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一段時間以來,吉林省長春市的居民茶余飯后多了一項消遣活動,登錄“建行生活”APP簽到、領消費券,兌換米、面、油、雞蛋等生活用品。
“建行生活”APP是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一款立足于本地生活的一站式生活場景金融服務平臺,是建行踐行新金融理念、履行大行擔當、服務社會民生之作。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今年,在吉林疫情防控期間,小區統一團購物資的模式應運而生,建設銀行長春珠海路支行率先將“建行生活”APP應用與社區團購相融合,并開展“建行生活惠民行”系列活動,讓社區居民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生活物資,把建設銀行發放的優惠券真正送到社區居民手里,同時刺激消費實現對農副產品生產和銷售企業的引流。
長春市民趙大姐是個熱心人,經商多年。建行系列活動剛到社區推廣時,趙大姐非常謹慎,甚至提醒鄰居謹防詐騙。
而一個多月后,趙大姐變成了“建行生活”的忠實粉絲,還在小區內主動進行宣傳:“我剛開始不相信,哪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啊,注冊個APP就白給優惠券?沒想到這群孩子不厭其煩地教我怎么領取使用優惠券,不僅耐心,還有責任心,尤其是支行行長也來了,行長總不能騙人吧!”
如今,從開始注冊領券,趙大姐家再沒去外面買過雞蛋,“他們的選品保質量,雞蛋、牛奶、面、油都是好東西,建行的優惠券真是物美價廉。”
經過為期4個月的推廣,“建行生活”APP在長春市民中獲得廣泛好評,除了微信群內經常會有客戶自發地發表“感謝建行”“感謝團隊”的感言外,在各小區活動現場,也經常有居民為建行工作人員送來愛意滿滿的禮物。
長春珠海路支行的老客戶馬阿姨,就在大雨天給工作人員送來了親手蒸的花卷,還特意告訴工作人員:“我做這花卷的面、雞蛋,都是用優惠券買的,真好,你們快趁熱嘗嘗。”
經常參與兌換活動的張叔叔,每周都會給工作人員送去自家菜園種的黃瓜、西紅柿,他說:“是你們把建行的福利送到了我家,我也得把家里收獲的果實給你們分享分享。”
還有一些退休在家的老人,即使沒有優惠券,也會到活動現場坐一坐,忙的時候幫著工作人員維持秩序,閑的時候就和工作人員聊天。他們說,自己在家閑著也無聊,能和鄰居們互動互動,感覺自己又有了社會價值。
除了在客戶端實現了惠民利民,通過到社區進行批量推廣優選農副產品,讓更多居民了解了吉林省當地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擴大了農副產品相關企業的銷售額,最終實現了農戶收入增加,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響應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
《民生周刊》記者觀察到,“建行生活”APP在新人注冊時會贈送滿100減40的餐飲券、滿50減20的商超券、滿21減20的外賣券、滿50減20的電影券各一張,客戶必須要到店消費或通過平臺點外賣消費達到指定金額方可享受減免,優惠券有效期為7天,過期作廢。

“建行生活惠民行”系列活動開展后,社區居民以優惠價格購買生活物資。
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建行工作人員發現,由于APP注冊場景往往在銀行發生,客戶注冊后,很少能在一周之內分別在這4個消費場景使用優惠券。
為了刺激居民消費,真正將建設銀行發放的優惠券用到實處,進而活躍平臺用戶,珠海路支行借鑒了“嗑瓜子效應”,利用即時滿足的心理,將消費場景前移,分別在平臺的餐飲類商戶、商超類商戶、外賣類商戶中遴選以蛋、奶等農副產品為主的民生保障類用品組成大禮包,讓客戶在注冊獲得優惠券后,能夠馬上領取到實物。
由于“建行生活”APP除對新人發放價值100元的優惠券外,對于老用戶還會通過每日簽到、抽獎、限時搶券、每月主題活動等形式發放相應的優惠券,因此除了對新用戶進行刺激外,對于老用戶也需要進行持續的跟蹤式服務。
為了能夠對客戶進行系統性服務,珠海路支行借鑒了社區團長的模式,建立了微信群,統一進行社群式管理,客戶注冊時掃碼進群,入群后每天會由群主在群內定時提醒群內成員登錄APP進行簽到、抽獎、搶券、參加活動,并定期對客戶持有的優惠券進行核銷兌換,鼓勵客戶在群內分享成果,持續提升微信群的活躍度。
截至目前,僅珠海路支行服務范圍內,就有8個百人以上微信群,1個300人以上微信群,且群內人數穩定。
7月份,長春市成為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著力打造以社區為創建單元,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以社區為中心步行15分鐘左右的距離,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由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珠海路支行積極探索,與一刻鐘居民服務公司合作,將“建行生活”融入“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構建中,通過在社區助推社區居民下載“建行生活”APP,優選APP平臺上商戶配送高價值的復工復產民生大禮包進社區,在線下打造建行與社區經濟新業態環,在線上打造建行生活與微信群運營環境,最終實現共建和諧、幸福的鄰里關系的愿景。
通過與一刻鐘居民服務公司的合作,除了收獲廣大社區居民的高度贊揚和認可,也扶植了多家當地從事優質農副產品銷售的民營企業。
據悉,下一步,建設銀行珠海路支行將以“建行生活”APP推廣為契機,進一步深入社區,開展“社區+金融”的服務模式,在社區開展“行長直通車業務”,打通金融服務進社區的最后一公里,構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