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中學(721013)劉振和 張永鋒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710061)李 旺
物理實驗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提高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實驗教學對形成、深化物理觀念,提升學生科學思維品質,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都有重要的作用。為此,在物理實驗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創造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的是思考問題時能夠把握本質特點和內在規律,能排除表面的、片面的、偶然的干擾因素,能透過現象發現事物必然、內在、本質的聯系。
經典物理實驗蘊含著深刻的物理思想和典型的實驗方法。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注重實驗操作過程,對實驗原理未做深入的剖析,結果導致學生做實驗時只會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對實驗步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經典實驗的教育功能也沒有體現出來。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實驗教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會做實驗,更要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搞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實驗,并通過類比、分析、綜合、推理和論證等過程,鍛煉思維能力,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案例1]對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研究(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圖1
分析和討論:對于這個經典實驗,除了讓學生掌握具體操作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消除困惑,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實驗的操作依據,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實驗的研究對象是誰?
答:小車,注意不是小車和鉤碼組成的系統。
(2)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
答:為了使研究對象受到的合外力簡單,即由細線拉力單獨充當。
(3)怎樣平衡摩擦力?
答:在長木板無滑輪的一端墊上小木塊,使其適當傾斜,利用小車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與摩擦力平衡;平衡摩擦力的標準是小車帶著紙帶恰好可以沿板勻速下滑。
(4)平衡摩擦力時為什么不能在輕繩的另一端掛托盤,但是必須讓小車連上紙帶,且讓打點計時器處于工作狀態?
答:不掛托盤是為了使繩對小車沒有拉力,此時小車只受到重力、支持力和阻力。平衡摩擦力使這三個力的合力為零。實驗時,小車的合外力就只有繩子拉力了。讓小車連上紙帶,且讓打點計時器處于工作狀態,這樣就平衡了包括滑動摩擦力,紙帶所受的摩擦力在內的所有阻力。
(5)細線為什么必須與木板平行?
答:細線如果不與木板平行,細線上的拉力會在垂直木板方向有分力,小車所受合外力就不等于細線的拉力。
(6)為什么要求小車質量M遠大于鉤碼質量m?
答:對小車和鉤碼組成的系統,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g=(M+m)a,對小車有F=Ma,聯立可得小車加速度為a=細線上的拉力F=只有當M?m時,才可近似認為小車所受的拉力F等于mg,所以可以通過測量鉤碼質量,從而得到細線拉力,即小車所受合外力。
這些看似細小的問題都有著深刻的道理,教師應引導學生探尋其中的道理,找尋隱藏在現象背后的原因,這樣既解答了學生的疑惑,也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廣闊性指的是思考問題思路開闊,不拘泥于一種途徑,可以多方位、多層次地探索問題。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實驗原理、過程和處理數據的方法,調動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深化對概念、規律的理解,突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案例2]電阻的測量。
分析和討論:電阻測量,依據不同的思路可以有多種方法,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梳理,得到以下幾種常用方法。
(1)伏安法:根據電阻的定義R=利用如圖2甲(內接法)或乙(外接法)的電路測量。

圖2
(2)歐姆表法:利用歐姆表,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測電阻。
(3)替代法:用如圖3 所示電路,根據Rx和R2可以等效替代測出Rx的阻值。

圖3
(4)半偏法:利用如圖4 甲所示電路可以測電流表G 的電阻,利用如圖4 乙所示電路可以測電壓表V的內阻。

圖4
(5)差值法:用如圖5 甲所示電路(應知道電壓表V1的內阻)或圖5 乙所示電路(應知道電流表A2的內阻)可以測量電阻Rx的阻值。

圖5
(6)電橋法:利用如圖6 所示的電路在電橋平衡時(即電流表讀數為零)的關系可以測量電阻Rx的阻值。

圖6
教師指導學生一題多解,幫助學生對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學生打通不同方法的界限。這樣可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變得更加完善和順暢,方便學生隨時調用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問題,擴展學生的思維視野。
思維的靈活性指研究問題時善于根據問題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考方向,并且能在不同的思考方向間順暢變通,自如切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和技能,靈活使用現有實驗儀器。
[案例3]用以下器材測量電阻Rx的阻值。
待測電阻Rx,阻值約為600 Ω;電源E:電動勢約為6.0 V,內阻可忽略不計;電壓表V1,量程為0~500 mV,內阻r1=1 kΩ;電壓表V2,量程為0~6 V,內阻r2約為10 kΩ;電流表A,量程為0~0.6 A,內阻r3約為1 Ω;定值電阻R0=60 Ω;滑動變阻器R,0~150 Ω;單刀單擲開關S一個,導線若干。
(1)測量中要求兩個電表的讀數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并能測量多組數據,請畫出測量電阻Rx的實驗電路圖。
(2)若選擇測量數據中的一組來計算Rx,則由已知量和測量物理量計算Rx的表達式為Rx=_________,式中各符號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物理量用題中代表符號表示)
分析和討論:由于題中電流表A 量程太大,如果使用該電流表測量,則示數小于量程的1/3,測量誤差太大,所以可以考慮用內阻已知的電壓表V1測電流,但是其量程比較小,只有,這樣的話,電阻Rx上的最大電壓為Um=IV1Rx=5 × 10-4× 600 V=0.3 V,不到電壓表V2量程的三分之一,所以必須對電壓表V1這個“反串”的電流進行改裝擴容,使其量程增大。把定值電阻R0用作分流電阻,這樣電壓表V1就被改裝成量程合適的電流表。結合其他分析計算可知,本題應該設計出如圖7 所示的電路,這也是第(1)問的答案。

圖7
推理可知,待測電阻的計算式為Rx=,其中U1,U2分別是電壓表V1,V2的讀數,這就是第(2)問的答案。
在實驗設計中,要準確掌握各器材特點和原理,根據需要使它們扮演更多的角色。為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批判性指的是善于獨立思考,善于質疑批判,對思維過程和結果能進行評價并做必要的修正,善于對相似或者相近的問題進行辨析。在物理實驗中,善于對實驗方案、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進行評判,舍棄不合理的方案,選擇最佳方案或方法就是思維批判性的表現。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審視實驗原理,努力尋找更便捷、科學的實驗方案。
[案例4](2020 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用圖8 所示的甲、乙兩種方法測量某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約為1 Ω)。其中R為電阻箱,電流表的內電阻約為0.1 Ω,電壓表的內電阻約為3 kΩ。

圖8
(1)利用圖8 甲所示實驗電路測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電阻r,所測量的實際是圖9 中虛線框所示“等效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阻r′。若電流表內電阻用RA表示,請你用E、r和RA表示出E′,r′,并簡要說明理由。

圖9
(2)某同學利用圖像分析甲、乙兩種方法中由電表內電阻引起的實驗誤差。在圖10 中,實線是根據實驗數據描點作圖得到的U-I圖像,虛線是該電源的路端電壓U隨電流I變化的U-I圖像(沒有電表內電阻影響的理想情況)。

圖10
在圖10 中,對應圖8 甲電路分析的U-I圖像是__________;對應圖8 乙電路分析的U-I圖像是__________。
(3)綜合上述分析,為了減小由電表內電阻引起的實驗誤差,本實驗應選擇圖8中的________(填“甲”或“乙”)。
分析和討論:(1)將電源和電流表視為等效電源,電源電動勢是電源本身屬性,電流表不產生電動勢,所以等效電源的電動勢為E′=E,而電流表的內電阻和電源的內電阻作為等效電源的內電阻,即r′=r+RA。
(2)對圖8 甲電路,考慮電表內電阻時,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E=U+I(r+RA),變形得U=-(r+RA)I+E。
通過實驗獲得數據,分析可得U=-r′I+E。
從以上分析可知,對圖8 甲電路,兩U-I圖像與縱軸截距均為電源電動勢E,虛線對應的斜率大小為r,實線對應斜率大小r′為(r+RA),所以對應圖8甲電路分析的U-I圖像是C。
對圖8 乙電路,考慮電表內阻時(即虛線對應的真實情況),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E=U+,變形得U=
通過實驗獲得數據,分析可得U=-r′I+E′。
虛線對應的斜率大小為r,實線對應的斜率大小,虛線對應的縱軸截距為E,實線對應的縱軸截距為<E;兩圖線在U=0 時,對應的短路電流均為I短=,所以對應圖8 乙電路分析的U-I圖像是A。
本題答案:(1)E′=E,r′=r+RA,理由見解析(2)C A (3)乙
思維的創造性指的是思維不拘泥于舊的模式,能另辟蹊徑思考問題,思維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和發散性。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跳出已有思維模式,把所學習的核心理論、操作方法大膽地拓展、遷移和組合,從而深化物理觀念,培養探究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案例5]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
分析和討論:教材提供了“驗證碰撞中的動量守恒”的多種實驗方案,在教學中可結合一些習題中涉及的情景,對以前的知識進行組合、拓展和遷移,提出新的實驗方案,以此引導學生開拓性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教材中碰撞、平拋方案組合。
如圖11 所示,小球1 和小球2 大小相同,先讓質量較大的小球1 從斜槽上某一固定高度A處由靜止釋放,從斜槽末端B處水平拋出后落于P點;將小球2放于B處,再次讓小球1 從A處無初速釋放,在B處與小球2 碰撞后,小球1 落于M點,小球2 落于N點,找到B點在地面上的投影點O,測出OM、OP、ON的長度。

圖11

拓展思路1.實驗方法及條件與思路1 中相同,讓小球平拋后落在斜面BC上,如圖12所示,測出小球質量和BM、BP和BN的長度。


圖12
拓展思路2.碰撞、平拋和豎直面組合。
如圖13 所示,其他條件與思路1 相同,但是讓小球平拋后都打在同一豎直面上,這說明各平拋過程的水平位移x相同。


圖13
設O點是與拋出點等高的一點,各次落點分別是P、M、N,O點到各點距離為OP、OM、ON。如果碰撞過程動量守恒,則有m1v0=m1v1+m2v2,可得

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實驗原理與過程、數據處理方法以及實驗誤差,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物理知識,掌握物理實驗方法,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助力學生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