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兵,盧舒琦
科技快速發展催生出了眾多以知識科技為核心競爭力,具有高技術、高成長、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等特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徐榮梅和胡雪蘋,2018)。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加快科技轉化速度和拉動GDP發揮的重要作用與其在金融體系中獲得的信貸份額對比懸殊。依賴資產規模的傳統商業銀行對科技產業授信不足,尚不能充分滿足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被金融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等非金融機構搶占大量市場。據銀保監會統計,2021年末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利潤率為9.64%,較上季下降0.46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79%,較上季下降0.03個百分點。面臨盈利能力不斷減弱的形勢,商業銀行亟待利用金融科技挖掘科技型中小企業用戶,加快數字化轉型。
2020年7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幫助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融通資金。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作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新方式,要求商業銀行從單純的融資中介朝著綜合性服務機構方向轉變,并擁有知識產權有效評估的手段以及科技企業精準篩選的途徑。商業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要依法合規探索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創新模式,切實發揮科技引領驅動作用。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均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而中小銀行由于資金與規模限制,選擇聯合發展金融科技能力,如山東省城市商業銀行聯盟等。二是和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即第三方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中介平臺合作。第三方中介機構運用數據挖掘能力和前沿技術為銀行提供會員企業知識產權和企業綜合評估,并構建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從而節約了科技企業尋求成本,彌補銀行科技人才缺失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風險。
關于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產生的影響方面。陳澤鵬(2018)梳理了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金融科技現狀,指出國家戰略發展、銀行獨立發展金融科技、抱團聯合發展和單個業務線零散發展等四種模式。而現有研究表明中國技術進步未能與直接金融體系形成良好的協同機制,商業銀行傳統業務模式受到較大沖擊(李學峰和楊盼盼,2021)。在征信體系不夠完善的當下,互聯網金融將通過直接、間接影響機制加速區域金融風險的傳導和積累(譚中明等,2020)。也有學者認為金融科技給商業銀行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重新規劃和建設頂層設計,積極加快數字化轉型(孫娜,2018)。黃靖雯(2021)發現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產出效率整體上升,但總體水平有待提高。
關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方面。李明(2022)比較了不同主體引導下的質押融資模式,強調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的專業性和準確性。華荷鋒(2015)認為商業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完善合理的評估處置體系。學者們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方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的產生及分擔機制運作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研究。如鮑新中(2020)改進區間數相似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測算。常鑫(2020)從風險量化角度構建價值評估模型以完善評估機制。另有學者考慮第三方機構與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如黃麗清等(2018)與徐鯤等(2019)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商業銀行和第三方中介平臺的演化博弈模型,發現合理的分配機制能使三方達到穩定合作狀態。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現也是商業銀行實現良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一種新途徑。陸岷峰(2020)從生態因子、生態位、生態體系等三個維度構建“金融科技+商業銀行”新生態體系,其中生態體系耦合載體即成立或持股、兼并收購金融科技子公司,擁有評估科技金融的專業能力且為本銀行優化金融服務流程和對接科技金融業務的關聯公司能夠更好地服務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
綜上所述,金融科技加快了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轉變和數字化轉型,并為商業銀行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和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供了有效途徑。在商業銀行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兩種模式中,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中介參與模式,即加強與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尚未有外部科技公司與內部金融科技子公司發揮作用的比較。為探究商業銀行兩種模式在規避科技型中小型企業違約風險上的效力差異,探究商業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影響因素、推演現行商業銀行兩種模式的演化過程與均衡條件,筆者構建兩種業務模式下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演化博弈模型并比較分析。
模型建立基本假設如下。
假設1:博弈各方均為有限理性,在給定情況下將根據不同行為獲得的收益和懲罰做出最優策略選擇。
假設2:傳統商業銀行在技術審核和客戶篩選上均處于劣勢地位,需要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來提升銀行科技服務水平,或直接與第三方服務中介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協助開展自身業務。其策略集合Sa={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依托第三方中介}。
假設3:科技型中小企業項目失敗將逾期違約,而當其他項目收益大于違約懲罰的情形下將有效違約。企業的策略集合為Sb={履約,違約}。
假設4:商業銀行獎勵履約還貸企業,并識別違約企業是否有效違約。企業因客觀原因違約時銀行無法獲得補償,有效違約時銀行給予企業信用懲罰。
假設5:商業銀行能夠找到與金融科技子公司提供貸前同質服務的第三方中介并達成合作。
假設6:第三方中介在企業逾期違約時給予企業資金懲罰,減少銀行損失。
兩種業務模式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演化博弈模型參數假設如表1所示。

表1 博弈模型參數假設
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意味著商業銀行付出金融科技子公司監管成本C,將詳盡獲得放貸企業的貸前與貸中信息,進行放貸過程監管。在結束貸款后,商業銀行可根據監管情況進行企業信用評估存檔或對有效違約企業給予信用懲罰H,以彌補一定的銀行損失;與第三方中介機構合作意味著商業銀行只需支付少量中介費用C就能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前評估,但無法做到有效監管,無法區分科技企業是否為有效違約,企業逾期違約都將獲得違約懲罰D?,F實情況滿足條件0≤C-C+D≤αλH,即若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成本差額將由企業有效違約期望信用懲罰補齊,銀行有利可圖。根據上述參數設置情況,得到博弈收益矩陣如下:

表2 博弈收益矩陣




求解商業銀行選擇創建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策略的復制動態方程組:

得到五個均衡點(0,0),(0,1),(1,0),(1,1),(X,Y)。其中:

T=α(1-λ)(kVr+S)-C-C、N=αλkV(r+1)-D-V-C-C分別為商業銀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放貸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違約的期望收益。
在微分方程描述的動態系統中,復制方程的均衡點不一定是演化博弈穩定策略,其均衡點的穩定性可以根據Friedman(1991)提出的方法,由雅克比矩陣的局部穩定性判斷得出。雅克比矩陣J為:

計算各均衡點對應矩陣的行列式DetJ和跡trJ:

令M=N-(αλH-D),根據各均衡點DetJ和trJ值的符號判斷其穩定性情況如表3所示。當模型演化穩定策略(ESS)滿足DetJ>0且TrJ<0時,該均衡具有穩定性。

表3 演化博弈均衡點穩定性判斷
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有情景一(0≤T<M)、情景二(M≤T<N)和情景三(0<N≤T)三種演化路徑。在情景一條件下,均衡點(1,0)為演化穩定點,即商業銀行選擇創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違約。情景二條件下無穩定點,存在一個中心點(X,Y)。根據微分方程的穩定性理論可知隨著系統演化,(X,Y)將逐漸趨向并最終無限接近中心點(X,Y)。結合約束條件分析可知,此商業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最佳狀態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即(X,Y)有(0,1)和(1,1)兩種理想情況。情景三條件下均衡點(0,1)為演化穩定點,即商業銀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履約。

其中,外生變量有知識產權估值V、知識產權抵押率k、專利評估費C、項目成功率α、有效違約率λ和銀行與企業收益率。結合實際對外生變量賦值(表4),并假設初始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商業銀行比例X、履約科技型中小企業比例Y均為0.5。

表4 外生變量賦值表

表5 內生變量賦值表
1.情景一(當0≤T<M),即當商業銀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放貸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期望收益小于中小型企業違約期望收益,系統有5個均衡點,在(1,0)趨于穩定,此時為商業銀行選擇創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違約。
由圖1(a)仿真結果可知,選擇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銀行并履約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現其期望收益小于同條件下違約企業期望收益,企業將選擇逾期違約的穩定策略。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放貸的部分商業銀行在企業預期違約策略下逐漸變更自身策略為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至此系統達到穩定狀態。
2.情景二(當M≤T<N),即當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放貸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期望收益大于企業違約期望收益并小于商業銀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放貸違約期望收益時,系統有五個均衡點,無穩定點,存在一個中心點(X,Y)。
由圖1(b)可知,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演化呈上下震蕩且有不斷放大趨勢。X上下振幅增量相同,則分別分析商業銀行兩策略下的理想情況:選擇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的銀行并履約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究發現,期望收益小于同條件下違約企業期望收益,企業將選擇逾期違約的策略(0,0),需要滿足約束條件NT→0。選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銀行并違約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現,期望收益小于同條件下履約企業期望收益,企業選擇履約的策略(1,1),需要滿足約束條件M-T→0。Y在區間[0.5,1]的振幅大于區間[0,0.5),是由于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前提為有利可圖,成立子公司期望收益將大于依托第三方中介期望收益,可知N≥M,所以M-T→0比N-T→0更容易滿足,群體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還款占比大,演化博弈穩定于(1,1),商業銀行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型中小企業都主動守約。
3.情景三(當0<N≤T),即當科技型中小企業履約期望收益大于商業銀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放貸時的企業違約期望收益,由N≥M知同時也大于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違約期望收益,系統有4個均衡點,在(0,1)趨于穩定,此時為商業銀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履約。
如圖1(c)所示,部分逾期違約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現無論商業銀行選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還是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其所得期望收益均小于同條件下履約企業期望收益,因此企業將選擇履約的穩定策略。部分商業銀行在初始階段為防止企業有效違約選擇建立加入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后發現企業恒定選擇履約,故銀行為節約成本將逐漸變更決策為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至此系統達到穩定狀態。

圖1 博弈演化路徑仿真
進一步運用仿真模擬軟件對演化博弈模型內生變量中的關鍵參數,在情景三穩定點(0,1)條件下進行敏感性分析。
1.企業獎勵金S敏感性分析:設弱獎勵力度S=0.15,強獎勵力度S=0.6。由圖2(a)可知,銀行設立的履約還款獎勵金高低將同時影響商業銀行選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與科技企業履約還款的演化速度。
2.第三方中介違約資金懲罰D敏感性分析:設弱懲罰力度D=0.15,強懲罰力度D=0.6。由圖2(b)可知,違約金從0.3下調至0.15,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衡策略由情形三(中介,履約)轉變為情形二震蕩狀態,在理想狀態下轉為(子公司,履約);違約金從0.3上調至0.6,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衡策略保持(中介,履約)不變且達到穩定狀態收束時間縮減。對比圖2(a)在同等條件下影響因素仿真參數縮小一半和擴大一倍,獎勵金變化不影響博弈雙方策略選擇而違約金將造成穩定策略的遷移。違約金的敏感性相比于獎勵金更高,其數值的調整更能影響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策略選擇,高違約金限制了企業有效違約的可能性,加速了銀行業演化收縮趨勢。

圖2 主要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
3.金融科技子公司有效違約信用懲罰H敏感性分析:設弱信用懲罰力度H=0.25,強信用懲罰力度H=1。由圖2(c)可知,信用懲罰越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向履約還款方向轉變的趨勢越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業銀行群體與第三方中介機構合作意向。信用懲罰力度大小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大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影響,加大信用懲罰力度將使得商業銀行群體迅速向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選擇靠攏。
筆者通過建立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商業銀行選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和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兩種模式進行知識產權質押的發展趨勢和適用條件。進一步整理均衡性與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商業銀行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非企業履約情況下更能制約科技企業,降低銀行損失;獎勵金、知識產權估值及知識產權質押率的合理設置能有效提升企業守信的可能性。
2.在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運營成本與依托第三方中介機構的中介費用相同時,金融科技子公司實施的企業違約信用懲罰更能震懾科技型中小企業,減少其違約風險。
3.當企業項目失敗導致客觀性違約時,懲罰金D存在一定的追索難度和金額上限,故依托第三方中介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不僅需要貸前的技術評估,還應尋求合理的貸后違約風險轉移途徑,通過中介擔保機構或政府進行風險分攤。
4.商業銀行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減少了中介服務機構的入會費用,避免了中介機構為規避風險做出保守性評估,提升貸款成功率,是優于無金融科技子公司銀行的選擇。商業銀行依據自身規模與業務能力,權衡好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運營成本與內化金融科技競爭力的長遠收益至關重要。
1.商業銀行應探索最適合的貸款獎懲制度,特別是注重違約懲罰力度的設置。商業銀行在現實可行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違約金額以降低損失、提升獲利點。商業銀行應加強貸中與貸后監管,建立科技企業信用白名單,對失信企業實施信用懲罰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雙向良性循環。
2.強化母行與子公司協同發展。加強風險管控與審查能力,加大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力度,穩步推進子公司服務母行產品體系的研發工作,拓寬客戶來源,保持核心競爭力,助力銀行科技轉型。立足本行發展戰略和對接本行業務需求,在已有的銀行技術架構基礎上充分發揮子公司在客戶資源、數據分析技術以及行業洞察方面的專業經驗,為本商業銀行提供科技金融創新服務、客戶群信息收集和評價系統,實現科技對業務優勢的反哺,加深本行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程度。
3.金融科技子公司平衡好內部服務與外部輸出間的關系,打造開放合作的輸出模式。積極開拓市場,將自身積累的科技能力對外輸出,向中小商業銀行、政府、科研機構和民營企業提供技術外包服務,與金融科技平臺、金融同行聯手打造更多金融服務場景,提高客戶黏性。
4.中小商業銀行共同組建發展技術服務與企業信用共享的聯盟金融科技公司。通過聯盟科技公司的形式克服人才、技術和資金方面限制,獲得近似的服務和規模效益。
5.加強復合型人才儲備。借助母行金融管理人才優勢,培養熟知金融政策和業務產品、又掌握科技行業商業模式的復合型人才,使人才隊伍多元化。建立扁平化組織架構,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決策機制,更加靈活的創作激勵和培養模式,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