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嚴
近些年國家更加重視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多次出臺政策強調要減輕文化課負擔,保障學生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間,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校內體育鍛煉,校外的自主鍛煉也尤為重要。體育課外作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體育重要性的認識,學習和掌握運動鍛煉的方法,從長遠來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豐富課余生活,減少學生對電子設備的依賴,降低近視率,促進體質健康。本文嘗試以“任務卡”的形式設計體育課外作業,旨在更好促進體育課外作業的實施。
體育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應考慮到課外作業與課堂內容的連續性、作業設計的科學性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必要性。
體育課外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要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圍繞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展開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通過作業的形式進行鞏固,加深所學技術動作的熟練度,從而更快地應用于實踐當中,而且為今后課程學習打下基礎,間接提升教學質量,利于教師教學。
體育課外作業的最終目的不是單純進行身體練習,而是旨在通過作業的形式培養學生堅持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根據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原則,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入理論作業,通過理論作業的布置,幫助學生加深對體育的認知,培養體育精神,提高體育興趣;兩種作業類型穿插進行,讓學生保持新鮮感,提高作業完成質量。
每一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難免存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差異。因此體育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應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在給全班學生布置基礎作業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作業,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可以通過課外作業有所收獲。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體育所承載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學生通過鍛煉擁有健碩的身體,還包括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不同學者對于社會能力的定義不同,有學者認為社會能力是一種含有溫暖、合作、助人和順從等特征的人格特質,有學者認為社會能力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社會能力是一種表現在人際互動中的能力。綜上,可以概括為社會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合作能力等,這些能力影響著學生成長與未來發展,因此在設計時,應堅持運動能力與社會能力相結合的原則。在周末、小長假、寒暑假時,可以嘗試讓學生走出熟悉的環境,基于運動能力設計突出培養學生社會能力的作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體育課外作業以實踐作業為主,理論作業為輔。以學年為時間單位,分學期作業和寒暑假作業,學期作業和寒暑假作業設計對學生能力發展各有其側重。學期作業重點發展學生體能和運動技能,可以在周末適當加入社會能力培養的作業;寒暑假作業則是在身體活動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學生社會能力。
實踐作業由兩部分構成,即基礎部分(任務卡)和拓展部分(教師補充)。基礎部分任務卡分三種:體能任務卡、實踐任務卡、合作任務卡。拓展部分則由教師從加強技能學習、提高體能弱項和發展優勢項目、促進個人專長兩方面進行設計。
理論作業基于任務卡的形式可以有多種,例如學習規則任務卡、健康生活任務卡、體育鑒賞任務卡等。理論作業要求學生完成后要記錄學習的體育相關知識,并可以在課堂上用簡短的時間與同學進行分享。
任務卡的正反面設計如圖1所示,其內容包括3點要求:1.主題明確,簡潔明了,同時應逐級深入。2.設有記錄和評價區域,便于學生自評和教師查看學生完成情況并反饋意見。3.任務卡的背面設置承諾書,要求學生每次作業前簽字,認真完成,不弄虛作假。

1.體能任務卡
將體能具體細化為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協調、柔韌,每張體能任務卡設置一個體能單項,練習動作簡單,練習負荷適中,確保絕大多數學生可以按質按量完成。在兒童青少年素質發展“敏感期”,如果訓練等外因和遺傳、自然生長發育等內因相互配合,勢必對體能發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為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打下堅實基礎。在設計體能練習卡時,應把握學生體能發展敏感期,目的是幫助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以水平二學生為例,設置一張下肢力量練習任務卡,任務卡設計如圖2所示。

2.實踐任務卡
實踐任務卡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與探索能力。根據一學期的教學計劃來設計實踐任務卡,將課上教授的單項技術動作布置成作業要求學生課后進行練習。設計實踐任務卡時,應考慮練習的難易程度、練習次數與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教學內容是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技術,設計實踐任務卡便圍繞著如何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這項技術。實踐任務卡設計如圖3所示,設計時可以使練習難度遞增,讓學生在熟練課堂所學的技術動作后,具有挑戰更高難度的勇氣。同時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獨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任務卡
合作任務卡主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需要小組同學共同參與去完成這項作業,耗時較長,建議在周末、小長假或寒暑假進行。小組人數控制在4~6人,利用隨機分組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彼此不太熟悉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交流互動的頻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互助協作能力。
例如,小組學生以步行的方式,調查某區域內共有多少種樹的種類并拍照記錄,調查過程中使用電子設備記錄行走步數及路線,結束后用筆繪制此次作業的路線圖。要求作業開始前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每名學生記錄自己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難,結束后小組內進行分享(圖4)。

小組共同完成作業的形式對提高學生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合作任務卡的形式、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如所處地區有山、海、圖書館、公園、社區等,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合作任務卡的形式可以是做調查、探索、比賽等,但一定要基于社會能力的培養展開。做合作任務卡的時候,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陪同學生共同完成。
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拓展部分對基礎部分做補充,拓展部分主要圍繞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展開。這一部分作業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身體素質、運動目的進行布置,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主要針對兩類學生設計,體能較差、技能學習較慢的學生和體能、技能優秀并愿意進一步提高的學生。
1.加強技能學習、提高體能弱項
不同學生的體能素質和學習技能速度各不相同,這就需要體育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缺乏全面發展意識,對于自己擅長的方面更加上心,對于弱勢方面容易逃避,他們忽略了每一項體育運動都不是具備單個優勢條件就可以成功,只有具備了更加全面的能力,才能有長遠的發展,不斷收獲運動的快樂和成就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體能素質較差的方面給出一些針對性練習,對于技能學習較慢的學生設計更詳細的分解練習。
2.發展優勢項目、促進個人專長
學校體育是運動員選材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學校中不乏具有運動天賦且有意愿進一步鉆研某項體育運動的學生,體育教師作為學生的啟蒙老師,可以針對這部分學生因材施教。在布置課外作業時可以根據他們的個人專長,布置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他們提升專項運動能力,增加國家體育后備人才儲備。
理論作業與實踐作業穿插進行,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對體育的憧憬,既減少學生和家長對體育片面的認知,又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內容。理論作業的重點在于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所收獲,并且可以與他人進行分享。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提供多項內容供學生選擇,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1.學習規則任務卡
了解一項運動最快的方法就是先去了解這項運動的規則。學生在了解規則的同時,就會加深對運動項目的理解同時產生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籃球學習的過程中,先講解規則中的“帶球走步違例”,學生提前進行了解,在課上就可以講述自己的看法并幫助其他沒有完全理解的同學進行學習,這時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輕松。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如何在規則的范圍內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引發學生思考。學習規則任務卡設計如圖5所示,教師根據一學期教學內容給予學生可選擇的權利,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進行了解學習。

2.健康生活任務卡
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已成為威脅青少年健康的首要因素,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從小培養和教育,中學是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中學是宣傳和普及健康素養,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一個關鍵時期。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質越發下降,近視率和肥胖率逐年上升,學生沒有意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讓學生去學習了解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進行學習,比教師、家長直接告知影響更為深刻。布置與健康生活相關的課外作業,并在上課前用1分鐘的時間抽取學生進行分享,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任務卡設計如圖6所示。

3.體育鑒賞任務卡
體育的魅力一部分是從比賽和電影中散發而來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如果僅僅從課堂接觸體育,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難改變部分學生不愿意參與體育運動的現狀,可以從觀看比賽或體育題材電影入手,其中所展現出來的有關拼搏、團結、公平、友誼、挑戰、永不言棄等精神,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切身感受體育運動對人的改變。因此可以考慮讓學生去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比賽或電影,在促進學生了解運動項目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其對體育精神的認識。體育鑒賞任務卡設計如圖7、圖8所示。


體育課外作業的目的是提高體育認識,增加鍛煉時間,豐富課余生活,緩解學習疲勞。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趣味應當貫穿體育課外作業始終,可以提高學生對體育的熱情、參與體育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確保課外作業的完成度。樹立“作業即游戲活動”的基本意識,在設計任務卡的時候可以將趣味與體能練習相結合,不要局限于傳統的練習方法手段。例如,濟南某小學在布置體育課外作業時,將吹氣球、輪滑、跳繩、放風箏、幫父母取快遞等都納入其中。
體育核心素養主要由運動技能、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維度構成,集中反映了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獨特品質和關鍵能力。教師在設計體育課外作業的時候應當圍繞這三個維度進行,將體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發展運動技能的同時不可忽視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通過體育課外作業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理論知識、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發展社會能力,讓學生從小在運動中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任務卡的內容不是單一的體能練習和運動技能練習。任務卡的設計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學生適用的任務卡類型也不同,因此在任務卡的設計中教師在考慮學生客觀情況的同時,擁有充分的主觀能動性。任務卡的多維度設計,可以豐富體育課外作業的多樣性,使課外作業的內容更加豐滿、更加立體,保證學生綜合能力的全方位發展。
在目前體育課外作業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評價,體育課外作業不同于文化課的書面作業,檢測具有一定的難度。作業評價可以由學生的反饋評價和教師課上檢查評價兩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構成,評價成績與期末分數掛鉤。學生每次完成作業后對自己完成的情況和認真程度依照評價標準進行打分。然后教師根據學生任務卡上反饋評價的內容,并結合實踐作業的抽查情況打分,兩部分分數構成學生作業的總成績。把學生列入到評價主體中也是對學生完成作業的一種監督,與期末分數掛鉤可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