割,并及時清除割刀和喂入筒入口的秸稈屑及泥土。
對倒伏或較為泥濘的濕田中水稻,調整收割機作業參數,選擇好天氣。應提前2~3天排干田中積水,收割時間最好選擇晴天、空氣干燥的時間段,以減少損失,可通過安裝“扶倒器”和“防倒伏彈齒”裝置,盡量減少倒伏水稻收獲損失,收割倒伏水稻時放慢作業速度,原則上倒伏角小于45度時,收割作業不受影響,但要適當向下調整撥禾輪,以確保順利撥禾和正常切割。倒伏角45~60度時,撥禾輪位置前移、調整彈齒角度后傾;在倒伏角大于60度時,使用全喂入聯合收割機逆向收割,撥禾輪位置前移且轉速調至最低,調整彈齒角度后傾。密植水稻的收割要降低收割機作業速度,防止割下的水稻堆積堵塞。
在木翻輪壓板上增加帆布條,以增加撥禾輪在撥禾過程中的緩沖作用,減少掉粒損失;降低撥禾輪高度,使撥禾輪不擊打作物穗頭部位,以減少掉粒;降低撥禾輪轉速,以減少對切割物的擊打次數。
收割機在作業時,遇到以下情況之一時,應立即停機進行檢查。一是發動機或傳動箱突然出現異響或氣味;二是發動機潤滑油表顯示壓力在不正常范圍,發動機轉速異常升高,油門控制失效。發生冷卻水沸騰時應停止作業,使發動機無負荷狀態下低速運轉到溫度降低后再停機。禁止高溫時擰開水箱蓋,避免被燙傷。作業時應根據作物品種、高度、產量、成熟程度及秸稈含水率等情況來選擇前進擋位;用作業速度、割茬高度及割幅寬度來調整喂入量,使機器在額定負荷下工作,盡量降低夾帶損失,避免發生堵塞故障。
可以在收割機上裝配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在線監測裝置,駕駛員根據在線監測裝置提示的相關指標、曲線,適時調整作業速度、喂入量、留茬高度等作業參數,把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
要切實增強“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市農機部門組織縣、鄉(鎮)農技人員,深入“雙搶”一線,開展水稻機收損失調查,查找機收損失原因,宣傳水稻機收減損技術,進一步提高廣大機手和農民增強機收減損意識。通過網站、短視頻、微信群等傳播渠道,大力開展機收減損知識宣傳、典型宣傳。積極組織開展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活動舉辦過程按照農民自愿、就地就近、提供機具、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干擾正常收獲秩序、不增加機手負擔,引導農機手按標準規范作業。實現以賽促訓、以賽提技,為廣大農機手營造良好比氛圍。
各市縣要結合實際,成立技術指導小分隊,進村到田,蹲點服務,指導農戶和機手因地制宜選擇收獲時機、合適機具和機收方式,圍繞降低割臺損失、夾帶損失、清選損失等作業環節,示范操作,針對作物因災倒伏的特殊情況,迅速調度適用機具支援搶收,精準開展技術指導。研究糧食作物機收損失情況及原因,組織開展機收地塊隨機實測、抽測等工作,摸清機收損失真實情況;在重要農時期間,強化對基層機收減損工作指導服務,確保各項減損措施落實到位。
為進一步提高收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駕駛操作技能,建議定時定點舉辦水稻水機收技術培訓班,指導參加培訓人員進行田間實地操作、指導機手開展機械檢修保養,提高機手操作技能和維修保養水平。各市縣要大力開展農機手技能培訓,宣傳貫徹水稻機收減損指導意見,利用農機手實訓基地、骨干農機企業以及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專業化力量,形成培訓合力,提高培訓質量。要督促農機生產企業、經銷商做好機手特別是新機手的培訓工作,引導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帶頭做好機手培訓,特別要強化新機手田間操作實訓,切實提高規范作業能力。同時,要組織農機推廣骨干開展機械保養維修、減損技能、安全生產等技術巡回培訓指導,幫助機手正確調整機具參數,及時修復更換磨損的脫粒清選部件,排除故障,降低收獲損失。
組織農機推廣骨干開展機收地塊隨機實測、抽測等工作,摸清轄區內機收損失真實情況,有針對性地優化工作措施。運用監測結果,逐步探索農機作業質量與駕駛證積分、扣減掛鉤機制。
2021年,婁底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6%,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3%,全市舉辦新機具新技術現場演示會及培訓班23場,推廣高速插秧機92臺、有序拋秧機65臺、旋耕機123臺、拖拉機87臺;在第十二屆“湘博會”期間,婁底市共使用國家補貼資金5 000余萬元,市級累加補貼資金1 600萬元左右,農戶現場購買大中型農機具3317臺(套),成交金額2.18億元,交易額比上屆增長5.3%。搶農時、修機具、減耗損,“大比武”是技能、機械的硬件比拼,是普通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但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端牢自己飯碗的底氣更足。農機部門應立足服務“三農”這一基本點,以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為載體,以綠色增產的農藝技術為內容,制定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和技術路線,推進耕種收管綜合機械化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