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近些年,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的洛南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生態底色更加亮麗。
作為陜西省商洛市唯一的黃河流域縣,近年來,疫情、洪災等不可抗力因素和嚴峻復雜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一次次考驗著洛南人民,也考驗著洛南環保人。每一次,洛南環保人都與人民群眾一道,用不屈的意志筑起鋼鐵般堅強的城墻。
“前段時間,附近有幾家餐館深夜還很吵,影響全家人休息,我們反映情況后很快就得到了解決。”洛南縣城關街道居民王先生說,居住環境好了,睡眠質量也提升了。
去年以來,洛南縣針對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在環保領域開展了解決建筑施工、工業生產、交通、營業場所夜間噪音擾民問題的“小切口”專項整治工作,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解決群眾“大問題”。
商洛市生態環境局洛南縣分局從“抓班子、帶隊伍”入手,在經過對干部隊伍充分觀察考驗后,調整了該局原有機構設置,推選了一批年富力強、政治過硬的干部,鍛造出一支忠誠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生態環保鐵軍。

洛南縣組織環保志愿行活動。
多年來,洛南分局堅持將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紀律教育放在同等位置,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綱要》,廣泛開展“文明股室”“身邊最美干部”評選表彰和“獻愛心送溫暖”“志愿服務”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拓寬生態環境服務領域,深化服務內涵和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服務群眾的務實舉措上,轉化為干部職工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干部職工精神昂揚向上、干事熱情高漲。
對于環保人來說,工作現場就是戰斗戰場,群眾的期盼就是沖鋒的動力。
無私奉獻一直是洛南環保鐵軍堅守的工作信條,不畏艱險、敢打硬仗、迎難而上也是他們身上耀眼的光環。
2020年8月6日,洛南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縣內多條河流洪水暴漲,多地農田、房屋被淹,礦區工業企業告急,環境安全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環保鐵軍在商洛市生態環境局洛南縣分局支部書記、局長王斌的帶領下,迅速啟動防汛應急預案,成立查災突擊隊和監測組、處置組、評估組,深入一線查災救災、嚴密監控汛情水質并及時科學應對,消除了各類環境風險隱患。
洪水退去,災區群眾昔日的美好家園已是一片狼藉,災后重建成了全縣人民首要任務。他們在全力搶修黃龍河污水處理廠的同時,義無反顧地接下了麻坪鎮損毀房屋拆遷的艱巨任務,日夜奮戰,一干就是數月,保證災后重建順利推進。
2021年,“7·22”洪災突襲,他們再次連夜奔赴災區。
因道路水毀、通信中斷,黨員突擊隊繞道渭南羅夫,歷時4個多小時才到達黃龍鉬礦區,隊員們顧不上處理腳上磨起的血泡,一邊安撫受災群眾,為他們送上食物和飲水,一邊勸導群眾住進安置點,叮囑有危險隱患的企業相關人員迅速撤離,查看尾礦庫環境隱患和污水處理廠受災受損情況,并通過自帶衛星電話上報了災區第一手消息。
當年9月,暴雨洪水災害再次來襲,洛南分局支部書記、局長王斌因在受災現場清淤搶險時,右腿深陷淤泥導致膝關節韌帶和半月板撕裂,滑膜炎積液,醫囑必須靜養,但他堅持扛起責任,緊急打了封閉針,夾著拐杖繼續奔走在抗洪救災一線。
災難面前,洛南環保人不曾退縮,“泡面隊長”“蜜蜂博士”等環保工作者前赴后繼,在一次次“戰斗”中錘煉技能,磨煉意志,用實際行動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成功塑造了環保鐵軍新形象。
黨的十九大以來,商洛市生態環境局洛南縣分局始終牢牢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國之大者”,干部職工恪盡職守,忠誠擔當,認真踐行環保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該局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將“6·5”世界環境日與“4·20”秦嶺生態衛士行動日相結合,謀劃開展了環保知識進校園、環保公眾設施開放、環保志愿行等20多項宣傳活動,在全縣營造了濃厚生態環保氛圍,讓生態文明理念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認可。
2021年,陜西省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商洛開展督察期間,從資料調閱到下沉配合,再到問題整改,該局領導現場督辦,干部職工以辦公室為家,常常打個盹又重新投入戰斗。
功夫不負有心人,畜禽養殖污染、尾礦庫隱患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廠規范運行等難啃的“硬骨頭”都被消化。
在今年的百日攻堅執法強化行動中,該局主要領導堅持“一竿子插到底”,每天召開案審會逐個審核案件,對于難以解決的問題親自協調、一抓到底。
如今,洛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年攀升,“洛南藍”已經成為常態。伴隨著碧水青山的回歸,伊洛河內中華秋沙鴨、蒼鷺、野生大鯢等珍稀動物頻頻亮相,生態農業、綠色產業全面發展,生態宜居的美麗洛南初具雛形。
商洛市生態環境局洛南縣分局負責人表示,未來,這支環保鐵軍始終堅信“行則將至”,加快生態示范縣創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保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為美麗洛南建設貢獻環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