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近日,在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園里,一場迎接“大體老師”的特別儀式正在舉行。
學生們肅穆而立,迎接一位“可敬的老人”,這位老人生前決定,將遺體捐獻給祖國醫學教育事業。
滄州醫專人體奧妙科教館主任隋月林,宣讀了老人的遺體捐獻書,帶領大家重溫醫學生誓言,鼓勵同學們立志為守護人民健康而努力學習。學生們向老人遺體三鞠躬,表達對老人的崇高敬意。
“認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佑護生命四維度的教育,有利于醫學生正確認識健康、疾病、死亡等生命過程,是培養仁心仁術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醫學職業精神的生動實踐,我們要繼續探索下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理解未來職業的使命擔當,培養學生成為守護人民健康的醫學技術技能人才。”滄州醫專黨委書記劉健說。

滄州醫專志愿者為老人服務。
滄州醫專臨床醫學專業2021級學生劉家興說:“去年,學校組織去敬老院做志愿服務,這位老人告訴我們,他的一生普普通通,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他多年來不變的信念。今天,老人走了,把遺體捐獻給學校。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基層醫務工作者,為人民健康護航,決不辜負老人的期望。”
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學校組織學生全程參與,幫助完成遺體捐獻書,進行志愿服務、開展安寧療護,提升捐獻者生命質量。在老人離世后,開展迎接大體老師、致敬大體老師等活動。
這樣的場景多次在滄州醫專校園出現。學生的鏗鏘誓言源自對大體老師的崇敬,也源自學校多年來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系統化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的成果。
醫學人文教育是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
面對高職醫學人文教育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滄州醫專拓展醫學人文教育內涵,以生命教育為紐帶,系統化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育人之路。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自2015 年起,面對健康中國戰略的新要求,滄州醫專及附屬滄州市人民醫院以提升醫學生培養質量為目標,積極落實國家“深化院校醫學教育改革,推動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要求,建立“學校、醫院”醫學人文協同育人機制,開展以生命教育為支點的醫學生人文教育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學校及附屬醫院基于醫學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的內涵界定,創新提出“生命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有機耦合”的教育理念,以醫學生“個體”對于生命的認識螺旋上升為切入點,以認知教育為基礎,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以意志塑造為關鍵,以行為實踐為目標,形成“認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佑護生命”的特色醫學人文教育內容。
其中包括生命歷程等15 項一級內涵要素,廉潔行醫等51項二級內涵要素,涵蓋生命觀、醫學倫理、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方面,有效解決了“醫學人文教育目標泛化、內容弱化”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生存能力和生命質量,保障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人格健康成長,培育醫學生敬佑生命、預防疾病、解除病痛、維護群眾健康權益的職業素養。
經過努力,滄州醫專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2019年學校進入全國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建設單位。
近年來,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開展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依托專業優勢,積極打造“醫心為民”優秀志愿服務團隊,不斷強化實踐育人效果,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傳遞正能量。
通過建設積累,滄州醫專醫學系逐步形成了覆蓋社區服務、健康扶貧、救援培訓的社會實踐服務體系,搭建了學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打造了具有醫學系特點的“醫心為民、情暖社會”志愿服務品牌。
學生社會責任感顯著增強,參與無償獻血學生7500余人次,學生段博天成為河北省第47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10000余人次,安寧療護志愿服務1000余人次,1名志愿者被團中央授予2018年“暖冬行動”優秀志愿者。
學校被教育部評為“應急救護”試點學校,“應急救護隊”師生多次在列車、街頭救助突發疾病患者。
滄州醫專醫學系通過開展品牌創建活動,引領培育了大學生的人格品質及社會責任感,充分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促進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體現了自我價值,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學校附屬滄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彥龍說:“院校聯合開展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醫學人文教育,是雙方深化醫教協同的具體實踐。”
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做到關心患者健康、關注患者安危,重視患者個體化需要,多維度提供人文關懷。畢業生受到醫患高度評價,收到病患表揚信300余封。京津冀多家醫院、企業普遍評價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基礎扎實、能吃苦、有愛心、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