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俊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山西晉中 030619)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為追求經濟高速發展,加速發展重工業等對環境不友好產業造成社會環境污染嚴重,酸雨、霧霾、泥石流等現象嚴重威脅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基于環境污染帶來的重大破壞,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出版《綠色經濟藍圖》,在此書中,皮爾斯首次提出“綠色經濟”理念。他認為,綠色經濟即可持續發展經濟,至此,綠色經濟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重大自然災害、極端天氣頻繁發生,社會各界逐漸意識到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全國各省中,云南省走在綠色經濟發展前列。1999年,云南省出臺《云南綠色經濟強身建設綱要》討論稿,在綱要中提出,云南省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走出有云南特色、創新性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2020年,我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環境質量達標城市僅占59.9%,山西省三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居于后20位,太原市排名為倒數第三位,山西省綠色經濟發展與一線城市仍有一定的距離,亟需綠色經濟發展舉措的落地。
關于綠色經濟的概念,本文引用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司何炳光關于綠色經濟的定義,即綠色經濟就是經濟的綠色化、綠色的產業化,是指要把環保活動轉化成經濟活動。
1962年,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出版名為《寂靜的春天》科普讀物,揭露了有機氯類殺蟲劑DDT作為農用殺蟲劑對社會環境帶來的不可逆損害,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的雛形逐漸顯現。1987年,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議召開,此會議以“持續發展”為綱領,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并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定義進行闡述,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堅持可持續發展 共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演講,字里行間展示了中國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決心。
在學術界,可持續發展理論可以分為“弱可持續發展”和“強可持續發展”。“弱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自然資源可以被人造資源代替。顯然,這種理論強調了“人”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強可持續發展”則認為,自然資源不可能被人造資源代替,人類應限制對自然資源的一味索取。顯然“強可持續發展”理論對環境發展有利,但是,仍有許多國家、地區為發展經濟而不惜犧牲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
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的具體形式和實現路徑之一,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低碳經濟是指經濟社會發展要逐漸與二氧化碳排放量脫鉤,既要實現經濟的增長,又要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控制碳排放。日本是亞洲國家中較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就已經開始出臺低碳經濟相關法律。在我國,近些年對于低碳經濟的研究也逐漸完善,2008年,以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為首的一些低碳經濟研究機構逐漸涌現,各大機構圍繞低碳經濟,探索發展經濟的同時改善碳排放的具體舉措。為改善我國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與碳達峰的概念產生以來,我國各行各業為實現兩個目標而努力。
循環經濟是綠色經濟的另一具體形式和實現路徑。循環經濟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受到宇宙飛船資源循環啟發而提出循環經濟這一概念。目前在中國,循環經濟得到高速發展,2013年,經民政部批準由原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更名成立的跨地區、跨行業、全國性的社團組織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成立,協會致力于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關于循環經濟的概念,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理解認為循環經濟即傳統的垃圾經濟,即在經濟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從末端治理的環境管理角度循環利用廢棄物。另一種理解是指通過生命周期綠色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資源生產率。
根據徐曉光等人2021年的研究,影響綠色經濟發展的因素包括社會發展、經濟效率、創新驅動、生態建設、惠民公平,因此,借鑒前人研究經驗,通過利用熵值法并結合影響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因素構建出山西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在構建山西綠色經濟綜合指標時,借鑒前人研究經驗將社會發展、經濟效率、創新驅動、生態建設、惠民公平五大因素作為準則層指標,結合山西本地數據可獲得性,在每個準則層中選取三個二級指標,通過使用熵值法確定二級指標的權重,進而得出山西綠色經濟綜合指數。通過查詢國家統計局、山西統計年鑒,選取2008—2019年數據作為樣本,共收集180個數據,具體指標選取如表1。
熵值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法,是根據觀測值所包含的內部信息大小來確定權重的一種方法。數據的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則越小,那么熵值也越小;數據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值越大。其賦權方法如下:
3.2.1 構建數據矩陣

3.2.2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由于構建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各項二級指標單位不同,在構造指標時會受到量綱影響,故對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這里選擇歸一化方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歸一化處理如下:

3.2.3 定義熵
在有m個指標,n個被評價對象的數據中,第i個指標的熵為:

3.2.4 定義熵權
定義好第i個指標的熵之后,可以算出第i個指標的熵權:

3.3.1 數據處理
使用社會發展、經濟效率、創新驅動、生態建設、惠民公平五大因素作為準則層指標,并在每一個準則層中選取三個二級指標,十五個指標中的單位各不相同,為消除數據量綱的影響,故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選擇歸一化方法進行標準化。其次,在十五個指標中,雖然大部分為正向指標,但也存在逆向指標,故需對數據進行正向化處理。
3.3.2 賦權
根據SPSSAU,對十五個指標,共計180個數據進行熵值法處理,最終得出十五個指標二級指標各自的權重(如表2)。其中技術市場占比、恩格爾系數、能源效率、第三產業占比權重較高,森林覆蓋率、每萬人擁有醫師數、互聯網普及率權重較低。根據已知二級指標權重,可加總求出一級指標權。

表2 熵值法計算權重結果匯總
3.3.3 得出指數
根據熵值法賦權結果,可以得出山西省2008—2019年綠色經濟指數如表3。根據得出的山西省綠色經濟指數數據中可以看出,山西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從2008年至2019年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僅在2016年有所下降,數據表明,山西省近十幾年在綠色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與一線城市差距較大,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表3 山西省2008~2019年綠色經濟發展指數
首先,對綠色經濟的內涵、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其次,借鑒前人研究經驗,結合五個一級指標、共計十五個二級指標構建出山西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結果發現,山西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從2008—2019年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山西省綠色經濟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