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家級名老中醫閻小萍"/>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車翀
風濕病算得上是從史前便折磨人類至今的一種疾病。我們智人的親戚尼安德特人,就廣泛地受到風濕關節炎的困擾。以至于第一具發現的遺骨恰好是一位脊柱關節炎的患者,讓科學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為“尼安德特人都是駝背的形象”。智人也沒有幸免,歐洲曾經出土了不少象牙質化骨關節病變的早期智人骸骨,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強直性脊柱炎的特征之一。得益于干燥的黃沙與防腐技術,我們也發現金字塔之地的法老們,很多都終身受到強直性脊柱炎的困擾,也見到了最早關于風濕病的圣書字文字記載——記錄在公元前1550 年左右的2份莎草紙上。
在華夏中原之地,我們的先人不會將疾病的發生歸咎于神明或詛咒,不斷摸索著其中規律。殷墟中發現的甲骨文以及商代甲骨卜辭和器物銘文中就有關于風濕病的記載。如“疾手”“疾肘”“疾止(趾)”“疾骨”等,并以骨針治之。《黃帝內經》中,也已經明確提出了沿用至今的風濕病分類、病因病機。這些智慧在一代代醫家手中積累、發展了千年,化作了風濕病治療領域發展的養分。來自中日友好醫院的國家級名老中醫閻小萍告訴我們:“診治風濕病,中醫、中西醫結合確有優勢,確有療效。”

風濕病到底是什么,其實至今都沒有形成毫無爭議的答案。風濕病在西醫的定義,主要是風濕性疾病的一種簡稱,其定義為泛指所有影響到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腱、肌肉、滑囊、筋膜、血管、神經等的一組疾病。此類疾病大都與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有關,所以常稱為“風濕免疫病”。而中醫認為其屬于“痹癥”范疇,痹即痹阻不通,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感受了風、寒、濕、熱等外邪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嚴重者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癥。如常見的風濕性關節炎,中醫便認為其屬于“尪痹”范疇。曾經中醫并沒有強制性脊柱炎的對應病名,閻小萍通過研究提出了強脊的中醫病名——“大僂”,也屬于痹癥的范疇。
按照國際疾病的分類,目前風濕病至少可分為15 大類,細分為幾百種疾病形式,紛繁復雜,癥狀各異,這也使得風濕病學科是出了名的“復雜”。疾病的復雜,則意味著診斷困難、治療難度大。而僅從中醫分類來看,也涵蓋了按邪氣偏盛和癥狀特點所分的行痹、痛痹、著痹三痹,按病變部位、發病時間所分的五體痹(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和四時痹(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益秋痹、仲秋痹、季秋痹、仲夏痹、季夏痹、益夏痹、仲冬痹、益冬痹、季冬痹),還有五臟痹等多種分法,能夠辨出的證候更是繁雜多樣。
“這讓中醫臨床的辨證診治變得十分復雜。”中醫診治,辨證是核心中的核心,它如同西醫中的診斷疾病一般重要。“我在對強脊的研究中,最后整理出了2 期(發作、緩解期)六型(6 種證候類型),外國學者及想了解中醫的外國醫生都覺得眼前一亮,但臨床辨證運用卻有些困難。”2008 年,閻小萍首次提出了“以寒、熱兩綱辨治大僂”,將2 期6 型化裁為寒熱兩型,“我就想著‘大道至簡’,以寒熱為綱辨證大大方便他們學習、運用,讓更多同行更好地掌握和體會中醫藥辨治風濕病的優勢所在,反響非常熱烈”。如今,以寒熱為綱的辨證方法已經成為中醫治療尪痹、大僂等風濕病的重要方法。
“其實中醫治療痹癥,離不開補腎壯骨、舒肝理氣,補肝腎實為治痹至要,乃治痹證的基礎。”在閻小萍診療思路中,在補肝腎、強筋骨的基礎上,分別采用“祛風除濕驅寒”和“祛風除濕清熱”的治法,辨清寒熱施治。不僅適用于風濕病的中藥內服,還可用于中醫外用。
20 世紀90 年代,閻小萍正式提出了風濕病的“五連環”療法與綜合強化序貫治療,將中醫診療風濕病的水平提高了一個臺階。這種療法運用至今,讓無數患者得以穩定地恢復至正常生活。“這就好像與敵人戰斗,單獨一根手指肯定不如五個手指攥成一個拳頭去打擊敵人。”該療法做到了縮短風濕患者康復時間、增強免疫能力、改善血液循環、恢復人體機能、長久鞏固療效等其他療法難以達到的效果。很多風濕病患者一次治療康復后,很多年內都不再犯。這讓五連環療法在風濕病患者中獲得了良好口碑,口口相傳,所以選擇采用此項療法的患者越來越多。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其實這正是所有后續治療的基礎。”風濕病和其他很多疾病都不一樣,它遷延不愈、痛苦長隨,會給患者帶來長期的折磨,折磨肉體及精神。長久的折磨帶來的壓力往往讓他們敏感、焦慮、急迫,甚至有著不恰當的治療期望。“很多患者太過著急,經常是才吃了幾天藥,覺得沒效果就隨意換藥,甚至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去相信一些所謂能根治的‘偏方’,無謂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不僅治不好,而且耽誤了正規就診的時機,干擾正確的治療方案。”
“我們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患者將問題解釋明白,更要樹立起患者的治療信心。”風濕病的治療需要長期堅持,能否充分配合診療直接決定了能否達到治療效果,會不會在某個節點功虧一簣。“這既是讓患者搞明白疾病,不再害怕,也是將我們的關懷傳遞給他們,讓他們有不再孤軍奮戰的痛苦。如果加上能看到療效,患者大都會燃起充分的斗志和疾病戰斗下去。”閻小萍如是說。
閻小萍告訴我們,風濕病往往涉及筋脈肉皮骨多個層次的病變,很多患者最后都會出現關節功能的障礙和運動功能的喪失。“這時候,合理鍛煉非常重要,我們要指導他們,告訴他們鍛煉的重要性和方法。”
這種鍛煉與西醫推薦的運動方式略有不同,“體育鍛煉作為治療手段時,也需要仔細辨證,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對于寒證和熱證、虛證和實證,可能會有不同的推薦”。對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來說,以往長期推薦以游泳作為主要的鍛煉方式,而閻小萍對此并不贊同:“游泳館水溫一般都在30℃以下,這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寒濕,對風濕病控制應該是有負面影響的。我一直推薦患者在床上模擬游泳動作訓練,盡量少泡在冷水里。”后來,國際指南進行了更新,強調“水上運動優于水下運動”,不再將游泳作為核心運動手段推薦。“這與我們的觀點不謀而合,相關論文發表后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真是太高興了。”
20 世紀90 年代,閻小萍就編制了數套體育醫療操并做成了光盤,用于教學。“到了現在我們都是這樣,住院的患者休息的時候醫生護士就組織大家到休息區做操,放上光盤,醫生護士帶著患者們做。”閻小萍告訴我們。
中醫用藥治療是五連環的核心。“20 世紀90年代還沒有那么多生物制劑、免疫抑制劑,當時中醫和西醫對風濕病的療效都有限,比如強直性脊柱炎基本就是以止痛為主,推薦游泳等鍛煉緩解癥狀。那時候我們就琢磨中醫有沒有一些老祖宗留下的好方法,發現可以從補腎、強督脈、壯骨骼、養經脈、充實肌肉、健脾等角度,進行扶正祛邪。”后來,閻小萍慢慢摸索出一整套用藥邏輯與體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人之所以會產生病,是背后氣血陰陽表里虛實產生了問題,平衡狀態被打破了。”閻小萍告訴我們,中醫治療風濕病要靈活,廣開思路,根據病表現在哪個臟腑、經絡,以臟腑、循經辨證為主,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將患者體內不平衡狀態,調理改善恢復平衡,或者建立新的平衡,緩解痛苦、治好疾病,這就盡到了醫生的職責。”
另一方面,閻小萍高度肯定西醫西藥的運用。“黑貓白貓,誰能抓住耗子誰是好貓,那么西醫也好、中醫也罷,什么療法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痛苦,能夠讓患者得到好的反饋,那就應該要去用。”隨著免疫抑制劑、分子靶向藥物以及生物制劑的運用,多種風濕病的療效大大提高,尤其是“明星藥”生物制劑,在消除炎癥、改善癥狀、防治骨破壞,優勢明顯。“一些西藥有優勢我們必須正視,不能抱著門戶之見,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很多患者需要長期使用生物制劑、激素這些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很大。這時就可以用上中醫藥來‘減毒增效’,縮短用藥時間、幫助患者慢慢減少藥量。”閻小萍告訴我們,中西合璧的治療一方面能夠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夠用中醫藥長期干預、填補西醫治療的“空窗期”,更能夠縮短昂貴藥物的用藥時間、藥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風濕病往往伴隨肢體關節的不適與病變,“內科治療用藥是一方面,中醫的特色外治法也能派上大用場”。針刺、艾灸、火罐、熏蒸藥浴,這些中醫外治手法既能夠發揮對局部組織的物理刺激,松解肌肉、筋膜,緩解疼痛不適,更能夠刺激相應的經絡穴位,“然后循經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既是局部治療,也是整體治療”。
比如對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常見的后背僵直不適,閻小萍團隊經過研究,選擇了游走罐、定罐兩種治療方式。“我們用中藥熬成的濃汁,配上火罐在背部沿著經絡、穴位的走行方向來回推拉,疏通經絡,然后定在相應的穴位上。很多受寒邪等刺激,肌肉筋膜緊張拘攣的患者,彎著腰、坐著輪椅來住院,經過內外結合五連環治療下來,大多數患者最后可以直立著或自己推著輪椅走出醫院。當然,到了晚期脊柱骨性結構都明顯變形了,那么骨外科手段肯定是要用的。”
除了五連環治療,綜合強化序貫治療也是重要的治療方式。“就是要讓患者接受綜合多種方法的治療方案,內外結合、中西結合,然后序貫治療。”序貫治療則是有先后、有順序的治療,“有以天為單位的序貫治療,比如根據個體情況決定服藥、外治、鍛煉的時間與順序。也有以月、年為單位的序貫治療,包括患者出院后什么時間段做些什么,都根據不同的病情做了安排。”除此以外,則需要進行強化,閻小萍會建議患者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住院,集中使用多種手段強化治療效果。“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我們確實看到很多患者能夠多年不再發作,像正常人一般生活,這也是對我們最大的慰藉。”
“上工治未病”,在典籍中治未病的本義是要知曉疾病的傳變規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知道肝病會向脾傳導),當先實脾(補脾健脾)”“在風濕病的治療中,治未病可太重要了,我們核心的治療目的就是讓病情不惡化,不要進一步發展”。
以尪痹與大僂為例,閻小萍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在疾病的發作期、緩解期以外,還存在一個“欲病”的時期。“欲尪”是指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病程較短,患者出現手指僵硬、腫脹或積液等不適。欲起之時,關節功能日常活動尚不受限;影像學檢查上,只發生軟組織腫脹、周圍關節輕度腫脹或隱匿存在的侵蝕、關節腔變窄等破壞性改變或骨質疏松者等。“欲僂”則是指在低熱、厭食、乏力、消瘦等癥狀基礎上,一側呈間斷性腰痛、腰僵剛發,腰椎活動度下降不明顯;胸廓活動度稍微低于正常人;單側骶骼關節炎癥狀者。大僂最早發病部位之骶骼關節的X 線片顯示軟骨下骨緣模糊、關節間隙模糊等者;出現外周關節表現者,剛發生一側呈間斷性腰痛、腰僵剛發,腰椎活動度下降不明顯者。
“這些欲病的時期是早期干預最好的窗口!”閻小萍告訴我們,痹癥的發生發展都是有條件的,如果能夠及時治療改變條件,則有很大希望實現有效控制、不再進展。《黃帝內經》中提出了“復感于邪”,即再次感受外邪甚至反復感受外邪是在疾病進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患者通過調適起居來避免邪氣,另一方面就需要補肝腎等臟腑、強筋骨經絡來提高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很多人這樣治療后可以不再進展、有效控制,避免了最后關節功能的損傷。”不僅僅限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在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風濕免疫病種,大都能見到“欲病”的時期,“以此為窗口早診早治,完全可以避免更大損傷和糟糕的預后”。