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 100029)

表1 第三輪定期報告中有關影響因素的問卷內容
(一)“管理與制度”和“遺產的社會/文化利用”是主要正面因素
數據顯示,從大類因素看,影響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正面因素包括因素清單中的8大類,最常見的影響因素是“管理與制度”(87.5%),其次是“遺產的社會/文化利用”(65.8%)、“建筑與開發”(48.6%)、“服務基礎設施”(36.8%)、“交通基礎設施”(33.5%)(見圖1)。從小類因素看,43個因素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造成正面影響(見表2)。其中7個因素的影響率是100%,具體包括:“社會對遺產的價值評估”“管理體制/管理計劃”“法律框架”“管理活動”“財政資源”“人力資源”“低影響研究/監測活動”。其他影響率較高的因素包括“治理”“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地面交通基礎設施”“解說和參觀設施”“身份、社會凝聚力、當地人口和社區的變更”“儀式/宗教利用和相關利用”等。

表2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正面影響因素的詳細情況

圖1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正負面影響因素的總體情況
(二)“影響遺產物理結構的當地條件”和“建筑與開發”是主要負面因素
數據顯示,從大類因素看,影響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負面因素包括因素清單中的全部類型,共13大類,最常見的影響因素是“影響遺產物理結構的當地條件”(72.3%),其次是“建筑與開發”(32.4%)、“氣候變化和惡劣天氣事件”(24.3%)、“污染”(22.5%)、“突發生態或地質事件”(18.9%)、“交通基礎設施”(18.4%)、“服務基礎設施”(15.1%)(圖1)。從小類因素看,64個因素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造成負面影響(見表3)。其中,影響率較高的因素主要包括“水(雨水/地下水)”“相對濕度”“氣溫”“暴風雨”“風”等。

表3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負面影響因素的詳細情況
(三)“自然災害”“其他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更加普遍,“旅游業”“入侵外來物種或過于豐富的物種”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控制

圖2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影響因素的總體影響特點
(一)“管理與制度”“社會對遺產價值的評估”“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等因素的影響范圍較廣
從影響范圍看,影響較為普遍的(即影響遺產91%~100%的區域)因素占比24.8%,以“治理”“管理活動”“管理體制/管理計劃”“法律框架”等為主,主要是正面影響。影響范圍較為廣泛的(即影響51%~90%的區域)因素占比17.3%,以“社會對遺產的價值評估”“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等為主,前者主要是正面影響,后者兼有正負面影響。影響范圍為局部的(即影響11%~50%的區域)因素占比24.3%,以“儀式/宗教利用”“解說和參觀設施”“地面交通基礎設施”“水(雨水/地下水)”等為主,其中前兩者主要是正面影響,第三個兼為正負面影響,后者主要是負面影響。影響范圍較為有限的(即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影響10%以下的區域)因素占比33.6%,以“住宅”“微生物”“有害動植物”等為主,其中前者為正負面影響,后兩者均為負面影響。
(二)“管理與制度”“解說和參觀設施”“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地面交通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持續發生或經常性發生,“火災”“暴風雨”“住宅”等因素的影響較少發生
從時間尺度看,持續發生的因素占比43.8%,以“管理體制/管理計劃”“法律框架”“管理活動”等為主,主要為正面影響。時常發生的因素占比13.6%,以“解說和參觀設施”“財政資源”“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地面交通基礎設施”等為主,其中前兩者主要為正面影響,后兩者兼為正負面影響。間歇性的或時有時無發生的因素占比19.5%,以“水(雨水/地下水)”“相對濕度”“儀式/宗教利用和相關利用”等為主,其中前兩者主要為負面影響,后者主要為正面影響。一次性的或很少發生的因素占比23.1%,以“火災(野火)”“暴風雨”“住宅”等為主,其中前兩者主要為負面影響,后者兼為正負面影響。
(三)“管理與制度”等因素對價值影響較大或顯著,“住宅”“地面交通基礎設施”“有害動植物”等因素對價值影響輕微
從影響程度看,對價值影響顯著的因素占比8.6%,以“管理體制/管理計劃”“法律框架”“治理”“管理活動”等為主,主要為正面影響。對價值影響較大的因素占比28.9%,以“人力資源”“低影響研究/監測活動”“財政資源”等為主,主要為正面影響。對價值影響較小的因素占比27.0%,以“相對濕度”“身份、社會凝聚力、當地人口和社區的變更”等為主,其中前者主要為負面影響,后者主要為正負面影響。對價值影響輕微的因素占比35.5%,以“住宅”“地面交通基礎設施”“有害動植物”等為主,其中前兩者兼為正負面影響,后者為負面影響。
(四)針對“管理與制度”“解說和參觀設施”“社會對遺產的價值評估”等因素的管理響應較好,針對“商業開發”“主要的游客膳宿及相關基礎設施”“地面交通基礎設施”等因素的管理響應較差
在管理響應上,管理響應較高的因素占比70.7%,以“管理體制/管理計劃”“法律框架”“治理”“管理活動”“解說和參觀設施”“社會對遺產的價值評估”等為主,主要為正面影響。管理響應中等的因素占比25.8%,以“水(雨水/地下水)”“相對濕度”“氣溫”“風”等為主,主要為負面影響。管理響應較低的因素占比3.1%,以“身份、社會凝聚力、當地人口和社區的變更”“傳統生活方式和知識體系的變化”“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地下交通基礎設施”“大氣污染”“氣溫變化”等為主,其中前四者為正負面影響,后兩者均為負面影響。沒有能力或資源管理響應的因素占比0.4%,以“商業開發”“主要的游客膳宿及相關基礎設施”“地面交通基礎設施”等為主,為正負面影響。
(五)“管理體制/管理計劃”“低影響研究/監測活動”“解說和參觀設施”的正面影響上升,“大氣污染”“有害動植物”“其他人類活動”“火災(野火)”的負面影響下降
在發展趨勢上,影響趨勢下降的因素占比13.1%,以“大氣污染”“有害動植物”“其他人類活動”“火災(野火)”等為主,全部為負面影響。影響趨勢穩定的因素占比56.8%,以“水(雨水/地下水)”“相對濕度”“地面交通基礎設施”等為主,前兩者主要為負面影響,后者為正面和負面影響。影響趨勢上升的因素占比30.1%,以“管理體制/管理計劃”“低影響研究/監測活動”“解說和參觀設施”等為主,主要為正面影響。
綜上,“管理與制度”“社會對遺產的價值評估”“解說和參觀設施”等因素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造成了普遍性正面影響,而且還具有影響范圍廣、影響時間持久、對價值影響顯著、管理響應能力高、發展趨勢上升等特點。這與近十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在內的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人力、經費、法律等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文化遺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有關。隨著《“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等文件的逐一落實,文物領域各項改革將得到全面深化,各項法律制度將更加健全,文物保護利用將更加融入人民群眾生活,可以預見以上這些因素將會持續積極地影響我國世界文化遺產。
同時,也可以看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面臨諸多威脅。“影響遺產物理結構的當地條件”等諸多小類因素持續影響遺產保護,尤其是“水(雨水/地下水)”。“暴風雨”“火災(野火)”等災害類因素,雖然發生頻率是一次性的或是間歇性的,但容易對遺產價值造成較大或者顯著的負面影響,亟須建立有效的應對措施。“商業開發”“主要的游客膳食及相關基礎設施”“地面交通基礎設施”同時具有較為顯著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說明遺產周邊建設項目的事前監測、評估和事后處置工作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此外,還存在“身份、社會凝聚力、當地人口和社區的變更”“旅游/參觀/娛樂的影響”“商業開發”“主要的游客膳食及相關基礎設施”“地面交通基礎設施”等因素,被認為沒有或是僅有較低管理響應能力,體現出遺產當地政府、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當地社區等群體還未給予遺產保護充分的支持和理解,或是說遺產管理者還未與相關部門建立良好的協同工作機制。為盡量減少這些負面因素對遺產的影響,本文嘗試提出以下建議。
(一)根據遺產及環境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盡量緩解自然狀態下遺產本體的劣化速度。自然環境中的風、相對濕度、溫度、輻射/光、灰塵、水、有害動植物、微生物等因素通常會加速遺產本體的劣化進程,如苔蘚、地衣和藻類生長會加速遺產表面材質破損,樹木、灌木和大型植物在古遺址、石窟頂部或周圍過度生長,尤其是其根部的深入,會對遺產結構造成破壞。遺產管理者應針對主要的自然影響因素,制定不同的保護措施。如針對風、相對濕度、溫度、水等因素,可以通過建立保護棚、防護罩等,抑制或避免這些因素對遺產的影響;針對灰塵、有害動植物、微生物等因素,可通過實施定期保養維護措施,及時進行清除。對于一些影響關系復雜又對遺產保存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可以通過儀器設備進行定期監測,建立因素與遺產保存狀況的關系模型,為后續保護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二)建立/完善遺產周邊建設行為的常態化管控機制。世界文化遺產因其特殊的地位,往往是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由此會在遺產周邊帶來各種各樣的建設行為。不受控制的建設行為,如遺產周邊的高層住宅、大型商場、大規模游客設施或工業園等,會破壞遺產所在的歷史環境,不利于遺產價值的保護和傳承。為了盡量避免建設項目對遺產帶來負面影響,遺產管理者應主動與文物行政部門、建設規劃管理部門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尋求和利用多方力量,共享建設項目審批、監控等方面的數據,及時、全面的了解遺產周邊的建設項目信息。一旦在受保護地區內開展或批準開展有可能影響遺產價值的大規模建設工程時,應按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的要求及時上報,避免對遺產價值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與此同時,遺產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應加強對遺產周邊建設項目的主動巡查、監測工作,發現異常變化后,及時上報至上級文物行政部門、當地人民政府,協助相關部門對異常行為進行處置。
(三)提高當地居民對遺產價值的認識和理解。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支持,尤其是活態遺產,他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往往是遺產價值載體,一旦當地居民大規模遷出,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將會逐漸喪失,對遺產價值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當地政府、遺產管理者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當地居民對遺產價值的理解和認同,充分保障他們對遺產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激發他們的自覺保護意識。此外,當地政府、遺產管理者還應充分利用公共政策(經濟收益、補償機制等),積極創造條件為當地居民的就業和發展提供機會,促進當地居民生計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對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風險的應對。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及自然災害對世界遺產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世界遺產災害風險管理》(2010年)、《氣候變化問題行動戰略》(2017年)、《世界遺產氣候變化影響政策文件》(2021年)等。2022年,我國多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部署。遺產管理者要堅守“主動適應、預防為主,科學適應、順應自然,系統適應、突出重點,協同適應、聯動共治”的基本原則,依據減緩溫室氣體減排與增匯、適應強調防范和降低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與風險這兩大對策,制定具體保護管理措施。首先,應著重加強能力建設,徹底改變重救災、輕減災的思想。其次,要根據當前氣候變化趨勢和歷史災害數據,重新開展災害風險的識別與評估,通過分析各項致災因子的危險性、應災環境的敏感性、遺產本體的脆弱性等,客觀評估遺產受到的自然災害風險,制定完善的災害響應計劃。第三,還應主動把遺產風險管理納入到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中去,統籌災害管理,加強與氣象、自然環境、應急管理等部門的協作,密切注意災害發展態勢和影響范圍,實時研判風險,全面增強遺產抵御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的韌性。
鑒于定期報告是遺產管理者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世界遺產公約》實施情況的自查性報告,報告內容與遺產地自身能力建設水平、重視程度等有著密切關系,可能會存在回避某些負面因素的情況。遺產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應該結合自查數據和經國際專業咨詢機構研究分析的數據,如保護狀況報告、反應性監測報告等,綜合判斷影響因素的狀況,以此制定更加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確保遺產價值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